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丹尼斯搶銀行誰告密,圣丹尼斯被搶錢
圖文|青梅侃史
編輯|青梅侃史
加洛林王朝繼梅洛文王朝之后,在8世紀中期繁榮了法蘭克王朝的統治。加洛林王朝雖然只存在了三個時代,但是它的崛起和滅亡卻給整個歐洲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加洛林王朝以武力為尊,疆域遼闊,曾出過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戰略家,查理曼大帝。
他麾下的法蘭克軍隊,既有專業的士兵,也有雇傭的士兵,還有同盟軍的聯合作戰,再加上精良的海軍裝備,以及當時先進的戰術與訓練方法,這一切都為王朝的南征北戰,開拓疆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加洛林王朝”距離現在還很遙遠,在沒有官方記載的情況下,人們對它的了解主要來自于教會和民間的記載。
(一)起源與繁榮
西羅馬帝國自從昔日強盛的羅馬帝國分裂為兩部分后,就陷入了戰火之中,并于公元476年隨著末代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廢除而走向滅亡。很久很久以前,西羅馬帝國還沒有倒下的時候,被羅馬人稱為“蠻族”的日耳曼部落,就已經在帝國的各個角落繁衍生息了。
但是日耳曼部落卻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有些部族興旺發達,但很快就衰敗了,如東哥特王國,在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的“重新征服”下,一蹶不振。但也有一些部族經歷了血腥和戰爭的洗禮,最終發展成了更加強盛的文明,比如法蘭克王國。
加洛林王朝,又稱梅洛文王朝,它是法蘭克王國最早的王朝之一,名字取自法蘭克國父克洛維的爺爺。雖然在公元6世紀末,梅洛文王朝曾一度衰敗,但它的疆域已經擴展到了日耳曼尼亞、阿爾薩斯和巴伐利亞。
到了7世紀,真正的法蘭克王權逐漸被宮廷大臣們所把持。一開始,大臣只是國王的管家和仆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臣們的權力越來越大,不僅掌管政務,還掌管軍隊。在這些人中,最受人尊敬的是奧斯特拉西亞宮相蘭登的兒子,他住在法蘭克的東北心上。他的兒子查理·馬特在714年繼承了王位,因為他的武藝而被人稱為“鐵錘”。
732年,當他在普瓦提埃擊敗并阻止阿拉伯向西部擴張時,他的個人聲望達到了頂點。在他去世之前,他把大權分給了兩個兒子,一個是卡洛曼,一個是“矮子”丕平。一開始,兄弟倆配合得很好,遵循了父親制定的有關政策,并與外交戰。747年,卡洛曼棄權出家,丕平成了梅洛文王朝真正的獨裁者。
750年,在當時的教皇波佩·扎查里亞斯的授意下,“矮子”丕平不服氣地廢黜了梅洛文王朝的最后一位國王,第二年,他在圣丹尼斯大教堂接受了法蘭克國王的冊封,從此建立了加洛林王朝。754年,同樣是在圣丹尼斯,丕平接受了史蒂芬三世的加冕典禮。
“矮子”丕平和他的父親一樣,臨終前將王國交給了兩個兒子,一個是卡洛曼,一個是查理曼。卡洛曼英年早亡,查理曼遂獨掌大權。
查理曼借羅馬教廷動亂之際,護送利奧教皇返回羅馬,在教廷的支持下,恢復了教廷的秩序。八百年,羅馬堂在圣誕節為他加冕,并封他為“偉大的羅馬皇帝”。
