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發朋友圈文案_峨眉山發朋友圈文案冬天
2024-03-03 22:24:50
- 普賢菩薩梵名三曼多跋陀羅,意思是身相與功德無處不在,精純高深。
在大乘佛教中,普賢與文殊為釋尊的兩位脅侍,輔助佛祖教化傳道。普賢居右,主持定德門。文殊侍左,主持智德門,表示佛祖教法是行、解并進,定、慧雙修。普賢主要對佛及眾生的禮敬、修行、護持等儀式上,盡心維持,是行為舉止上奉持佛法的代表。
那么,這樣一位佛祖身邊的菩薩,又怎么到了峨眉山的呢?
- 其實,在東漢以前,峨眉山原為道教修習的場所。山上純陽殿附近的千人洞,就是道人修道的場所。東漢明帝后,佛教盛行,峨眉山才漸漸被佛家弟子占據,成為佛門圣地。
《華嚴經》中有一篇《菩薩住處品》,分別介紹了諸菩薩的修習場所。其中有:“西南方有處名光明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于此止住。現有菩薩名曰賢勝(普賢),與其眷屬三千人,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 《諸經發明》里載有一個“蒲公逐鹿”的故事:東漢永平年間,一個姓蒲的老者上山采藥時,看到有一行鹿的腳印,酷似蓮花瓣,非常驚異。他順著足跡便追,直到峰頂,也沒找到鹿的影子,突然卻看到“威光煥赫,紫云騰涌,聯絡交輝,成光明網。”蒲公回去便告訴了寶掌和尚,和尚驚喜地說:“這是普賢之祥瑞啊!”
蒲公所言,與《華嚴經》所載正好契合。
后來,蒲公邀請自己的親友、鄰居們,在峨眉山頂普賢顯相處建了一座廟宇,取名”普光殿”。這是峨眉山最早的寺院,也是普賢在峨眉山的第一處道場。
- 其實,真正把佛光做為普賢菩薩的應化之物,應該是唐代的澄觀法師。《宋高僧傳》載:“大歷十一年(776年),仍往峨眉,求見普賢,登險涉高,備觀圣像。”澄觀法師為唐代高僧,在佛教界有很大的影響力。他回到長安后,在《華嚴經》里增加了有關普賢的敘述,后世將此刊印成冊,廣為傳頌。自此,以經文的形式詮釋普賢,大大突出了普賢菩薩的地位。同時,也使峨眉山成為普賢菩薩的道場有了更扎實的理論支撐。
當然,一座名山能夠形成“普賢道場”絕非一二人之功,也非一兩百年能夠形成,它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其中還要有統治者的支持、善男信女的信仰熱度、鼎盛的佛教環境等等。所以直到宋代,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敕內侍張仁贊往成都鑄金銅普賢像,高二丈,奉峨眉山普賢寺之白水,建大閣以覆之。”才算真正意義上普賢道場的形成。后又歷經明清,經過多次擴建,形成了如今的峨眉山佛教圣地。
需要說明的是,無論是東漢的“蒲公逐鹿”,還是唐朝澄觀的“普賢顯靈”,都是后人的附會之作,當然不足為信。但是千百年來,人們往往明知杜撰,卻要自欺欺人地相信這些傳說,只能是一種無奈之下的心理安慰吧!
圖片來自網絡
參考文獻
《華嚴經》
《中國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