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莊西會公園是據點嗎-管莊西會村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渣渣郡
本文首發于虎嗅年輕內容公眾號“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里,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態度。
1791年,塞繆爾·約翰遜在文章中寫道:“在人類精心打造的諸多事物中,沒有什么要比一家好的飯店或者酒館更能給人幸福感了。”
關于這句來自幾百年前的抽象經驗,沒有人比今天的北京居民理解得更加透徹。
6月6日起,除豐臺區全域和昌平區部分地區外,北京飯館逐步開放堂食服務。從6日凌晨開始,簋街餐館門口就排起了隊,人們迫切地想吃上解禁后的第一頓堂食。
6月6日零時,食客在北京東直門內大街一餐廳內用餐。
圖片來源:東方IC
這種熱情,也能在今天的朋友圈里明確的感受到。
#久違的堂食和食物組合出的內容,勾勒出了人們對于恢復堂食的興奮,上一次集體這樣對食物的拍照活動,可能還得追溯到今年春節。
這種去堂食的集體狂熱,是北京居民對破碎生活展開的收復失地運動。
在恢復之前,很多人都在家里憋瘋了。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的人把“去堂食”定為自己2022年年度目標,忍不住的人還會通過各種方式,尋求擬真堂食的感覺。
這種情緒在上海如此、北京如此,在許許多多的中國城市亦如此。
圖片來源:微博
在之前北京禁止堂食的37天里,很多年輕人選擇重新探索這座城市。
他們深入街道,依靠著口口相傳的定位坐標,穿過進店請掃碼的招牌,找到那些依然營業的酒吧,買酒,然后坐在街邊和朋友舉杯對飲,塑造出了獨特時間節點下的“野酒”消費潮。
圖片來源:小紅書
在禁止堂食的日子里,很多露營地也不定期被防疫政策影響,不是人滿為患,就是關門歇業。
因此,懶得折騰的人還會選擇和朋友們約好,拿著野餐布、食物、撲克和麻將,跑到家門口的街道上席地而坐,一幫人吃吃喝喝,直到深夜;有時到了周末,一條街會被幾個小團伙占滿,特別熱鬧。
這是沒有煙火的大排檔,是都市版的露營地,人們依靠著街頭,重新模擬曾經的堂食記憶。
路邊的小吃游擊隊,也成了特殊時期的網紅飯店。
在禁止堂食的大背景下,游擊小車一改往日被城管追著跑的局面,轉而被大家伙兒追著跑。
一到晚上,大家都跟群里報點,看看這些小車都去了哪個街口。有的人開車20km從北京西四環跑到朝陽管莊路,就是為了跟朋友蹲在小臟車前面吃串羊腰子,這意思頗有點為了吃頓米其林三星,特意前往的激情。
讓人們接近瘋狂的走上街頭,去尋找堂食替代的第一個原因,是大家都吃膩了外賣。
對于絕大多數在北京這座城市拼搏的上班族來說,甭管是居家還是坐班,絕大多數時間是要交給夢想和未來的,想象中“自己做飯自己吃”的美好畫面,只會在像逢年過節這種呼朋喚友的大日子里,才舍得消耗。
在這個節奏里,憋在工位上嚼的外賣,是花錢換飽肚的《雪國列車》能量棒;周末按圖索驥去深巷堂食,才是犒勞自己的一頓飯。
但疫情打破了曾經的規律,它讓平時墊巴肚子的吃食變成日常,讓人們失去了對新鮮味覺的選擇與期待。更糟糕的是,當你把半徑3km的東西都吃了一溜夠后,再看見這些食物包裝袋,聯想起里面塑料口感羊肉卷和料理包烹調的工業飲食,大腦都會下意識地拒絕它們進入你的胃。
圖片來源:微博
小時候,總聽長輩把謀生叫做混口飯吃,那時候聽見總不理解,吃口飯的事為什么能拔高到謀生這個級別,但如今在工作時間啃著外賣,我才知道其中深意。
如今提起外賣,人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把它當作是糊弄自己胃的玩意兒,但在外賣這個概念剛出現的時候,那可不是這樣的:
就拿全聚德來說,最早只有外賣,食客來店挑好了鴨子,留好了地址,伙計再按時挑著鉛桶裝的鴨子往過送,為了讓口感好,鉛桶特意設計了隔層灌開水,專門保溫。等到了家之后,現場片鴨,片好了,人再鞠躬收費,轉身走人。
除了這老字號的鴨子,當時北京還流行專供外賣的盒子菜,擺盤精致,用料實在。這種外賣,甭說口味,單說形象帶來的食欲,那跟現在的一開蓋就亂七八糟的外賣比,也真是天壤之別。
從講究到湊合,從美味到果腹,外賣變了、讓人膩了,其中緣由既有商業社會的邏輯導致的味覺變化使然,也有味覺疲勞的因素,但人們迫不及待“去堂食”有更重要的原因:
出門吃飯,從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那么簡單。
圖片來源:《摩登時代》
從歷史角度而言,人類外出就餐變化是文明踩下的足跡。
在中國,餐館的最初形態,是為了解決旅行客商遠途旅行吃不慣問題而形成的據點;在外國,餐館的興盛,則跟工業革命帶來了大量進城勞動力密切相關。
從最開始勞動力遠離鄉土后的不得已,再到如今人們跟著各種指南去追尋美味快感,去網紅店打卡拍照,讓人們出門吃飯的動機,除了美味帶來的歡愉之外,更重要的是去公共空間互動。
對于成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來說,飯局的概念與文化意象早已深入,但我們渴望堂食,不僅僅是為那一口帶著鍋氣的食,或是和親友一起聚餐的熱鬧;我們渴望走出去,為的是恢復與這個世界的交互,重新確認我們擁有了選擇去哪吃飯的自由。
英文里餐館Restaurant這個詞,來自法語動詞restaurer,本意就帶著恢復、修補之意。今天,當北京的居民一大早沖進久違的餐廳堂食,重新撿起生活的時候,這場關于疫情管控后的自我治愈就已經開始了:
要知道,當食物成為某種幸福觀念的化身,就沒有什么能攔住人們追逐它的渴望了。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