查理曼在位時,加洛林王朝達到了它的全盛時期。他征服并吞并了倫巴第王國和薩克森,打敗了阿瓦爾人,逼迫阿拉伯人向他投降,建立了法蘭克王國,查理曼也因此獲得了“查理曼大帝”的稱號。
此時,加洛林王國的疆域,北接丹麥,南接比利牛斯山,東接羅馬,南接瑞士,北接巴伐利亞,北接奧地利的一部分。一些西方學者認為查理曼的這種武藝只有一千多年后拿破侖可以媲美。
在國內事務上,查理曼任命了地方長官,并派出了“巡按使”巡視全國。這個職位通常是由兩個凡夫俗子、一位主教或一位男修道院長擔任的,每年巡視一次郡。每一年,他都會召開一次埃克斯沙佩勒的會議。此外,查理曼還召各路才子進宮,委派牧師到各地傳教,并在鄉間開辦免費小學,推廣民眾的教育。加洛林時代的建筑也逐漸從拜占庭風格中解脫出來。
(二)消亡
在查理曼去世之后,他根據傳統以及日耳曼律法,把帝國的繼承權交給了自己的三個兒子。由于兩個繼承人英年早逝,“者”路易得到了整個帝國的繼承權。在他在位期間,他設法想出一個辦法來繼承王位,以免國家分裂。
但是,以他有限的個人能力,很難駕馭龐大的帝國和眾多的臣民。他宣布自己的大兒子羅泰爾是“皇帝”,也是唯一的皇位繼承者。路易國王的第二個兒子是日耳曼人小路易國王,第三個兒子是意大利國王,第四個兒子是巴伐利亞國王,第五個兒子是意大利國王貝爾納。然而,貝爾納在路易尚的統治下發動了一場叛亂,叛亂被鎮壓后,意大利王國也就不復存在了。
后來,路易和他的第二位妻子生下了“禿頭”查理。路易陛下非常寵愛查理,他改變了原來的繼承權安排,將大兒子羅泰爾送到意大利,查理陛下在東邊得到了一個包括德意志、阿爾薩斯、勃艮第在內的領土。
貴族與神職人員對王后干涉政事感到不滿,路易王的兒子們對此表示不滿,并企圖造反。盡管最終路易掌握了大權,卻不得不放棄將整個帝國交予唯一繼承人的安排。在路易國王去世后,三子在843年簽署了《凡爾登條約》,將查理曼建立的龐大帝國一分為三,形成了后來的德國,法國,意大利三個國家。
三兄弟一直遵守著這個協議,直到羅泰爾死于855年,而羅泰爾的三個兒子則瓜分了父親的土地。如此一來,五大王國就出現在了加洛林王朝的土地上,彼此之間爭斗不休。外部則是阿拉伯,諾曼,北歐海盜的不斷入侵。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維京人了,他們總是能夠憑借自己的戰術優勢,在海上和河面上對法蘭克人的要塞發起突襲。嚴重的內憂外患,使得加洛林王朝內部的分裂更加嚴重。
當國王無力維持國內秩序時,由于戰爭頻繁,他不得不承認,“禿頭”查理在位時,他已經承認了領主們的繼承權,并允許他們自行守衛自己的領地。因此,他們成了領主們真正意義上的“國王”。過多的權力和國王的軟弱最終導致了他們對王位繼承的干涉。終于,在987年,卡佩王朝被貴族們推選出來,由巴黎伯爵胡·卡佩建立。胡·卡佩統治了很長一段時間,并最終取代了加洛林。
在加洛林王朝的歷史上,他們的軍事成就,無疑要遠遠超過了他們的文化和藝術。加洛林王朝的歷史,幾乎就是一部戰爭的歷史。據有關學者統計,在查理曼時期,有五十三次重要的遠征活動。
加洛林王國的軍隊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法蘭克王國自己的軍隊,另一個就是其他國家的軍隊。帝國的軍隊分為兩種,一種是貴族,一種是平民。
