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保羅醫院的歷史-達保羅醫院舊址
坐落在廣州老城西部的西瓜園,是一處充滿傳奇的所在。20世紀50年代,廣州日報在這里誕生,具有悠久歷史的西瓜園從此開啟了新時代。
走過了66年的輝煌,2019年1月18日,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搬遷到廣州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如同一艘新聞巨艦矗立珠江邊,開始了全新的征程。而新聞人躬耕半個多世紀的西瓜園將以文化產業的形式繼續文脈傳承,更加活力四射。
初心不忘,使命在肩。為此,本報推出大型系列報道《我從西瓜園走來》,回望西瓜園內走過的歲月,牢記廣州日報人的情懷與擔當。
——感恩西瓜園,踏上新征程!
建筑典范:
這里有廣州最早的住宅小區
嶺南文化涵蓋學術、文學、繪畫、書法、音樂、戲曲、工藝、建筑、園林、民俗、宗教、飲食、語言、僑鄉文化等眾多內容,這些嶺南文化不斷在創新中發展,其中就包括嶺南建筑的創新發展。20世紀30年代,大批華僑開始投資廣州的房地產建設,一批帶有西方特色的建筑開始融入嶺南建筑的大家庭中,比如“住宅小區”和“聯排別墅”,而這些新興建筑元素首先出現在西瓜園。
現在可以看到的觀綠路上有兩個小巷子,其中的一個巷子有一個拱門,上面寫著“晚紅新街”四個大字。“晚紅新街”里面整齊排列著8棟三層紅磚樓。進入晚紅新街,中間的道路寬敞,樓房排列在道路兩側,中間有花壇。樓房都是一梯兩戶,每戶使用面積在八九十平方米左右。這里最大的特點是有圍合內部公共空間,因此晚紅新街代表廣州最早一批住宅小區的誕生。
晚紅新街社區里面,有一條叫作觀綠新街的內巷,巷子不長,沿街幾乎全是連體的西式建筑,而從15號到33號都是風格統一的三層并聯西式住宅。二樓的窗戶下都有裝飾圖案,三樓都有出挑的小陽臺。每隔著幾個細長的窗戶就有一條線條豐富的立柱,美觀大方。這些建筑屬于聯排式住宅,就是townhouse(注:主要指二、三層的聯排式住宅),它是從英國移植過來的。這種建筑最大化地利用沿街街面,這些設計經過改良后從古典主義脫胎出來,又簡約化了。這就是廣州最早的連體別墅。
時尚潮流:
這里有全國第一個燈光夜市
廣州作為我國服裝市場的萬花筒,十三行、火車站、沙河、中大布市、上下九、北京路、天河城等著名商圈中,服裝業均是其中數一數二的領頭行業。多年來,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一半來自廣州本土的培養,已經成為業界津津樂道的話題。這背后,與西瓜園有著割不斷的關系。
因為鄰近香港的便利,第一批服裝小販們從香港運來時髦的服裝在夜市擺攤售賣,一股從香港而來的潮流之風在廣州落地,進而散布全國。1978年以后,觀綠路上一條不到二百戶人家的橫街,成為當時享譽全國的第一個燈光夜市,俗稱“第一燈”。這里還是廣州最早一批個體戶的聚集地,沿街的鋪面背后幾乎都是家庭小作坊:前邊吵吵嚷嚷做生意,后頭直接敲打、縫補。每當夜幕降臨,商販們就在人們的住家門前,擺開長不到兩米的小檔口,接上臨時接上的電線,裝上小燈泡,用小收音機播放著當時的流行曲。資料顯示,當時從人民路起到海珠路尾,觀綠路上有五六百家服裝鋪。
1984年5月,廣州要建第一條高架橋——人民路高架路。而觀綠路被規劃為人民路高架的一個上橋的引橋。為了“讓路”,觀綠路燈光夜市也因修引橋而被撤。市政府將大批因觀綠路等城市建設項目而外遷的個體戶,安置到廣州市青年文化宮,再后來則遷移到西湖路。
1986年本報關于觀綠路時裝市場的報道。
傳媒巨艦:
這里有中國首家報業集團
“廣州日報是廣州人民的報紙。”1952年12月1日創刊的《廣州日報》發出了堅定有力的《創刊詞》。雛鳳清聲中,走過66年的輝煌,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傳媒業的一個又一個“第一”。
