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范家莊關帝廟;稷山縣范家莊
烏河從運糧河段開始至桓臺界,河之陽屬于朱臺鎮,河之陰屬于鳳凰鎮。
河流橫穿興邊路后蜿蜒西行,河之陰的中齊家莊和小曹家莊,河之陽是王旺莊。
中齊家莊,北鄰烏河。因為左右有東、西齊家莊,故稱“中齊家莊”。《齊氏支譜》記載:始祖名盤,字克成,敕封文林郎。自明永樂元年奉旨東遷,從山西省經河北棗強縣族兄克明處,轉入山東青州,徙居臨淄城南門。明正德元年,五世祖齊正由臨淄城南門徙此立莊。
明末道家郎中李世才,原籍不詳,客居中齊家莊。其醫術精湛,各種疑難雜癥手到病除,被世人尊稱為“神醫道人”。去世后,村民在村南為其建了冢墓。來祭掃者均帶鄉土添于冢上,年深日久,封土漸高,最高時超逾房頂。其祭奠之處有些許丹丸狀顆粒之物,取回用之可醫治疾病,后人將此冢稱為“藥王冢”。
村里神醫齊汝為,是中醫世家齊惠南第三代傳人,以“脈覺神人”之名著稱于世。他主編的《華佗神醫秘傳》珍藏至今。
小曹家莊,烏河之陰。東鄰中齊家莊,南與西齊家莊相連,莊西是西趙家村。明初,曹姓立莊,后田、齊、石三姓徙居。石姓明初由棗強縣徙居長山縣城東石家莊,于明中葉徙居小曹家莊。后中齊家莊又有人住進小曹家莊。
烏河和運糧河曾是平行河流,流到此處形成了相當寬闊的水面,往日這里是有名的水陸貨物裝卸碼頭。此地處于梧臺與高陽城之間,陸路有臨桓東西大道和上河橋南北大道,南行三十里路是膠濟鐵路,東行三十里是臨淄城,西去二十里可通索鎮,可謂四通八達。
河之陽的村莊最初叫“船頭莊”。是因為它是運糧河上的一個運糧碼頭,很多過路的船只都在這里歇腳,停泊的船頭一般是朝著村莊的方向,后來就逐漸叫“船頭莊”了。運糧船只從這里經小清河和濟水入京杭大運河,然后轉往全國各地。若乘“瓜皮船”經小清河,可西達省會濟南,東去渤海之濱的魚鹽產地羊角溝。那時的船頭莊,一年四季,不分晝夜,船只往來如梭,是臨淄西部的一個人煙稠密、市井繁華、水陸交通便利的農、工、商重鎮。船頭莊是由臨淄一帶水上對外運輸的一個重要內河碼頭。
相傳,元末朱元璋派大將常遇春、胡大海率軍入山東境內,與元軍作戰。大軍到處,人稀村毀,山東境內變得野無耕種、村無炊煙、人口銳減,有些地方幾乎成了“無人區”。臨淄城西北境方圓幾十里內,僅有船頭莊一家姓王的在洞內被迫藏匿,后斷糧,以絮充饑,才幸存下來。事后,他們把村名改為王旺莊,以期子孫后代從此興旺發達。該土著王氏延續至今,已傳二十余代,有人口數百,被稱為“坐地戶”。王旺莊現分王旺東、王旺西、王旺北三個行政村。
若說“王旺莊”,在當地不如俗稱“王莊”響亮。若問“船頭莊”,很多當地人說不上來。
王旺莊的水磨歷史悠久。傳說,烏河的水磨是三國時馬鈞發明的以江河流水為動力的翻水車。西晉時,杜預將其改造為水磨。王旺莊前平行的烏河和運糧河,相距不過里路。運糧河通航,主要用于運輸。烏河上建的兩座水磨,是用于加工糧食。到了南北朝時,因為佛教盛行,水磨經營者把柏木和榆木切成木屑磨成細面做香用,此業一直延續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
王旺莊及其周圍的土地,全是平原黃土水澆地。這里的地下水極為豐富,不論村內村外,挖下三四米就是甘泉。每年雨季,地下水位上升,用勺子就可舀到井水。這里種植的蓼藍可用來“打靛”作染料,染制衣服布料。種植的黃菸經過烘烤、分級、捋綁之后,外運青島、濟南、青州等地煙廠制成。
王旺莊是桓臨兩地交界處的貿易中心,農歷二、七為集。
