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氏小苑主人及其4個兒子;汪氏小苑主人及其4個兒子名字
汪氏小苑,在揚州園林中有獨特個性特點,卻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個。它躲在雙東的角落地官第,即便是走進了東關街,拐進了東圈門,汪氏小苑也不會被游人注意到。
雪中小苑的幌子
喜歡閑來亂逛的鄙人,算來也有十幾年沒有進過汪氏小苑的大門了。上一次進來,是一個百花盛開的春天,為了看據說是揚州“最古老”的瓊花。冰天雪地的季節,一次沒有逛過。
汪氏小苑與個園一樣,主人都是鹽商。相比規模,汪氏小苑小了不少。“小苑”,是自謙也有現實。從保護完好的方面來說,汪氏小苑比個園住宅區更好。解放后很多年,這里作為揚州制花廠廠房,沒有被大的改造修建過。其“春暉堂”的楹聯對聯,被工人們用“紅”對聯遮蓋。
這幅被保護的對聯,用的是不多見的篆體字:“即肯夠亦肯堂丹雘塈茨喜見梓材能作室;無相尤樣相好竹苞松茂還從雅什詠斯干”,文出“尚書”和“詩經”,與小篆一樣,佶屈聱牙,不好認不好懂。卻是當年園主人對兒女的期盼。
春暉堂的篆體對聯與橫額
走過春暉堂,是一方小小天井。舉頭看雪,別一番感覺。屋頂上的煙囪,不,準確地說,應該是透氣通道,都是當年原物。整個汪氏小苑的建筑,分為三縱列,每縱三進。其實就是平行的三縱三橫。汪家有四個兒子兩個女兒,這么多房子,不算多。
小苑,后花園不大的謙稱。相比個園宅邸部分,汪氏小苑的“徽派”風格更加明顯。眾所周知,徽派建筑最大的特點是雕刻和材質。在雕刻匠人手中,沒有什么不可雕不可刻。表現在汪氏小苑的建筑風格上,木雕、石雕、磚雕等“三雕”一樣不缺。講到雕刻的技法,則有陰雕、平雕、淺浮雕、深浮雕、單面透雕、雙面透雕等不同表現手法。
主人家建設時,選用了不同材質的木材:海梅、花梨、楠木、柏木、杉木、松木等等,不同的木材,用來表現不同的雕刻題材。比如說既有傳統的吉祥如意、飛禽走獸、人物山水等一眼能看明白的設計,也有一些需要細心體會理解的主題。如:松與鶴——松鶴延年;瓶中插四時花卉——四季平安;用松鼠、猴子、葡萄等物件,子孫滿堂;花園正中高大的石榴樹暗表榴開百子等寓意。
“迎曦”上方雪中紅梅
這些符號,在很多安徽古民居中多有體現。汪氏小苑還有一個徽派建筑的典型特征:在地官第巷子外面看,沒有一扇窗戶。假如到安徽,外表漂亮的粉墻黛瓦馬頭墻,高高建筑常常將窗戶開在二樓,觀者想不到屋主人的憋屈。徽商,身為丈夫的男人,外出經商一走多年,家中只有妻兒和老人。低處不設窗戶,避免被人窺探、避免妻子和他人私下收受,還財不外露。所以安徽老房子的窗戶,大多數開在二樓之上。
汪氏小苑的“財不外露”,與老徽商一脈相承。或許游玩的人匆匆一走不會注意到,春暉室后有一間朝北的廂房里,有一個“藏寶洞”。如果沒有介紹,根本不會注意這間房。跟著介紹的文字細看,果然不假。與其它屋子的對開門不同,這間房是推拉門,門檻有銅制的槽口。徽派、揚派的傳統屋子,都沒有這樣的設計。
“藏寶洞”,走進房間一步遠處,現在用鐵絲網保護。當年木工修地板,無意發現兩塊活動地板。掀開地板,有一塊厚鐵板。鐵板上兩只把手,還有兩只可用鐵栓加鎖的粗鐵環。打開鐵板蓋,下面是一個深1.5米,寬1.2米×1.2米的“藏寶洞”。洞里空空蕩蕩,估計主人離開時帶走了寶物。
廂房里的藏寶洞
走進花園,喜歡了月洞門上的“迎曦”二字。門邊一株紅梅剛剛綻放,雪壓紅梅,壓不住傲然的氣質。橫橫斜出去的一根枝,正好搭在門前上方。這樣的景,完全切合了“迎曦”的含義。不是陽光初綻,不是紅日初升,紅梅的疏影橫斜,與白雪映襯,可不是錦上添花!
左側門上,有“調羹”兩字。這是汪家廚房。廚房頗大,灶臺上支了五口大鍋,每口鍋之間,是湯罐,可以保溫已經做好的飯菜。鍋灶的中央上方,貼了灶神夫婦。印象中灶神好像是姜子牙的老婆。這里有一對灶神,不知出處何在。
“調羹”東邊,屋脊蜿蜒,如龍蛇游走。這樣的設計,在揚州園林中不多見。靠墻栽種了各種名貴樹木。一口保證全家人生活的井,至今有清冽的水。“調羹”對面的八角門上寫了“惜余”,是家中傭人的居所。惜余,一飯一粥當思來之不易之意吧。
梅花朵朵報春來
小苑的功能區分割清晰,與“惜余”相伴的,是浴房。汪氏小苑的建筑時間為清末民初,戰亂頻繁時段。所以,除了看到的“藏寶洞”,還有暗室、暗格等等。主人家為了保護家財,用盡了心思。不僅如此,在小苑進門的小小院落處,有個很小的“土地祠”。這是我看過的最小的“土地祠”。土地神往往護佑一村、一鎮等。這里只是一家,小點就小點吧。
這是汪氏小苑又一個與眾不一樣的設計。
不一樣的設計體現在最西側一路建筑,女兒們的居住場所。園主人居然設計了一座船廳。透過船廳窗戶,地面的鵝卵石,漣漪蕩漾,仿佛輪船正要起航。
最小土地廟
雪中,除了透過“小苑春深”月洞門,看到過一個游客外,再無他人。寂靜的小苑,還記得家族興旺時的輝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