以1987年1月1日率先從4版擴到8版為標志,《廣州日報》走上了新聞立報、引領報業改革創新之路。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97版為分水嶺,開啟了中國報業“厚報時代”。西瓜園里,《廣州日報》不斷創新構成了發展的內在基因:
機制創新,從傳統事業單位到成為全國第一家“自負盈虧、自籌自支”的黨報,再到沖刺“百億”集團的傳媒巨人;
發行創新,從1990年元旦起,在全國首批自辦發行,推出“早報戰略”,到如今發行量、零售量、訂閱量和傳閱率位列華南首位;
技術創新,從戰略高度謀劃印刷能力建設及技術設備引進,先后投入15億元巨資,建成全亞洲報紙印刷能力最大的印務中心;
經營創新,從1979年率先恢復刊登工商廣告,到全國首批實行廣告代理,1994年至今連續24年廣告收入雄踞全國平面媒體第一;
地域創新,從廣州一地之報,擴展為面向珠三角乃至全國的主流大報;
運營創新,1996年1月15日,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獲得中央批準成立,成為中國第一家報業集團。2012年6月1日零時起,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經營性資產成功注入上市公司粵傳媒,并將公司更名為“廣東廣州日報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為中國第一家整體上市的報業集團,實現了資本運作的歷史性跨越;
載體創新,從單一紙媒轉型為擁有網站、電子版、手機報、移動媒體、官方微博的全媒體矩陣。
作為與廣州這座城市建立了深入關聯的一張城市黨報,《廣州日報》成功的秘訣,說到底還是敢為人先、求索無限這一西瓜園基因嵌入了報紙肌體,成為驅動《廣州日報》前進的不竭動力。從不滿足現狀、不斷打破現狀、銳意求新求變,是立足于西瓜園這塊熱土地上的《廣州日報》得以步步引領時代腳步的訣竅所在。
現在,《廣州日報》告別西瓜園。不久的將來,西瓜園將以文化產業的形式繼續屹立在創新的高地,引領創新潮流。
粵劇傳播:
這里有廣州第一座旋轉舞臺
在西瓜園的雅言里和鐵爐巷之間有一座巨型建筑物,現在其主體已經成為眼鏡城。可誰曾想到,這里曾經是粵劇文化的傳播地,這就是廣州第一座旋轉舞臺——太平戲院的所在地。
廣州第一家戲院是光緒十五年(1889)劉學洵在西關橋腳(今多寶路昌華大街)辦的廣慶戲院。1911年民國成立后,廣州比較有名的戲院有“海珠”“樂善”,但遠遠無法滿足廣州人的需求。
1914年,西瓜園地段成為廣東商會的總部后,廣東商會就在其操場南面興建一座戲院,取名為太平戲院。太平戲院全場有1800多個座位,是一座磚木混合結構的樓房。太平戲院一開張便吸引不少觀眾,搶了海珠、樂善兩戲院不少生意。于是太平、海珠、樂善三大戲院成為當時廣州最熱鬧的地方。1925年,馬師曾的大羅天班在這里演出過《苦鳳鶯憐》《佳偶兵戎》和《貍貓換太子》等。戲劇家田漢看過馬師曾在《苦鳳鶯憐》劇中用乞兒喉唱“余俠魂訴情”之后,詩贊“香山佳句師曾劇,一倒能抓大眾心”,讓太平戲院出盡了風頭。
進入20世紀30年代,一位叫譚鼎初的老板接手經營太平戲院,對戲院進行了大改造,其最大亮點就是設置廣州第一座旋轉舞臺。由于舞臺可旋轉,先在后面的臺上布好下一幕的景,每演完一幕,即轉出下幕背景,省卻要落幕布景的時間,觀眾不必等候。舞臺落成后首演的是大堯天班的《白蟒占龍宮》,非常新穎有趣,因此全市轟動,生意大盛,大有壓倒“海珠”之勢。
太平戲院以演粵劇為主,也上演過話劇。當時為惠福(警察)分局管轄,座位等次六等。日場正午十二時,票價一毫半至一元四毫;夜場晚上七時(逢星期六晚上八時),票價二毫至三元。抗戰爆發后,廣州掀起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宣傳,太平戲院上演大型歷史話劇《黃花崗》,廣東話劇舞臺上的“三大小生”李門、張村、卓文彬和“三大名旦”梁綺、阮琪、鄺清輝都在劇中擔任要角,演出十分成功,成為全城熱議的一段佳話。
