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明珠掉下去過人嗎-東方明珠價值多少億
清朝乾隆年間,朱翃清所著的《埋憂集》中曾經記載過非常多值得后人深思的小故事。《雪姑》警醒世人不可顛倒黑白,弄虛作假;《吳烈女》稱贊了烏程陸家兜李氏的童養媳吳氏,一位貞潔烈女。
許多給后人帶來啟迪和警示的小故事,而本文所要講的是另一個故事——《海鰍》。
“乾隆年間,乍浦海潮不退,海水過塘,漂沒廬舍不算。有海鰍擱淺至塘坳不去。長數十丈。村民爭往割其肉,熬油以代膏火。已而割者漸多,鰍不勝痛,一躍翻身,壓死者數百人?!?/p>
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6),浙江嘉興平湖縣的乍浦鎮的潮水洶涌。據史料記載,乍浦于明朝宣德年間被納入平湖縣轄區。
清朝康熙年間海禁政策被廢除,之后乍浦被列為了東南沿海區域的十五個口岸之一,被譽為“東南雄鎮”,也是清朝的“東方明珠”,當地的村民多靠出海打魚為生。
乍浦距今已經有五千年的歷史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存在了,文化底蘊和歷史底蘊極其厚重。
歷史上的乍浦因為優越的地理位置而飽受摧殘,便利的交通和海防條件讓它從存在以來就成為兵家爭搶的重地。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就是各國爭搶的地盤,近代歷史上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和戰爭。
另外,乍浦還經歷了數次自然災害的侵擾,干旱,洪水,饑荒等等。最為嚴重的要數潮水的破壞了,便利的海港條件同時也給這個小鎮帶來了受漲潮影響的危害嚴重的情況下,會影響到岸邊生活的百姓們,甚至會造成財產和生命的損失。
朱翃清所著的《海鰍》就是發生在這個地方的故事。乾隆年間,乍浦的潮水泛濫,甚至彌漫到了岸上。導致周邊所居住的村民損失慘重,猛烈的潮水沖走了很多的村民和家禽。
就連湯山天妃廟門口的一對石獅子也被沖走了,所以這些也足以看出來當時乍浦的海潮有多么的大。
河水以及海水周期性漲落的原因是月亮和太陽的引力作用,一般情況下一天漲落兩次。倘若潮落的時候,海水不僅沒有因為引力的作用回到水域內,反而不受控制的匯聚到了地表,那就極有可能導致洪災,特別是汛期的時候,極容易引發自然災害。
歷史上中國經歷過數次這樣的自然災害,損失巨大。
隋朝開皇十八年,河南發生特大洪災。無法抑制的潮水翻涌而來,沖走數以萬計的房屋和牲畜,包括根本來不及逃走的百姓。洪水停歇后,百姓們流離失所,沒有可以拿來充饑的食物。因洪災而死的百姓,劫后余生卻因為饑餓而死的百姓更是不在少數。
近現代歷史上,中國也爆發過這樣的水災。更何況那時候的中國面臨戰亂,很難抽身去進行援助和救災。
1931年江淮地區接連數天下暴雨,還恰巧趕上了汛期,接連好幾天水位都大幅度的超過了平時的漲潮線,終是不可避免地引發了特大水災。
這場水災波及到南方的八個省份,殃及數千萬人,死亡人數更是達到了40萬。在當時那個年代,無疑是給在戰火中飄搖的中國帶去了一個更大的打擊。
自然災害的威力巨大,很多時候人為力量也很難改變。相比之下,乾隆年間發生在乍浦的這場水災帶來的破壞還不算嚴重。值得一提的是,這場水災還為村民們帶去了一個從未見過的海洋生物。
《埋憂集》中記載,“有海鰍擱淺至塘坳不去,長數十丈。”意思是,等到一切都風平浪靜之后,村民們驚訝的發現居然有一只海鰍被沖到了岸邊,這條大魚體長可以達到30米左右。
古時候對于一丈的計量是不同的,清朝的計算和現在的計算是差不多的,在清朝一丈合計為3.11米,那么十丈的一條海鰍體長就是31.1米。這樣一條大魚,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應該是一個很神奇的存在。
