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必去十大景點排名(廣東游玩十大景點排名)
一、廣州塔——中國第一高塔,被稱為小蠻腰。
廣州塔,又稱廣州新電視塔,昵稱小蠻腰,其位于中國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qū)(藝洲島)赤崗塔附近,距離珠江南岸125米,與珠江新城、花城廣場、海心沙島隔江相望。廣州塔塔身主體高454米,天線桅桿高146米,總高度600米。是中國第一高塔,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
廣州塔是廣州市的地標工程,電視塔可抵御8級地震、12級臺風,設計使用年限超過100年。廣州塔塔身168~334.4米處設有“蜘蛛俠棧道”,是世界最高最長的空中漫步云梯。塔身422.8米處設有旋轉(zhuǎn)餐廳,是世界最高的旋轉(zhuǎn)餐廳。塔身頂部450~454米處設有摩天輪,是世界最高摩天輪。天線桅桿455~485米處設有“極速云霄”速降游樂項目,是世界最高的垂直速降游樂項目。
廣州塔有5個功能區(qū)和多種游樂設施,包括戶外觀景平臺、摩天輪、極速云霄游樂項目,有2個觀光大廳,有懸空走廊,天梯,4D和3D動感影院,中西美食,會展設施,購物商場及科普展示廳。
二、韶關丹霞山——廣東面積最大風景區(qū),世界自然遺產(chǎn)地
?丹霞山( 中國紅石公園),位于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境內(nèi),總面積292平方千米,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風景區(qū)、以丹霞地貌景觀為主的風景區(qū)和世界自然遺產(chǎn)地。
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由680多座頂平、身陡、麓緩的紅色砂礫巖石構成,“色如渥丹,燦若明霞”,以赤壁丹崖為特色。據(jù)地質(zhì)學家研究表明,在世界已發(fā)現(xiàn)1200多處丹霞地貌中發(fā)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造型最豐富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區(qū)。
距今1.4億年至7000萬年間,丹霞山區(qū)是一個大型內(nèi)陸盆地,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影響,四周山地強烈隆起,盆地內(nèi)接受大量碎屑沉積,形成了巨厚的紅色地層;距今7000萬年以后,地殼上升而逐漸受侵蝕。距今600萬年以來,盆地又發(fā)生多次間歇上升,平均大約每萬年上升1米,同時流水下切侵蝕,丹霞紅層被切割成一片紅色山群,也就是丹霞山景區(qū)。
丹霞山境內(nèi)有大小石峰、石墻、石柱、天生橋共計680多座;丹霞山在地層、構造、地貌表現(xiàn)、發(fā)育過程、營力作用以及自然環(huán)境、生態(tài)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國丹霞地貌區(qū)最為詳細和深入,已經(jīng)成為全國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和教學實習基地。
自從1988年開發(fā)以來,丹霞山先后被列入和評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國家地質(zhì)公園、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2004年2月13日經(jīng)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全球首批世界地質(zhì)公園;201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三、七星巖——被稱為嶺南第一奇觀,有人間仙境之稱
七星巖位于廣東省肇慶市,景區(qū)總面積達8.23平方公里,因七座石灰?guī)r峰排列狀如天上北斗七星一樣而得名,以峰林、溶洞、湖泊、碑刻、寺觀為主體景觀。
素有“嶺南第一奇觀”的美譽,景區(qū)內(nèi)的摩崖石刻是嶺南地區(qū)保存得最多最集中的摩崖石刻群。
主要景點有水月巖云、星巖春曉、天柱摘星、星巖煙雨、玉屏疊翠、千年詩廊、水中林趣、臥佛含丹、仙鶴呈祥、石洞古廟等景點。