早期的加洛林王朝軍隊同其前朝墨洛溫王朝相似,沒有一個正規的軍事機構。據德爾布呂克估計,在加洛林王朝的初期,軍隊大約有五千人左右。維爾布魯根估計,騎兵有兩千五百到三千人,步兵有六千到一萬人;沃納給出的數據是三萬五千名全副武裝的騎兵,十萬名步兵,以及輔助部隊。但是很明顯,真正能投入到一場戰爭中的軍隊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
(一)職業兵
職業軍人最初是統治者和權貴的私人追隨者。
“隨者”一詞,與中國古代武將的私兵有幾分相似。用拉丁語來說,這類人叫做“撒西”,意思是“伙伴”很久很久以前,忠于宮廷大臣的人就組成了宮廷大臣的私兵艾克薩奇圖斯(Exercitus)(拉丁語中的“軍隊”的意思)。這些私軍都是直接聽命于皇室的,所以在當時,這些私軍都是奧斯特拉西亞帝國軍隊的中流砥柱。
在8世紀初期,查理·馬特為了與弗里亞人,巴伐利亞人,撒克遜人,以及西班牙薩拉森人抗衡,改變了對貴族和教會無條件授予土地的政策,實行分封制,建立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
這一體系將擁有大量土地的貴族納入到國王的麾下,并強制為國王服務,這也是中世紀騎士制度的基礎也正是憑借著這一點,查理馬特才能在732年打敗阿拉伯人,阻止他們的擴張。但值得一提的是,有關查理馬特率領騎兵戰斗的第一手資料,宗教色彩較重,并不十分客觀,有夸大和夸大之嫌。
“矮子”丕平即位后,組建了一支精銳小隊,取名為“斯卡拉”,這個名字在拉丁語中代表著“神圣”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這支隊伍的重要性。這些斯卡拉的精銳戰士可以全副武裝,以騎兵的隊形作戰,也可以以指揮官的身份指揮手下的士兵和不夠忠誠的士兵。在“者”路易九世紀初的時代,精銳軍隊甚至能在集結后12小時內就準備好出發。
查理曼在位時,“斯卡拉”的成員中也有一些年輕的戰士,他們居住在王宮或王宮附近,這一身份更接近于皇帝的衛隊。他的職務大致分為三類:斯科拉萊斯,斯科拉,以及米利特斯·奧烏阿雷杰。
前兩種意思是“學者”,后兩種意思是拉丁語中的“學校”,后兩種意思是“宮廷中的衛兵”。前兩位應該是宮廷中的高級斯卡拉,也就是斯卡拉中的高級軍官,而后兩位則應該是下層的斯卡拉。
加洛林王國除了直轄的精銳斯卡拉騎兵外,還擁有一支數量不少的法蘭克騎兵。現在還不能確定,加洛林的騎兵到底是騎在馬背上戰斗,還是騎在馬背上戰斗,還是騎在馬背上。自從查理·馬特執政以來,法蘭克騎兵雖然日益重要,但只有少數貴族才能享有這種特權。
(二)征召兵
與裝備精良、服役多年的正規軍相比,加洛林的新兵只有在戰爭中才會被臨時征召,編入步兵中,待戰爭結束后就會退役。
一旦開戰,在得到統治者的命令后,各個地區的首領、伯爵以及教會中的權貴們就會組織起一支軍隊。這樣的動員被稱作“蘭特韋里”。每個自由人都有義務服兵役,正如公元807年的一項法令所述:
當必須征召援軍,抵御西班牙的薩拉森人和阿瓦爾人時,必須為每五名薩拉森人配備一名出征的士兵;如果需要征召援助來對付波希米亞人,則由兩個人負責為其中一個人提供武器裝備;為了保衛自己的國家,為了對抗塞布人,所有的男子漢都應該被召集起來。
其宗旨是將地方守備部隊與精銳部隊區分開來,同時也將雇傭專業武裝力量,以便于國王對世俗貴族和貴族的直接控制。
各地區的首領都會對那些被征召入伍的人進行登記,他們的名字叫做“帕坦斯”,而那些被征召入伍的人又叫做“艾丹斯”,如果他們拒絕了征召,那就是拒絕了蘭特韋里,輕則罰款,重則處死。