人們經常聽說一句話“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出自莊子的《逍遙游》。意思是北海有一條魚,名字叫做鯤,鯤非常的大,不知道有幾千里。而這條叫做鰍的魚的記載,和鯤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清代經學家周鉞的《粵東雜記》中這樣描述鰍,“渤海有魚,厥名曰鰍。鰍之大,不知其幾千丈也。”意思是,意思是渤海中有一條魚,名字叫做鰍,鰍非常的大,不知道有幾千丈。這樣一條體型巨大的魚別說在清朝了,即便是科技發達的現代,人們都很難見到。
文中還記載著,海鰍魚逆行而上,沿途及其的海浪和水花可以有數千里,來回游動的時候,可以噴出十幾丈高的水花。即便是像戴宗那般勇敢和靈敏的人都難逃過海鰍魚濺起的一片水花。
根據以上的一些描述,其實可以很快推斷,海鰍魚就是現在所說的鯨魚。包括古文中所記載的大魚,大鮫魚,其實都是鯨魚。《華夷志》中記載,海鰍還可以被叫做摩竭,按照梵語音譯過來就是這樣。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書中記載,雌性的海鰍還可以被叫做鯢。
古人對于鯨魚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唐朝,那個時候就有文人將這種大魚的特征記錄下來。
《嶺表錄異》中記載有一種叫海鰌的魚,體型巨大,有一商人遠渡汪洋去做生意,他問船夫海面上那些起起伏伏的東西是什么,船夫說是一種叫海鰌的魚,體型巨大,從海水中翻越而出,可以濺起數千里的水花,飛至高空還可以噴出十幾丈的水柱。史書記載,“此鰌魚噴氣,水散于空,風勢吹來若雨耳?!?/span>
到了清朝,人們開始管這種魚叫做海鰍,就是前文中描寫的那樣。這樣一看,無論是海鰌還海鰍,其實都是鯨魚。古人們將自己的所見所聞通過文字記錄下來,究竟是否是他們親眼見到,如今已經不得而知。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古人門在記錄時都會帶有一些自己的主觀色彩。古文中所描寫的海鰍和海鰌都被記載成一仲兇猛殘暴的大魚,為漁夫和船夫所懼怕。
但是在現在,人們都知道鯨魚是非常溫順的一種動物。
《海鰍》中記載,“村民爭往割其肉,熬油以代膏火?!笨赡芎芏嗳硕疾荒芾斫猓瑸槭裁匆獱幭嗳ジ詈vq的肉?海鰍的肉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文中說,“熬油以代膏火”,其實就是海鰍的肉割下以后,可以用來點油燈?,F在聽起來非常不可思議,但是古人都非常崇尚這個東西。
傳聞,秦始皇的陵墓中放著許多的長明燈,保證陵墓可以時時刻刻都是亮的,畢竟秦始皇一直追求長生不老。而據史書記載,這種能夠一直亮的燈叫做長明燈,燈油是用人魚膏做的?!妒酚洝分蟹綄懙?span>:“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span>
《搜神記》中就認為,這種所謂的長明燈就是用人魚,也就是古人說的鮫人的肉所制成的?!澳虾V?,有鮫人,水居如魚”,但是鮫人的存在一直到現在都找不出一個可靠的依據。因此,大部分的專家都認為,這種長明燈還是依靠鯨魚,也就是海鰍的肉所制成的。
這種說法其實更可信,鯨魚肉當中還有非常豐富的油脂,用來當作油膏是極好的,也難怪乍浦的百姓們前去瘋搶。
此外,海鰍的肉因為肉質肥美,也可以食用,且其中富含蛋白質。然而要注意的是,在中國是嚴禁以任何形式捕獵鯨魚的。
像日本那樣的島國以吃海鮮為主,甚至可以看到有售賣鯨魚肉和鯨魚罐頭的情形,在中國是很少見的。
然而,也有史書中記載曾有王公貴族喜好吃海鰍的肉,至于真假,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了。
此外,因為海鰍的肉中富含大量的脂肪,除了可以用它作為魚膏點燈,還可以將油提取出來煉制香氛。這樣來看,也難怪古時候的王公貴族愿意花大價錢進行捕撈。而在現代,還有人將鯨魚的脂肪提取出來制作化妝品。
如此來看,不論是古代的海鰍,還是現在的鯨魚,它們的肉都有著巨大的作用。