七星巖以喀斯特溶巖地貌的巖峰、湖泊景觀為主要特色,七座排列如北斗七星的石灰?guī)r巖峰巧布在面積達6.3平方公里的湖面上,20余公里長的湖堤把湖面分割成五大湖,風光旖旎。被譽為“人間仙境”、“嶺南第一奇觀”。
四、鹽洲島——廣東海上日出最佳觀賞地
廣東省惠州市唯一的一個海島鎮(zhèn)——惠東縣黃埠鎮(zhèn)鹽州管理區(qū)。 鹽洲管理區(qū)位于惠州市惠東縣東南部,南臨南海紅海灣,是考洲洋內(nèi)的一個內(nèi)陸海島,總面積44.7平方公里,其中海島面積3.6平方公里,全鎮(zhèn)總?cè)丝?5000多人,是一個以鹽、漁、農(nóng)業(yè)為基礎,集工業(yè)、貿(mào)易和旅游業(yè)于一體的海島小鎮(zhèn)。
1993年鹽洲鎮(zhèn)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為惠州市鹽洲海島經(jīng)濟綜合開發(fā)試驗區(qū)。2006年4月,吉隆鎮(zhèn)、黃埠鎮(zhèn)、鹽洲鎮(zhèn)3鎮(zhèn)合并為吉隆鎮(zhèn),鎮(zhèn)政府設在吉隆。2008年6月,黃埠、鹽洲從吉隆析出,建制黃埠鎮(zhèn),鎮(zhèn)政府設在黃埠鎮(zhèn)。
黃埠鎮(zhèn)鹽州管理區(qū)歷史悠久。據(jù)考證,自明朝萬歷年間起,福建沿海一帶的漁民便陸續(xù)在島上定居。
一直以來,黃埠鹽洲管理區(qū)被外界看作沒有工業(yè)的“處女地”,紅樹林、海島、海灘等景點,成為“驢友”與攝影發(fā)燒友競相追逐的目標。當今已成珠三角熱門旅游地,徒步,攝影悠閑,目的地之一。
五、千年瑤寨——中國最古老的瑤寨,最美的十大古村落之一
清遠南崗千年瑤寨,位于廣東清遠市連南縣城西南27公里處,面積159畝,始建于宋代,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國家4A級景區(qū),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同時也是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
清遠南崗古寨建于海拔803米高的陡坡上,房屋依山傍坡,密密匝匝,擠在一起。往往是前面的房子的屋頂和后面房子的地面平高。其間有一條走廊過道。橫街直巷,就地取材,以石塊鋪路,把各家各戶串連起來,形成瑤排的格局。
?清遠南崗瑤寨歷史悠久,可靠準確歷史起源尚不清楚,需進一步考察。但至少起源于宋代,延續(xù),有一千多年歷史。據(jù)史料記載,連南南崗(包括其它八排瑤族)的祖先被認為是秦漢時期“長沙武陵蠻”的一部分,瑤族最早居住于洞庭湖以北,后來,因為戰(zhàn)亂和受歧視而逐漸向湘粵桂三省邊境處遷移,隋唐、宋朝時期,瑤族分多路逐漸向廣東省內(nèi)遷移,而明朝為最盛。連南八排的瑤族據(jù)說是經(jīng)過湖南道州、江華等地而遷來的,其中主要來源于湖南道州蔣居山盤容洞。
六、廣濟橋——中國四大古橋之一,世界上最早的時間是橋梁
廣濟橋,即潮州廣濟橋,古稱康濟橋、丁侯橋、濟川橋,俗稱湘子橋,又稱潮州湘子橋,位于廣東省潮州市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聯(lián)結(jié)東西兩岸,集梁橋、浮橋、拱橋于一體,為古代廣東通向閩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是潮汕地區(qū)著名文物旅游勝地,中國四大古橋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景區(qū),被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
廣濟橋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解放前殘破不堪;1958年進行加固維修,并拆除了十八梭船,改建為三孔鋼架及兩處高樁承臺式橋梁;2003年10月開始進行全面維修,總體按明代風格為修復依據(jù),功能定位為旅游觀光步行橋;2007年竣工。
廣濟橋為浮梁結(jié)合結(jié)構,由東西二段石梁橋和中間一段浮橋組合而成,梁橋由橋墩、石梁和橋亭三部分組成。廣濟橋全長518米,東邊梁橋長283.35米,有橋墩12個和橋臺一座,橋孔12個;西邊梁橋長137.3米,有橋墩8個,橋孔7個,石梁寬5米。中間浮橋長97.3米,由十八只木船連接而成。
七、大鵬半島海灘——中國最美大海景之一
