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澗文玩核桃樹主人是誰(龍門澗凹底核桃)
這是一個自然風景優美、
文化韻味獨特的山村。
它就是:
燕家臺村。
位于門頭溝區清水鎮北部地區。
天默/攝影
燕家臺建村于元代,
相傳最早村名為"二龍臺",
有位王爺慕"龍"名欲選為墓地,
村民不愿遷離,
巧改村名為"晏駕臺",
后以諧音得現名。
一走進燕家臺村村口,
首先看到的是紅墻灰瓦,
古樸典雅的過街樓,
門樓上建一四柱亭,
門樓下是一過街券門,
門額上書"燕家臺"三個金色大字,
十分醒目。
券門兩旁墻腿
各鑲嵌長方形漢白玉質石碑一塊,
細讀碑文,
方知乃道觀遺物:
兩碑是由村東通仙觀移至此處。
天默/攝影
這座過街樓并非古建筑,
是1958年興修水利,
美化村落時建造的仿古建筑。
現通仙觀廟宇已不復存在,
但鑲嵌在過街樓的道教通仙觀碑刻
卻見證了此村昔日的道教文化。
天默/攝影
據傳,
通仙觀與京城的白云觀有著密切的關系。
作為我國傳統宗教之一的道教文化,
能在京西的古村落中
找尋覓到它的遺跡不失為一大幸事。
天默/攝影
燕家臺村稱得上名副其實的古村落,
村中至今仍保留下來
一處處明清時代的四合院,
門旁雕刻精美的門墩石和抱鼓石,
門內造型典雅的跨山影壁,
房上精雕細刻的清水脊,
還有那門樓的石雕、
磚雕、木雕形態各異,
精美絕倫。
燕家臺村的古院落建筑
雖然不像爨底下村那么出名,
但也是典型的京西古村落,
村中明清時代四合院保留得非常完整,
門樓、影壁、石階一應俱全,
有幾戶要看看:155號院,
是座二進的四合院,
房主趙正江,
柱石(墻角石)雕刻著“家道泰而昌”
和“門庭清且吉”。
兩尊方形門墩石
分別鐫刻著“鴻”和“禧”。
167 號院
曾是清代秀才趙元恒的家,
房主趙正山據說是
趙秀才的第五代子孫。
老鴕鳥/攝影
174 號院曾住著村中的另一位秀才——陳萬全。
看過丁玲的小說《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的人
一定對游擊隊趙大隊長難以忘懷。
趙大隊長的原型趙永成
原來就住在178號院,
現在還能在正房內看到
趙永成當游擊隊大隊長時的老照片。
老鴕鳥/攝影
燕家臺村是戲曲之鄉,
早在明代這里就有了戲班。
后來又引進了河北梆子劇目,
使這里的戲曲更加豐富多彩,
最多時,
可唱90多出劇目。
老鴕鳥/攝影
“文革”前,
北京不少的文藝團體
和著名藝人到這里參加勞動,
體驗生活,就在此演出。
老鴕鳥/攝影
這座俱樂部是上世紀50年代修建的。
里面有500—600人的坐位
和很大的舞臺,
現在看起來都不過時。
天默/攝影
燕家臺的戲曲,
代表了京西的非物質文化精髓,
中央電視臺戲曲欄目此做過專題節目。
據說1882年的正月,
河北省張家口狼山“山西梆子劇團”的著名藝人
袁老疙瘩來到了燕家臺,
在燕家臺獻藝后,
教村里的藝人唱戲。
老鴕鳥/攝影
這樣,
燕家臺的河北老調
和山西梆子相融合,
形成了獨有的燕家臺梆子。
老鴕鳥/攝影
后來,燕家臺梆子又引進了河北梆子劇目,
傳統梆子、山西梆子、蹦蹦兒戲、
京劇、河北梆子融合,
便是我們今天看到、
聽到的燕家臺梆子。
老鴕鳥/攝影
春節期間,
去燕家臺聽聽梆子戲吧。
老鴕鳥/攝影
村里有一棵北京最大的核桃樹,
有華北"核桃王"之稱,
在秋風送爽的季節里,
來到村中一邊品嘗核桃,
一邊欣賞如今在北京已經不多見的山梆子戲,
盎然的秋意與濃烈的民風讓人陶醉其間。
燕家臺村有東、西龍門澗溝,
東龍門澗早已成為著名的旅游景區,
近年來,
又將西龍門澗開發為旅游景點。
行走在村落中,
我們的思緒仿佛回到遙遠的歷史長河,
沉醉于古村落特有的韻味之中。
村落古樸的建筑藝術、
精湛的楹聯雕刻,
無不充滿村民愛美、求美、
向往文化的追求。
公交線路:蘋果園地鐵站乘坐929支線公共汽車到齋堂或清水鎮下車,換乘出租車即到;
自駕線路:沿109國道至清水鎮上清水村北行約6公里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