九峰公園游樂項目名稱;九峰公園游樂項目名稱叫什么
□張廣星
雖然由于疫情的原因,今年這個春天不能遠足,也多陰雨天氣,帶來了出門的不便,并沒有幾個春光明媚的艷陽天。但這也是一個矛盾,如果需要春天里的艷陽天,必然氣溫就會竄得很高,跟夏天無殊了。這也是臺州人對歷年氣候變化的記憶:本來四季分明的中國東南沿海北緣的臺州,現在只剩下了兩個季節:冬天和夏天。秋天一陣北風緊,天氣就入冬了。邁過冬天長長的寒潮隧道,天一放晴,人們剛把厚厚的衣服脫下,天氣就熱得只能穿一件襯衫甚至短袖了。
但今年的春天可不短。今年的春天最像春天:氣候溫和,既不熱,也不冷,幾乎每一天都是令人感到舒適的。
現在已是五月下旬了,早晚人們出門,還得穿外套。
這樣的日子,最適宜出門,最適宜運動。我們既去不了遠地,那就在家門口多體味體味春天的氣息吧。
讓我們黃巖人感到驕傲的是,家門口立著一座高山,這座山就是黃巖市民逛了一千多年、并將繼續逛下去、永遠會逛下去的九峰山。
繞過西大門“九峰公園”四個大字的一塊巨石,右側是一片蓊蓊郁郁的林子,這是公園里規模最大、集中連片的梅林。梅林在春節前后最吸引人,似乎一夜之間,原本光禿禿的枝頭滿滿地綻開了或紅艷或綠萼的梅花。梅花歡喜漫天雪,我自然很敬重梅花這種傲霜斗雪、香自苦寒來的品格,但來賞梅花、拍梅花的人太多了,我也不太喜歡。梅花的花期又長,梅花似乎是花期最長的花之一,從冬到春,以前做父母的給女兒起名字,冬天里生的就叫“冬梅”,春天里生的就叫“春梅”。而當梅花謝盡、枝頭又呈現光禿禿的時候,其實在枝丫間已萌生出很多嫩芽兒,這些嫩芽兒經春風一催,都舒眉展葉,再經春雨一滋潤,葉兒都寬展開了。原先疏疏朗朗的梅林地里,一片綠霧濃陰。一條穿過梅林的小徑就顯得非常幽靜。我喜歡漫步梅林里的這條小徑,有時我會停下腳步,會深呼吸幾口,似乎要把鮮嫩的樹葉所散發的清新氣息,都要吸進心口里。
從梅林再往里走,豁然一片湖面,湖邊上有一座江南園林式建筑,叫煙雨樓,所以人們習慣上就叫這口湖為煙雨湖。煙雨湖是新挖的人工湖,以前這里是九峰大隊的農田,后來成了一片橘林。自從土地被公園征用了以后,橘樹被砍光了,這里成了公園的一個項目地——跑馬。我也曾在這里騎著馬兒跑了幾圈。在十多年前公園西拓工程中,這里被挖了十多畝成了一口湖,并通過一座橋與里湖相通。這座橋是煙雨沙堤的一部分。煙雨沙堤是古代九峰十景的其中一景,現在它成了兩面都是湖的水中堤,景致就更加豐饒了。
煙雨沙堤上最動人的風景,也可以說最寶貴的財富就是樹。煙雨沙堤古樹群是九峰公園三大古樹群之一。這里有森森古柏,還有同樣古老、被釘牌列入古樹名木名錄進行保護的古香樟樹、沙樸和糙葉樹。它們有的高聳生長,有的貼著水面橫生,但都枝繁葉茂,尤其是現在這個季節,新葉都換了舊葉,那一團團的翠綠,好像也脹滿了人的心胸之間,即使是最頹唐的人,心情也會振作起來。
九峰公園里雖然為了拓展兒童游樂項目,拓展成人體育運動空間,利用了一些綠地。但這些運動項目和空間也都因地制宜,建于綠樹中間。春末的九峰公園里隨處都是讓人心曠神怡的新綠。尤其是兒童樂園里的兩排高聳入云的杉樹,它們威武挺拔,冬天里,它們的針葉色彩逐漸變黃,到了最黃的時候,就像披著一身金。然后很快凋落,幾乎落得一針不剩,這一片地方,冬天里就顯得特別空闊。但現在高高的樹梢上又長滿了鮮綠的新針,不僅映得樹干,而且映得這樹林下一大片空間似乎都是綠綠的。我有些好奇,杉樹竟然會長得那么高,這是我見過的長得最高的杉樹。要看樹梢的綠色,就得仰著頭看,這樣嚴重的角度,就會“脫帽羅”了。