現代,社會積極的倡導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海洋生物,特別是我國,嚴禁捕獲鯨魚。但是,古時候并沒有這樣的規矩,更何況那時候的人們都把海鰍當作兇猛的海洋生物,對它十分畏懼。
也有一部分漁民愿意冒著巨大的風險下海捕撈海鰍,畢竟價錢更高,很多的王公貴族愿意花大價錢購買。
但是,海鰍不同于海水中普通的小魚,可不是隨處可見的,漁民們下海捕撈也要講究辦法。史書記載,“其來也無形,去也無蹤”,很難捕撈。
古時候的漁民們結成一個小隊,發現海鰍的蹤跡以后便快速地擊打著柳木梆子,因為還海鰍怕柳木。當發現海鰍游得越來越慢了以后,漁民們開始一起放箭。甚至有的時候,為了確??梢圆东@到海鰍,漁民們會朝它放出鐵鏢,或者直接用鐵鉤子控制住它。
等到看到海水漸漸變紅,海鰍不再掙扎了以后,漁民們再一起把它拖回岸邊。這種捕撈方式確實非常殘忍,只是古時候極少部分漁民生存的辦法。
《埋憂集》中的村民們也是如此,看到因為漲潮而被海水沖到岸邊的海鰍,趕緊來割它的肉。但是這條海鰍并沒有死,只是遠離了水域而難以呼吸。于是就釀成了悲劇,難以忍受劇痛的海鰍一個翻身,將來割肉的村民都壓在了身下。
在前文中也提到了,一條十丈長的海鰍換算一下足足有31.1米那么長。雖然文中并沒有提到這條海鰍的體積,但是在今天,一條長約30米的鯨魚體積應該有200噸左右。
所以“壓死者數百人”也就可以理解了,記載并沒有夸大事實。這些村民們不僅沒有拿到海鰍的肉,反而將自己的性命搭了進去。
因為漲潮的緣故,海鰍非常有可能擱淺,并且潮退之后靠自己很難回到水域,所以極其有可能脫水或者缺氧而死亡。并且在它們死后,會有惡臭的味道散出,常人根本難以忍受。這種魚的體積本就很大,食量更大,死后胃腸內的食物在分解過程中開始腐爛,不可避免地會有大量的氣體散發出來。
另外,鯨魚也好,海鰍也好,死后會有“鯨爆”現象,威力巨大。這種生物因為皮非常厚,相較其他的海洋生物體內能夠容納更大的氣壓,一旦發生爆炸,威力非常的大。根據科學計算,它們發生爆炸的威力和一萬枚同時引爆的威力是一樣的。
2004年的時候,在臺西鄉海岸就發生了鯨爆,當時運輸鯨魚的車剛巧走到了繁華的商業街附近。
可能炎熱的天氣讓鯨魚體內的氣壓越來越高,走到半路就發生了鯨爆。附近的居民樓,商店,路人紛紛都遭殃了。
混雜著鯨魚血液的尸體殘骸濺落在路旁的建筑和行人身上,空氣中到處都彌漫著惡臭,兩個月以后這種味道才消散掉。
即便有很多的危險,在現代社會還是有很多的鯨魚被人為獵殺。不可思議的是,日本和丹麥甚至還有“屠鯨節”,他們無視國際國際捕鯨委員會的抵制和抗議,繼續著他們殘忍的行為。
古時候的人們大多數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大多數時候漁民們都不會朝這樣的龐然大物下手。從十三世紀開始,海上航行技術越來越發達,人類開始朝鯨魚伸出了魔爪。
這樣的龐然大物看上去令人畏懼,可事實上卻非常溫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是長久之道,萬萬不該對它們趕盡殺絕。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海洋文明是每一個人應該做的。
[1]梁利玲.中國古代文學經典再發現之《搜神記》初探[J].今古文創,2021(44):19-20.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1.44.007.
[2]富金壁.《史記·秦始皇本紀》“徙謫實之初縣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正讀[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22,37(11):125-128.DOI:10.13603/j.cnki.51-1621/z.2022.1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