大鵬半島位于深圳大鵬半島最南端,離市區(qū)七八十公里,是相隔僅十五分鐘車程的兩個海港。東沖行政村由6個自然村組成,村里本地人不到500人,是深圳唯一不通省級公路的村。西沖行政村由8個自然村組成,村民以養(yǎng)殖業(yè)和捕魚為生。兩個海港偎依在七娘山下,煙霧繚繞,水清沙幼,被驢友稱為深圳的天堂,而村落里的海鮮小酒館亦讓游人流連忘返。迄今為止,到東沖和西沖的人并不多,歸航漁船上的人家享盡了這東邊兩個海的仙境。 細白沙灘、湛藍海水,因沒有被開發(fā),東西沖的景色有著最原始最淳樸的自然之美。它是深圳的“黃金海岸”。
三面環(huán)海,多為花崗巖山地,山勢陡峭,山谷幽深,奇峰怪石眾多,大鵬半島沿岸分布著大大小小十幾個沙灘,如灣、西涌、東涌、桔釣沙等,這些沙灘沙質(zhì)松軟,屬中細沙,灣內(nèi)水深較大,這使得大鵬半島的沙灘除能承擔傳統(tǒng)的功能外,還可以沖浪、帆板,為越來越多喜愛甚至嘗試新興運動項目的游客服務。
八、鼎湖山——嶺南四大名山之首
鼎湖山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境東北部,距肇慶市區(qū)18公里,由10多座山組成,總面積11.33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000米。
鼎湖山以其是集風景旅游、科學研究、宗教朝拜于一體的勝地而被稱為嶺南四大名山之首。
鼎湖山的得名,眾說紛紜,有說是因山頂有湖,四時不涸,故名頂湖;有說是因中峰圓秀,山麓諸峰三歧, 遠望有如鼎峙,故名鼎湖;又有民間傳說黃帝曾賜鼎于此,故習慣稱作鼎湖山。
1956年鼎湖山成為我國第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1979年又成為我國首批加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定位研究站,被譽為"活的自然博物館"。其負離子含量為全國之最享有"天然大氧吧"之美稱。
鼎湖山保存著400多年歷史的南亞熱帶地帶性常綠闊葉林的原始次生林,擁有高等植物2500種動物327種,昆蟲980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2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3種,是華南生物種類的基因儲存庫,被譽為“北回歸線帶上的綠寶石”。
九、廟灣島——被稱為夢幻之島,中國的馬爾代夫
廟灣島南臨太平洋,東北距北尖島1.1公里,北距香港48.8公里。該島原為兩個島,即本島和下風灣北側(cè)的無名小島組成,1970年,當?shù)鼐用裥藿ㄒ粭l長30米,寬4.5米的石堤,使兩島相連而成一體。面積1.437平方公里。一百年前該島原稱“滃崖”,后因島上漁民在下風灣北側(cè)建有天后廟、北帝廟,從此改為今名。
廟灣島在珠海東南,萬山群島佳蓬列島中部,外伶仃島的南面,廟灣島風蝕海貌獨特,島周礁群星羅棋布,是海洋生物繁殖的理想之所,海產(chǎn)豐富,乃東南亞享負盛名的垂釣區(qū),海洋資源豐富,被稱為“夢幻之島”和“中國的馬爾代夫”。廟灣島的“灣”即源自竹灣,而“廟”則是竹灣正中岸上的北帝廟,不過僅剩下遺址,只能隱約看見遺留下的門額石匾“北帝宮”三個陰文。島上居民以捕魚為生。
從珠海市區(qū)乘快船到廟灣島航程約需3.5到4小時。廟灣島風蝕海貌獨特,島周礁群星羅棋布,是海洋生物繁殖的理想之所,海產(chǎn)豐富,乃東南亞享負盛名的垂釣區(qū),海洋資源豐富,被稱為“夢幻之島”和“中國的馬爾代夫”。廟灣的珊瑚質(zhì)沙灘“下風灣”。沙質(zhì)潔白、晶瑩,海水湛藍、清澈,海底更有稀有的紅珊瑚群,是潛水及水上活動的理想場所。
十、梧桐山——云海日出,被譽為現(xiàn)實版的天空之城。
梧桐山風景名勝區(qū)位于廣東省深圳經(jīng)濟特區(qū)東部,橫跨羅湖和鹽田、龍崗三區(qū),包括東湖公園、仙湖植物園和沙頭角林場,梧桐山風景名勝區(qū)總面積共31.82平方公里,是國內(nèi)罕有的位于市區(qū)、以濱海山地和自然植被為景觀主體的自然風景名勝區(qū)。
梧桐山風景名勝區(qū)于1993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廣東省級風景名勝區(qū),2009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七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
梧桐山自西南向東北漸次崛起。在其主要山背線上,分布著三大主峰(海拔分別為692米/706米/944米)。在此遠望,西可俯瞰深圳市區(qū),南與香港大霧山(海拔958米)對峙,向東南遠眺,煙波浩淼的大鵬灣海面及美麗的大鵬半島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