九峰公園深處有兩口湖,一口叫桃花潭,另一口叫龍珠湖。桃花潭邊比較熱鬧,因為潭邊有露天舞廳,又有茶樓和露天茶座。桃花潭本身就是名勝古跡,也是歷來黃巖的文士們相聚吟詩的地方。我多次寫過這口湖和在湖邊活動的人,這次就不寫了。
但我似乎沒有寫過龍珠湖。龍珠湖也是一口人工湖,開鑿至今三十多年了。原來這里是部隊414醫院的一部分。后來醫院撤走,院址還給地方。當時黃巖的主政者很有為民的情懷,在拆除醫院舊房之后,就把它辟成了公園的公共綠地,挖湖,在它的四周植樹。在當年,這算是大手筆了。市民們都很高興,因為當時比較狹小的九峰公園又擴展了,又有了新景點了。記得龍珠湖建成之后,《黃巖報》經過幾十年的停刊以后重新復刊,其中新辟的文學副刊,就叫“龍珠湖”。我對“龍珠湖”很有感情,因為我早期的一些散文隨筆,很多都在“龍珠湖”發表。它培養了我最初的寫作習慣。
在龍珠湖和桃花潭之間,有一大片林子,這片林子叫“中山紀念林”,現在林子中間還立著一條長長的、窄窄的三角柱型的石條(其實就是石碑),石碑的正面刻著“黃巖縣九峰桃花潭紀念林”,原來是民國十九年(1930年)植樹節,黃巖各團體和學生在這里添種松樹。在這塊長條形石碑的背面,還刻著時任黃巖縣縣長孫崇夏的碑文:
總理五周(指孫中山先生逝世五周年)紀念日,本縣奉令會同黨部暨各機關各公團舉行植樹典禮。造林于九峰桃花潭。……凡我民眾咸宜勿剪勿伐,蔚為大觀,永留紀念。
真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又所謂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經過近百年的生長,當年人們栽下的樹苗,現在都長成了參天大樹。或許這里是九峰岙里的深處,地形逼仄,所以所有的樹,都努力掙扎著往上生長,盡力多吸收些陽光。這些樹之間的競爭,就是誰搶到陽光的競爭,所以這里的樹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又高又瘦。高得幾乎讓人仰頭還看不到頭,瘦得似乎是一根根桿子。太瘦了,就有一個問題:不能抗擊過于強烈的風暴。我記得以前這一片林地的樹木比較密集,但現在疏多了,這都是強臺風給摧殘的,尤其是一個叫“云娜”和一個叫“利奇馬”的兩個臺風,摧折了不少細高個子的樹。但大多數的百年老樹都經受了超強臺風的考驗,現在人們走在這篇林子下,還會感到一絲絲清涼,它們在高高的樹梢結成了一片蔭蓋。而陽光從樹葉或枝條的間隙斜射或漏落下來,形成的光影效果,非常神奇美妙。
從這里再往里走幾步路,我們就來到一片新的林子地,那就是平林塔影。這是圍繞著一座塔種下的一片林。這座古塔就是始建于五代末期的瑞隆感應塔,是黃巖最早的國家級文保單位。它原是九峰寺的組成部分,九峰寺被毀于太平天國后期,現在異地重建于方山西麓,原址就留下了這座塔和這片古樹林了。現在常有人疑問,這里怎么會突現一座孤零零的古塔,主要是因為九峰寺沒有在原址復建。但我們要看到平林塔影的全貌,需要到對面山上找個制高點拍攝,或者干脆用無人機拍攝。
但就在塔下或林下欣賞的感覺也不錯。塔是古的,樹本身也是古的,但葉子是新的:春風吹又生。千年古樹每年春天換新裝,看上去這些樹依然年輕,風吹樹葉嘩啦啦地響,西斜的太陽穿透嫩綠的樹葉,那綠色的葉汁和葉脈是多么地新鮮生動,生機勃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