公元801年,《意大利敕令》也提到了這一點:
關于“哈里班諾”,“凡是違抗我命令的自由人,如果他們在戰斗中拒絕服從我的命令,那么,按照法蘭克的法律,他們必須得到一個哈里班諾,也就是六十個索里達。
關于逃兵:違抗王法者,未經國王允許,擅自離軍,自行返回。
在日耳曼語中,他犯下了赫利斯里茲的罪行,他的財產被沒收了。
早些時候,法蘭克部族實行的是強制兵役制度,土地由公社公有。每一個自由人都有義務服兵役,每年都要為自己的國家服務數月,并且要配備自己的武器。當法蘭克征服了高盧之后,國王們必須把土地賜給大臣,將軍,教會領袖,以換取他們的忠誠。
依附于大地主的農民被迫投靠新組建的大地主,他們失去了原來的自由身份,成為征兵的中堅力量,無力購買武器裝備,征兵制度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征兵制度。
與正規軍相比,新兵缺乏組織,武器裝備也不齊全,在軍中,新兵所做的工作往往都是奴隸、農夫才能做的,這自然會影響新兵入伍的積極性和榮譽感。到了10世紀末,雖然被征召入伍的步兵遠遠超過了騎兵,但他們仍然是一群烏合之眾,因此,拉丁語中“米雷斯”這個詞在11世紀就成了只代表騎兵的詞。
(三)盟國和附屬國的士兵
加洛林王朝擁有廣泛的從屬部隊,他們中有法蘭克人,勃艮第人,巴伐利亞人,普羅旺斯人,也有布列塔尼人,倫巴第人等。
布列塔尼人以其精銳的重裝騎兵聞名于世,是非蘭克軍團中效率最高的部隊他們以密集隊形作戰,極具機動能力。他們的武器是沉重的長矛,輕的標槍,重的長劍,重的盔甲,就連馬匹都穿上了馬甲。在戰斗中,他們不再使用弓箭,而是近身投擲標槍。
來自阿基坦地區的非法蘭克兵種為輕騎兵,使用標槍進行騷擾戰。從公元五世紀開始,勃艮第人就開始接受雇傭,許多軍隊都保留了他們的軍事傳統,直到梅洛文王朝征服了他們,這些軍隊也繼承了他們的傳統,最初,勃艮第貴族們還會招募奴隸來訓練他們的雇傭兵。
不久,勃艮第人的軍隊就完全由正規軍組成了,甚至有一段時間,正規軍在內比加洛林王國的法蘭克人中所占的比例還很大。
巴伐利亞王國為法蘭克所征服,沒有采用騎兵作戰。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在伊比利亞半島上被不公平地征服的西哥特后裔,他們是著名的騎兵部隊。他們采取了羅馬后期騎兵作戰的戰術,佯裝撤退,尋找機會向敵人發起反擊。加洛林王朝的統治者允許西哥特人保留其獨特的法律與風俗,雙方結成聯盟。加洛林王室的西班牙騎兵,很可能大部分都是哥特人的后裔。
在西班牙駐軍中,有一批溫斯林傷兵,不管是騎兵還是步兵,大多裝備著弓箭,他們于公元8世紀中期加入普羅旺斯戰役。
倫巴第人是澤尼特帝國最重要的一支軍隊。早在被查理曼吞并加洛林之前,倫巴第人就擁有一支號稱“加斯地”的歐洲最精良的軍隊。
他們裝備著典型的阿瓦爾人制式武器,盔甲,鎖子甲,以及奧科亞護脛,而且訓練有素。在倫巴第人軍隊中,騎兵的作用甚至超過了加洛林王朝,而步兵則主要充當弓箭手,使用箭。
一開始,每個倫巴第人都被征召入伍。加斯迪尼被加洛林征服后,一直受到法蘭克巡邏隊的嚴密監視,以防止他造反。9世紀時,歐洲北部各斯拉夫部族已全部歸附于加洛林王朝,或成為附庸。
大多數斯拉夫異教徒使用長矛、盾牌和簡陋的弓箭,以步戰作戰。這些武器大部分都是本地制造,只有一些是從北邊和西邊運來的。到了十世紀,這些斯拉夫武士就變成了加洛林帝國的武士,唯一的區別就是他們的武器都是輕便的長柄戰斧,或者是剃光了頭發。