王旺莊在朱臺鎮屬于大莊,東西長二里,南北寬一里,以長方形橫列于運糧河古道的北岸,有東西前、中、后三條大街和一條南北大街。主要街道呈“豐”字形。按姓氏聚居區劃分:前街和中街主要是郭氏,后街主要是孫氏,中街東門里主要是朱氏。
村內有大小五六座廟。規模較大的,東有關帝廟,西有龍王廟和土地廟。村里有祈雨的風俗,用轎把供奉在村南二十多里的孟家海子村爐神奶奶請來祈禱,直到下了雨才送回去。傳說她姥娘家是王旺莊的,只有王旺莊人去請她來才肯下雨。雨后,還得唱“謝雨戲”。請外地上好的京劇團來唱戲三天。
王旺莊四周建有圩墻,圩墻上端的外側建有城堞式的站墻。全村有東西南北四個大寨門,還在其沖街道處的圩墻上掏有小寨門。解放后逐漸拆除。
王旺莊北門外有座“北冢子”。據說是拓跋氏北魏孝文帝的老師、驃騎大將軍崔光的墓冢。
王旺莊還有一個大型隱伏富磁鐵礦矽卡巖礦床,埋深270-620米,全鐵平均品位大于50%,儲量規模大于五千萬噸。
2001年9月,山東省國土資源廳金鼎礦業頒發了《采礦許可證》,年采礦量五十萬噸,2011年年擴大至為二百萬噸/年。
山東金鼎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由山東金嶺鐵礦、山東宏達礦業集團公司和冶金工業部山東地質勘探局一隊組建。
烏河穿過王旺莊村南大橋繼續西行二里路左右,河岸兩邊各有一個美麗的村莊,南岸是西趙家莊。北岸是南高陽,再往北的村莊叫北高陽。
西趙家村,明代范氏立莊,初叫“范家莊”。清乾隆七年,趙氏家族六世遷居此地,范氏遷走,于是改名為“趙家莊子”,因為臨淄區東有一個重名村,后改名為“西趙家村”。
清代,村邊烏河上建有石香磨,石香磨是靠用木板攔截河水、提高水位落差沖打水輪轉動。傳說村里有戶人家到王旺莊娶親,烏河相隔、附近又沒有橋,轉路又太遠,有人就從石香磨踏著閘板過去,這樣就到王旺莊娶上親了。回來時,又從石香磨處返回,回到家后掀開轎簾、成了兩個一模一樣的媳婦,這可難壞了主家,不知這是怎么回事,到底哪是真媳婦?有人說:“可能石磨處不潔凈,有貔狐仙作怪,干脆找人想辦法辨真假。”這時有人說:“去找根雞毛來,叫兩個媳婦扔雞毛,看誰扔過大北屋去,誰就是真媳婦。”有人找了雞毛來,兩個媳婦就開始扔雞毛,一個媳婦扔了好幾次,怎么扔也扔不過去。另一個媳婦一扔就飛過去了。有人說:“這就是假媳婦!”說著,這假媳婦就不見了,誰也沒看見她從哪里走的。從此、石香磨被叫做“貔狐窩磨”,再沒有娶親抬大花轎的人從那里路過了。后來西趙家村人為了便于過河,就在香磨附近修建了一座橋,這座橋也叫貔狐窩橋。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西趙家村聯合鄰村南高陽村、小曹家莊、西齊家莊扒掉石香磨、興修小型水利發電站,四個村都裝上了電燈。六三年,這里烏河改河道建成了水泵站,附近的村莊都受益不小。
南高陽村,隋朝立村,初名高陽村。村名的由來與高陽故城有著密切的關系。據史料考證高陽故城的前身是春秋戰國時齊國的著名城邑——渠丘,又名葵丘。西漢時在葵丘故地設立西安縣。王莽篡漢,改西安縣為東寧縣。東漢初年恢復舊名。南朝劉宋時,分青州,僑置冀州,在臨淄西北部僑立冀州高陽郡,高陽城為高陽郡、高陽縣駐地。北魏太和十年,北魏孝文帝重新設置州郡,僑冀州并入青州,仍設高陽郡。北齊時期廢郡治設高陽縣。隋大業元年,移臨淄治高陽城,廢高陽、溡水縣,俱屬北海郡。此時高陽城是臨淄縣治所。隋煬帝大業九年,高陽城因戰亂破壞而廢城。高陽從此淪為村莊。元朝分為兩村,居南的為南高陽村,居北的為北高陽村。兩村現同屬朱臺鎮。