達保羅醫院舊址
醫療衛生:
這里有聞名羊城的達保羅醫院
現在的西瓜園區域內,有一所廣州人人熟知的醫院——廣州兒童醫院。這所醫院的前身之一是坐落于觀綠路30號、以高端醫療服務聞名于民國時期的達保羅醫院。談起達保羅,還要從“廣東公醫學堂”說起。1909年,他與江孔殷、鐘宰荃、梁恪宸、潘佩如等人籌辦廣東公醫學堂(中山醫學院的前身之一)。學堂附設公醫院,美國人達保羅任院長兼教授。達保羅醫術相當高明,享有“華佗再世”的美譽。
1928年,達保羅開始自己掛牌行醫,次年開設私人醫院,叫作達保羅醫院。達保羅與謝愛瓊醫生(婦孺醫院創辦者)同是博濟醫院的畢業生,兩人關系不錯,該院附設于謝愛瓊醫生創辦的婦孺醫院新院內。后來達保羅將行醫歷年賺來的錢在官祿路興建了一幢四層高樓,醫院的門牌號是官祿路(現在的觀綠路)30號。
得益于達保羅高明的醫術,即使所收診金十分昂貴,且只收港幣,但前來就診的人仍然絡繹不絕。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達保羅白天的出診費達到了50元(1934年屬于貴族學校的私立執信學校的一個高中生的一年學費是24元),晚上還要加倍,而一個小手術則要上千元。
1951年,醫院改為廣州市立醫院第二部,1953年改為廣州市兒童醫院,門面也從觀綠路30號改為豐寧路,即今人民中路。
環顧世界各大城市,像廣州這樣始終保持千年不衰的商業型城市,并不多見。而廣州的“千年不衰”基于這座城市的“千年創新”。作為廣州城的一分子,有著千年歷史的西瓜園,同樣是在“千年創新”中保持著勃勃生機。
如今,西瓜園再次開啟創新之路——帶著創新基因的廣州日報喬遷新址,一個文化創意產業園讓西瓜園再次熠熠生輝!
西瓜園地名解析(二)
拐角樓:
西城城墻在西瓜園拐了個角
從公元前214年的任囂城到三國時代的步騭城,西瓜園還是一直處于廣州城西邊的一塊茫茫野地,那個時候的廣州城(也叫番禺城)的西城墻大致位于現在大馬站路和小馬站路一帶,西瓜園距離番禺城很遙遠。直到宋代,廣州出現了“宋三城”,即“子城”“東城”和“西城”,這個時候的“西城”的西城墻就是現在的人民路,把西瓜園第一次納入城內。
西城是在修完子城和東城后,于北宋熙寧四年開始修建的,即1071年10月動工,1072年8月竣工。西城的西城墻就是現在的人民路,西城的南城墻就是現在的大德路。西瓜園正好位于西城墻和南城墻的拐角處,在拐角處有一個望樓,自然叫拐角樓,所以這個巷子就叫“拐角樓”。
“拐角樓”這個巷子的出口本來是在詩書路南段靠近大德路那里,也就是現在建設銀行詩書路分行,但是路口被封上了,只能從大德路靠近人民路的一個小門進入,才可以看到“拐角樓”這個地名。
廣州歸德門
大德路:
三千旗甲兵鎮守歸德門
順著“拐角樓”這個地名,我們再說說“大德路”。廣州的老城有八個城門,南城墻就有四個門,而歸德門就是其中之一,這也是大德路的得名源頭。
歸德門在今解放路與大德路相交處。此前,橫貫廣州城南北向的只有一條路,連通大北門和歸德門,這也是全城僅有的兩條(另外一條是東西向)直通兩大城門的干道。歸德門的另外一個重要之處是,這條南北路之西是滿漢八旗駐地,其東邊則為漢民所居,八旗軍事衙門沿線分布甚多。作為全城軍事最高長官,八旗駐廣州將軍府當時也在這條干道的旁邊。因為重要,把守這個門的都統率有旗甲兵3000名,是全城守兵最多的。相比之下,小北門只有撫標左營官1名,兵勇20名把守。
歸德門最后的重建,是清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1920年,市政府拆城墻,在原來廣州老城的南城墻上開辟成了大德路。
本文參考資料:《駐粵八旗志》《廣州文史資料》《廣州城坊志》《詩書福地》《越秀區志》《詩書街志》《越秀史稿》《廣州地方志》《民國廣東大事記》《近代廣州警察教育史話》《近代廣州警政沿革》《廣州日報》等。
文、圖/廣報全媒體記者何有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