西北地區的斯拉夫人也是如此,南方地區的斯拉夫武上普遍使用的是長矛和盾牌,8世紀的時候,他們使用的應該是窄刃的戰斧,塞爾維亞人使用的是拜占庭式的弓箭和魚鱗盔甲,這是一種很流行的武器。
(一)職業兵
可以肯定地說,雖然加洛林東面的阿瓦爾地區已經有了使用馬鐙的習慣,但是在王朝初期,還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些地區的騎兵曾經使用馬鐙。到目前為止,在這一時期的法蘭克陵墓中,雖然也有馬鐙,但數量很少。沒有馬鐙,甚至連馬鞍都非常簡單,因此法蘭克騎兵必須依靠腿部的力量才能牢牢地抓住戰馬,這極大地限制了騎兵的騎術。甚至于在面對步兵的時候,都很難保持平衡。
在那個時候,法蘭克人騎著馬的方法和當時的人一樣:年輕的人直接跳上馬背,而年長的人則選擇從馬背上跳下來。到10世紀初,由于馬鐙在歐洲騎兵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騎兵在戰場上的地位也變得更加重要。
加洛林騎兵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職業騎兵,他們裝備精良,作戰效率極高。在查理曼時代,一個法蘭克騎兵所需花費的全部費用為40蘇斯,在那個時代,這是一個很高的數字,這也就意味著只有世俗統治者和宗教領袖才能組建一支騎兵隊伍。寬大而彎曲的斧頭曾經是法蘭克人的拿手好戲,這種短小的斧頭也可以用來投擲。
但根據記載,到了772年或者773年,一個騎兵的裝備就是一桿、一面盾牌、幾把長劍,而騎士卻是赤手空拳。考古學家發現,法蘭克人在公元五世紀開始使用單刃長劍,到了公元七世紀,這種長劍越來越受武士們的歡迎,他們的去掉了倒刺,槍尖變成了菱形,這樣就可以方便地將長劍從敵人身上拔出來。富有的騎士會穿著鱗片一樣的鎖子甲,覆蓋全身,還有寬大的帽檐。
到了公元805年,穿著名為“布魯尼亞”的盔甲成為騎兵地位的標志,這套盔甲成為查理曼時期最昂貴的軍裝。在那個時代,沒有穿戴盔甲的騎兵是會被嚴懲的。同年,查理曼在《米索羅敕令》里寫得很清楚:
凡在曼索斯擁有十二個領地的人,必須自帶一套盔甲,如果有盔甲卻沒有帶到戰場上,將被沒收其所有的領地和盔甲。
同樣的,在八世紀中期所寫的《里普利安法蘭克人法典》中,也提到了騎士的全副武裝,包括頭盔,布魯尼亞甲,長劍,劍鞘,護膝,長矛,盾牌,戰馬等等。這套盔甲的價格是四十四個索里迪,而農夫的一頭牛只值三個索里迪。
然而,應該指出,這些裝備對于當時的騎兵來說,是最理想的,因為在加洛林王朝的大部分時間里,大多數騎兵都缺少盔甲和長劍,這些盔甲和長劍,馬匹的價值是十二個索里迪,其他的只有兩個索里迪。當時某些文獻中關于全軍裝備鐵脛甲、鐵盾的描述,明顯是夸大其詞,歪曲事實。
毫無疑問,加洛林斯卡拉騎兵是一支裝備精良的重騎兵部隊,其裝備可能受當時拜占庭王朝及阿拉伯諸國的影響。很多古代文獻中都提到了當時的一種鱗片,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相關的實物被發現。
目前,一些學者認為,這是一種很長很長的鱗甲,從臀部一直延伸到手臂的部分。也有學者認為,這種盔甲只不過是比中世紀的鎖子甲更長、更重而已,但與鱗甲相比,鎖子甲更受歡迎。
