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鑼鼓巷有必要去嗎_王府井和大柵欄哪個好
在北京,胡同的數量多到讓人數不清、記不住,有人曾用“有名胡同三百六,無名胡同似牛毛”來形容這些小巷。它們像一條條毛細血管,遍布整個城市,串聯起方正的四合院、斑駁的磚墻,破損的門墩兒,和空中傳來的聲聲鴿哨,一起構成了意味悠長的北京城。
五道營胡同便是這其中的一條。胡同所在位置可謂得天獨厚,地壇、雍和宮、國子監、孔廟等文物古跡咫尺之遙,讓這條并沒有出過什么名人大戶的小巷子,隱隱透著股書香門第的氣質。
胡同呈東西走向,東起雍和宮大街,西接安定門內大街,南與箭廠胡同相通,全長632米。據傳此地曾為明朝守城的武德衛營地,時間久了,名字以訛傳訛,最終得名五道營。
比起游客摩肩接踵的南鑼鼓巷和煙袋斜街,五道營胡同的名氣小了許多,也安靜了許多。不趕時間的話,一家店一家店地進去逛逛,累了就在二樓陽臺喝杯咖啡曬太陽,竟是一種“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愜意和欣喜。
600余米的胡同里店鋪林立,小餐廳、咖啡館、雜貨鋪、文創店一家接著一家。雖然定位商業街,人們卻更在意這里原汁原味的胡同風情和文化。
整條街仍以灰墻青瓦為基調,院落建筑都未做更改,只是裝飾出不同的色彩和風格。臨街而掛的布偶玩具睜著大眼睛好奇地張望著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想必對于它們來說,來來往往的行人也是一道不錯的風景。
胡同里的店大半是外國人和海歸所開,還有不少店主是導演和文藝工作者,因此五道營最不缺的就是藝術范兒。跳躍的顏色,夸張的裝飾,每家店都在極盡可能地堅持著自己的個性,同時又和諧地融入在胡同里。僅從外面打量,也會覺得這里的店主人都有一個“有趣的靈魂”。
走著走著,偶遇一間仍保留著原樣的院子,腳下的臺階已經破損,電線在屋前隨意搭放,油漆剝落的紅色木門半開半閉,總感覺隨時會有人從里面走出來,用含含混混的北京話問上一句“吃了嗎您吶”。
屋頂雜草叢生,門上過年時貼的對聯還完好無損。站在門口的人不由得有些猶豫,如果推門進去,看到的會是手持貝斯的搖滾少年還是光著膀子炒菜的北京大爺。
這家名為“另存為”的小店曾經出現在彭浩祥的電影《指甲刀人魔》里,因此有很多文藝青年慕名而來。走進店里,像是小時候不小心闖進了爺爺奶奶的房間。老式音響、唱片、黑白電視機、畫報等老物件留著歲月的痕跡,滿滿回憶感。
垂落窗邊的綠植映出滿眼綠色,陽光在屋頂跳躍,陰涼下休息聊天的人自在而舒服。這里沒有閃爍的霓虹燈,沒有車水馬龍和人潮洶涌,只有安靜的時光。
曾經有人說,北京的胡同正以每年50多條的速度消失,五道營胡同似乎獨辟蹊徑,它的商業氣息和老北京生活互不影響,各成風景,時尚潮流中隱藏了北京最粗糲的模樣,也許,這就是老胡同和新城市的共存之道吧。(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落榜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