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最長公路隧道,全國最長公路隧道排行榜
圖為太湖隧道
在耗時4年,花費百億之后,中國打造出了國內最長,也是最寬的水下隧道,這讓只需要8分鐘的時間,就能從水下穿越整個太湖,那中國花4年時間打造這一國內最長水底隧道,到底有什么用?
圖為太湖隧道的換氣口
中國為什么要建造太湖隧道?這個原因實際上很簡單:太湖隧道通車之后,將會與蘇錫常三市的高速公路環線接通,承擔從這些城市開出,并且想要直達上海的車輛,從而降低蘇錫常這三座城市原本的環城高速體系所需要承擔的壓力,但想要承擔這三座城市提供的額外車流,對于太湖隧道來說也并非容易的事情,所以,中國基建在建造太湖隧道的時候,將它設計成了寬度高達43.6米的超寬隧道,再加上這條隧道自身10.79公里的長度,想要建造這條隧道,實際上也容易不到什么地方去。
圖為建造中的太湖隧道
但幸運的是,太湖的水很淺,很多地方也就只有2~3米的深度,所以,中國在建造太湖隧道的時候,只需要使用圍堰法在隧道兩側建立臨時擋水墻,然后繼續往下挖,就能直接開始對太湖隧道主體結構工程的建造,等到隧道主體結構被建造完成,只要將兩邊的臨時擋水墻直接破壞,材料進行回收,那么,這條隧道就會被直接掩埋到太湖的底部,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了,也因為這樣,中國在建造太湖隧道的時候,可以直接先挖圍堰和為隧道建立底部結構,然后將鋼筋綁扎臺車和混凝土澆筑臺車直接開上隧道基底,在現場同時完成鋼筋籠的制作和水泥澆灌,順利解決太湖隧道建造不能使用中國早已習慣的預澆筑模塊拼裝,又或者現場難以制作鋼筋籠等一系列隧道主體結構澆筑的問題。再加上太湖隧道并非深水隧道,對混凝土和鋼筋結構性能的要求并沒有那些深海隧道要求那么高,所以,中國在建造太湖隧道的時候,可以使用自身強度不是那么高,但對周邊環境相當友好的高回收效率和環保型混凝土,從而有效降低太湖隧道建設時對周邊環境的污染,從而確保太湖周遭相當豐富的生態環境,不會因為太湖隧道的建造而受到損傷。
圖為太湖隧道的內部結構
再加上太湖隧道自身的超寬設計,讓這條隧道在內部基本無車流的前提下,將對室內通風系統的運作要求降到最低,這也能夠讓中國基建在完成部分隧道分段結構時,提前拆除圍堰,降低隧道建設過程對太湖生態環境的影響,從而確保太湖隧道的建設,與太湖周邊的生態環境相互配合,從而讓整座太湖,在隧道建設過程中,依舊能夠保持自己的美好景色。如今,太湖隧道的建設已經基本完成,不日即可通車,盡管在隧道里面并不能欣賞到太湖的美景,但隨著太湖隧道的開通,其周邊交通壓力逐漸降低,車輛排放的廢氣量也因更高的通行效率而逐步降低,太湖周邊的環境,也會因這條隧道的開通而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