由于未見實物出土,一些當時手稿中的插圖還可作為參考。按照手稿上的描述,甲片是用鐵片、銅片或獸皮制成的。布魯尼亞甲的正式拉丁語名稱是“護胸用”的“多拉克斯”,現見于《賴歇瑙注釋集》中。在沖鋒時,他們不使用,而是使用長矛。
查理曼除了給自己的精銳騎兵配備最好的武器外,還頒布了一道禁令,以防止武器流入敵國,比如805年的《米索羅敕令》。
凡欲赴斯拉夫人與阿瓦爾人國度的商人,不得販賣軍火與鎧甲,如有發現,一律沒收,一半上繳國庫,另一半則由巡察使與告密的人平分。
(二)征召兵
與斯卡拉這樣的精銳戰士相比,其他地方的士兵只能自備武器,或者將武器交給那些不愿意加入軍隊的人,比如“艾丹斯”,負責照顧他們的家人和財產,為“帕坦斯”提供武器裝備。正如《阿撰斯歌蘭恩斯敕令》(801-813年)中所說的那樣:
伯爵本人將親自檢閱參戰人員的裝備:每名參戰人員必須攜帶一支長矛,一面盾牌,一張弓,雙弦和十二支箭矢。
加洛林王國征召的步兵通常都是在戰場上充當輔助角色,真正決定戰爭勝負的還是騎兵,至于步兵的裝備,歷史上并沒有太多的記載,他們主要依賴弓箭進行遠程射擊。直到十世紀末到十一世紀,步兵才逐漸變得重要起來。步兵們開始使用重兵器,例如長矛,以及北歐人使用的巨斧。
在那個時代,長矛是最便宜也是最常見的武器。無論正規軍、新兵、騎兵、步兵,都普遍配備了這種武器。至于劍,因為需要更多的技巧,所以在那個時代,劍是最珍貴的武器。一把樸實無華的寶劍,需要一個中世紀的工匠花上200個小時才能打造出來,而這200英擔的木炭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10世紀時,在步兵中,斧頭逐漸流行起來,但盔甲和盔甲卻沒有太大的改變:斯潘格萊姆盔甲和鎖子甲仍然是最普遍的裝備。
(三)要塞、攻城器械和海軍
一字在攻城戰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到了加洛林王朝,弓的普及程度仍然很低。那時候的箭,還不能像東方的箭那樣,用腳踩在箭上。比起戰斗,箭的作用更大。
攻城戰中最常用的武器為重型炮。重達2噸,可由一人操作,可將重達8磅(3.62公斤)的巨石投擲出500碼遠。盡管它的威力很大,但更常見的武器也許是一種重量不超過當時運兵車所能承載的最大重量的輕。重型炮需要在戰場上重新組裝,或者是拆解。
除了炮外,攻城錘也是攻城利器之一。一份寫于八世紀的文件是這樣記載的:
前面有三根5腕尺的木樁,中間有四腕尺的木樁,后面有三腕尺的木樁。錘子的表面要包上皮革,上面要蓋上幾塊氈子,氈子上還要再包上一層皮革。
加洛林王朝為了抵御上丹人和斯拉夫人的入侵,修建了大量的要塞。在第十世紀,人口稠密的區域平均每3-5公頃就有一座堡壘,主要集中在弗蘭德斯以及法國北部,這兩個區域受維京人襲擊。在有些地方,人們將建造木制的庇護所。
在北面,大部分的石制工事都是由學術機構建造的,而在南面,則多是由世俗貴族建造的。許多羅馬時期建造的石頭建筑物,堡壘和城墻也是法蘭克人修葺的。
在加洛林王朝晚期,一種修道院建造堡壘的潮流開始興起,很多修道院還修建了護墻和塔樓。查理曼大帝在位時,提出要在海上抓捕更多的海盜,并建立海岸警備隊。他在802,808,810三年分別下令建造船隊。
在810年,查理曼下令在法蘭克的所有主河都部署船只,并組建了一支靈活的聯合艦隊,以抵抗維京人的侵略。到了840年,海岸防衛系統崩潰了,維京入侵對他們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一)戰術