南高陽村是歷史文化名村。北魏時為釀酒盛地,“高陽館外酒旗風”響譽齊魯;村東南有劉伶墓,古有“杜康釀酒劉伶醉”之說;村南有金陵寺,供有石佛兩尊,據《臨淄縣志》載:寺與佛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還有曾任高陽太守的北魏著名農學家賈思勰和他的農學名著《齊民要術》。
村內八景,有詩盛贊:
盤龍樹上甜棗豐, (盤龍樹)
連門石枕藝求精;(連門枕)
肥胖石羊溪邊臥, (石 羊)
古廟門前飛彩鳳;(鳳凰地)
金陵寺內佛經誦, (金陵寺)
高陽古城憶賈公;(賈思勰)
杜康釀下郁金香, (杜康釀酒)
劉伶暢飲醉三冬。(劉伶醉)
高陽故城與渠丘故邑同處一址,為春秋戰國時齊國城邑。遺址位于南高陽村西兩百米處,南臨烏河,東、西、北三面皆為平原。高陽城,依傍葵丘、西安等古城遺址臨烏河而建,具有地肥水美的優勢。據清康熙十二年修《山東通志》載:“北魏立高陽城,置郡,后改為溡水縣,唐代廢”。故城由南、中、北三段組成。遺址地勢較高,中部隆起,四周低洼、城址為長方形。地址保存完好,高出地面近兩米,四周殘垣痕跡清晰可辨。城內耕土層下建筑遺跡頗多,時有戰國時期瓦當和陶片出土。
《史記》所載"及瓜而代"的故事就發生在高陽。北魏時期,中國著名的農學家賈思勰,曾做過高陽郡太守,其農學巨著《齊民要術》即在此為官時所著。他當年的政績如何已無從考證,卻留下了《齊民要術》這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農學巨著。
《齊民要術》是中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農書巨著,成書于東魏武定二年以后。此書耗費了賈思勰很大的心血,歷時十一年方才完成。《齊民要術》全書共九十二篇,分成十卷,正文大約七萬字。引用前人著作有一百五十多種,記載的農諺三十多條。全書介紹了農作物、蔬菜和果樹的栽培方法,各種經濟林木的生產,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魚、蠶的飼養和疾病的防治,以及農、副、畜產品的加工,釀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產等等,幾乎所有農業生產活動都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齊民要術》的內容極其廣泛,豐富而翔實,是一部難得的農業百科全書。
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還詳細地介紹了造曲和釀酒技術,由此推斷高陽在北魏以前就已經是釀酒之鄉。
高陽城是聞名遐邇的酒城。明清兩代“高陽館外酒旗風”被列為臨淄八景之首。民國九年《臨淄縣志》中有北魏詩人畢孟舉和于斯驊關于飲酒的詩句:“千年過客依殘堞,十里鄉心入酒杯”“也醉黃花酒一杯,高陽城上共徘徊”。據傳,當地種植的高梁穗大無比,一萼結雙粒、粒大如鳩眼。發達的農業是釀酒業繁榮的基礎,而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優質的地下水資源、高超的釀造工藝是釀出好酒的先決條件。這里瀕臨由地下泉水匯流成的烏河,水質優良,清冽甘美。用此優質的水源和特有的高粱釀造出的酒,氣味濃郁、甘冽醇香,為酒中上品。當年這里“家家釀新酒,戶戶垂酒幌”,高陽酒長盛不衰,盛名遠播。
高陽古時,酒館旗風興盛。相傳著名的酒狂、晉代“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曾慕名前來品高陽酒。劉伶嗜酒,酒風豪邁,被稱為“醉侯”,有《酒德頌》傳世。