從墨洛溫王朝開始,由于東方的馬鐙還沒有出現,所以騎兵更多的是用來偷襲、偷襲和追擊,很少用來正面沖鋒。這一點類似于早期的騎兵,而拜占庭帝國的重騎兵則是完全不同的風格,即使是在查理曼統治的時候,他們的風格也沒有太大的改變,依舊是使用長矛和標槍進行騷擾。
正如之前所說,斯科拉軍團,才是加洛林帝國的重兵。在戰斗中,斯科拉們被分成幾組,每組人數各不相同的“庫雷”方陣,這是一個由50到100人組成的方陣。他們有自己的戰旗,能夠與自己的軍隊一起攻擊敵軍的側后方。
在東線戰場上,加洛林家族亦積極發展弓箭戰術,以對抗亞洲精銳騎兵。雖然是騎兵,但法蘭克的弓箭手在開火前都會下馬,這一點在攻城時也是一樣。
在8世紀,克洛維征服了幾百年的阿勒曼尼人,他們將使用紫杉木制的長弓,弓箭比弓箭手還要長。而生活在高盧的法蘭克人則更早開始使用羅馬雙曲弓,直到9世紀末,雙曲弓才逐漸被一種結構簡單的扁弓所取代。在這段時間里,法蘭克人基本上都在馬背上戰斗。
沖鋒的時候,加洛林騎兵會以三到四列的隊形排列,如果遭遇到敵人的頑強抵抗,就會分散到側翼,然后在后方匯合,進行下一次沖鋒,如此循環往復。
在攻擊方式上,加洛林騎士在近身的時候,會先用長矛遠程攻擊,然后才是其他的近戰武器。
同樣,在東部戰場上,加洛林王朝也使用了大規模的步兵陣型。在戰斗中,這些東方步兵并沒有采取守勢,而是主動出擊。
在一些文獻中,也有關于法蘭克步兵的“密集方陣”的描述。在戰爭中,號角是用來傳遞消息的,旗子則是用來指揮進攻的,所以旗子一般都是插在隊伍的最前方。
從大戰略的角度來看,法蘭克人更多的是一種主動的對外擴張。在這段時間里,戰事頻繁,幾乎沒有幾年是沒有戰事的,尤其是在查理曼治下。在“卡洛曼”和“不平”共治時期,他們采取的策略是將羅馬化的南部地區重新收復,并派兵駐守;從法蘭克到西班牙,再到意大利,掠奪他們的財富。
查理曼慣用的戰術就是深入敵后,攻打敵國的首都或者神殿,用人多勢眾的兵力逼迫敵國分頭行動,或者退守自己的要塞。速戰、夜襲,都是他的拿手好戲。
(二)訓練
在加洛林,軍隊的訓練是根據戰士的身份而定的。因為打獵是普通男人的生活,所以每個男人都會使用一些武器,而貴族則是從小玩到大,學習騎術,學會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當他們年青時,便開始練習使用長矛,弓箭和長劍。
在騎士們的個人格斗訓練中,他們用長矛刺穿假人或奎丁尼靶子。至于團隊的整體戰斗能力,則是通過模擬戰爭來進行的。在競賽中,一個項目名為“卡蘇薩艾克薩切蒂”,是由兩支不同背景、不同部落組成的隊伍組成的,他們會互相攻擊對方的武器,或者用盾牌防守對方的武器。
總的來說,加洛林的軍隊主要由農民招募而來,再加上一小部分精銳騎兵,再加上從盟國和諸侯國中抽調的士兵。雖然單兵實力不強,但是勝在數量多,組織嚴密。騎兵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擁有極高的機動能力,再加上兇猛的盟軍,在當時的歐洲幾乎是無敵的存在。
正是因為有了比其他國家更精銳,更精良,更有組織的軍隊,才能讓查理曼大帝開疆擴土,把帝國的疆域推到巔峰。當然,嚴苛的軍事組織與頻繁的征戰,也給他治下與被征地者帶來了許多苦難。一個國家的興衰是建立在武力之上的,而一個國家的興衰卻不是建立在馬背上的,這也是為什么這個靠武力建立起來的國家很快就分崩離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