傳說有個“杜家酒林”的酒家,店門上寫著“杜康美酒三大碗,不醉三年不取錢”的對聯。過往客商來此店飲酒,店老板杜康不賣三碗。一日,劉伶聞香而至,見店面對聯,啞然一笑。連呼拿酒來,偏要三碗。杜康相勸不過。劉伶開懷暢飲。一碗酒下肚,神清氣爽,遍體生津;二碗下肚,香透肺腑,渾身熨貼;三碗下肚,頓覺頭昏昏、腳飄飄,來了醉意。劉伶自知不妙,馬上揚鞭策馬,趕回家中。床上一倒,醉而不起。
數日后,家人以為劉伶已死于酗酒,便把他就地埋葬了。為戒后人,墓前立碑,上書“酒墳”二字。三年后,杜康到劉伶家討酒錢。劉伶妻子聽到杜康來討酒錢,又氣又恨,上前一把揪往杜康說:“劉伶已經死去三年了,你還來討酒錢”,哭鬧著要和杜康打人命官司。
杜康拂袖笑道:“劉伶未死,是醉過去了。”
眾人不信,打開棺材一看,臉色紅潤的劉伶剛好睜開睡眼,舒展雙臂,深深打了個哈欠,吐出一股噴鼻酒香,得意地說:“好酒,真香!”家人驚奇不已,面面相覷。劉伶見家人墳前祭祀,村人無不圍觀,方知已醉臥三年,感慨良深,作《酒德頌》傳世。
據傳,高陽城的后人為了紀念這段趣事,便將劉伶大醉三年又“死而復活”的墓冢保留了下來,這就是王旺莊西村西的“劉伶墓”。封土夷平,墓跡尚存。上世紀九十年代,臨淄文物主管部門在墓跡四角埋設界樁,進行保護。
關于劉伶醉酒之地說法不同,對劉伶墓在哪里也爭議很大,各執一詞。比較有名的劉伶墓是:山東棗莊市中嶧城墳墓,江蘇淮安楚州墳墓,河北保定徐水墳墓,山東泰安寧陽墳墓,河南新鄉嘉墳墓以及安徽阜陽潁東墳墓。
金陵寺,位于高陽故城東、南高陽村東南側。據民國九年《臨淄縣志》載,金陵石佛與寺院始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該寺興盛時規模宏大,建筑雄偉。小和尚每天騎著小毛驢去運糧河邊關山門,可見當年金陵寺的建筑規模之大。寺內鐘樓原有一口高近三米的大鐵鐘,每天早晨,寺內渾厚悠長的鐘聲響徹云宵,聲傳方圓百里。至唐武宗時拆廟滅佛,僧尼還俗,寺院財產被剝奪,寺廟遭廢,經籍散失。
金陵寺在這次劫難中未能幸免。當年為防大鐘被毀,鄉親們把大鐘沉到了烏河之中。后曾有人下河時看到過此鐘,說鐘鼻子能鉆過人去。由于河水多年沖刷,河道也已偏移,大鐘的具體位置難以確定。
幾十年前,金陵寺舊址上只有一高出地面約兩米的土臺子,兩尊石佛冷冷清清地一東一西立在上面。此佛像雕刻工藝精湛,是北魏時期佛造像精品,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其蓮座上刻有浮雕力士像,但手部、面部、須彌座均有殘損。重建時,兩尊石佛造像被安放在大雄寶殿內。
上世紀八十年代,金陵寺石刻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十年代附近村民集資重新修建了金陵寺,修改過程中在原寺遺址上出土了十幾顆規格不同的石佛頭,現存于金陵寺寶庫中。
重建的金陵寺,大雄寶殿氣勢宏偉、莊嚴肅穆。殿內供奉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西方世界的阿彌陀大乘佛教的橫三世佛;左右兩側供奉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東西兩側是十八羅漢。在殿堂后面,是面帶慈祥的觀音菩薩手持凈瓶的雕塑。
每年的農歷三月初八,七月初八等重大節日,金陵寺會舉行“愛生護生”放生活動。平時正課時間,寺廟向游人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