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樓牌匾上的字—中天樓牌匾
古城村落記載著古代人民的智慧
一塊磚瓦、一方石板
都留下了先輩們的足跡
今天就去古城村落走走看看
尋覓尋覓遺落在此的時光印記
四川文旅廳聯合成都商報推出的
“金牌導游帶你安逸走四川”號巴士
行程繼續!
讓我們跟著金牌導游
一起宅家“安逸走四川”
從古城村落中
細品經歷歲月洗禮和
文化沉淀的四川故事
快拿起小本本做好攻略
待到春暖花開的時候
再安排上!
今日第一站:閬中古城
閬 中 古 城
推薦人:王榮
2015年“中國最美導游”稱號
成都導游協會副會長
閬中古城來自四川文旅廳00:0014:52
如果說休閑愜意讓麗江聞名天下,而平遙古城墻的完好無損,且在穿越千年的風雨動蕩還帶來了一絲慰籍的話,那么閬中古城,則是以一整座城的體量和姿態出現的露天建筑博物館。
作為中國“四大古城”之一的閬中古城標簽太多了!中國春節文化之鄉、中國狀元城、中國“風水第一城”等等,無不證明著這一座城市的氣質和沉淀,游人漫步在老舊的青石板兒上,滿城盡是醉人的醋香,這醋香在空中已飄蕩了千年。
閬中古城歷史悠久,它是古巴國的都城。史料記載,周武王伐紂,在巴人的大力協助下取得了“牧野之戰”的勝利。周王朝建立以后封巴人聚居地為“子國”,建都江州,也就是今天的重慶,后來為躲避楚國軍隊的入侵,遷都于閬中。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滅巴以后,置巴、蜀郡,設閬中縣,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古城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建于巴山、劍門山脈和嘉陵江水系聚結交匯之處,整座古城的特點是“山圍四面、水繞三方”,自古就是一座軍事重鎮。
閬中古城于1986年被評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古城核心面積大約兩平方公里,共有百余條古街巷,還有百余座古院落和二十多個景點。古城建筑風格至今保持著十分完整的唐宋格局和明清風貌,被專家譽為“中國民間建筑的實物寶庫”。這里不僅有“東方麥加城”之稱的巴巴寺、民間山水博物館,還留存有漢桓侯祠(張飛廟)、清代貢院,更有被譽為“閬苑第一樓”的華光樓。閬中多名樓,古代就有“閬苑十二樓”之說,而華光樓因為建造最早,又最宏偉壯觀,才有了“閬苑第一樓”的美稱。所以要正確地打開閬中,必須得從“華光樓”開始。
-----
-----
“三面紅光抱城郭,四圍山勢鎖煙霞”,宋代詩人李獻傾這一首《南樓》,寫出了閬中江山之會的勝景,南樓就是“華光樓”,自古文人到閬中,尤其鐘情登臨“華光樓”。登樓遠眺,滿城古韻盡收眼底。嘉陵江從城后的遠方翻滾而至,江上舟來舟往,浪卷浪舒里直接把閬中幻化成為“天下第一風水城”,且不說遠處山邊,那著名的風水大師袁天罡和李淳風已經沉睡了千年。從空中俯瞰,閬中就是一個完整的太極圖形。古城以“華光樓”為起點,“中天樓”為軸心,按東西南北走向,次第展開狀若棋盤,古城內院落眾多,院院相連戶戶相依,或坐南朝北納光避寒,或靠山面水和諧統一,完美的展現出了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至善境界,而華光樓就像閬中古城開源節流的大閘門,一開一關就是上千年。
“閬中有座華光樓,半截插在天里頭”,華光樓是閬中古城最高的地方,樓分4層,通高36米。論高,它比中國四大名樓的岳陽樓高出近15米、比滕王閣更高出18米,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華光樓旁學道街上的清代貢院,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貢院考棚。貢院是中國封建王朝時期舉行科考的考場,在中國已經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上好的風水也讓閬中成為了四川歷史上出“狀元”最多的地方。
三國名將“猛張飛”和閬中永不分離,張飛任巴邑太守駐守閬中長達七年,生前保境安民除暴安良,死后更是長眠城內,留下了一座中國最著名的“漢桓侯祠”。一千多年過去了,于是“張飛牛肉”“張飛飯館”“張飛酒樓”比比皆是,在這座城里,張飛的名氣是大過一切的。
-----
-----
歷史上的閬中群星薈萃,你方唱罷我登場。天文學家“落下閎”在家鄉閬中制“太初歷”,開“渾天說”,還發明了“渾天儀”。任文孫父子和周舒祖孫三代在這里繼承天文氣象學說,還在閬中城東以家宅建起“觀星樓”,專供家人登樓值守夜觀天象,這使閬中在漢唐時期,一度成為我國最大的天文研究中心。袁天罡更是用最獨特的“九橫九縱”建城格局,成就了閬中的“天下風水名城”。
如果是在夜里,華光樓在一片燈光魅影中,整個樓閣都被霞光籠罩著,像一座仙山樓閣,大街兩旁成排的燈籠便成了通向這仙閣的一架金橋引人入勝。如果說華光樓是古城里的一座指向標,倒不如說是古城永遠不倒的精神高塔。正如城中另一座名樓“中天樓”上牌匾里寫的那樣,“上善若水化成天下”,閬苑中人正是秉承了這些古老的思想,這些單純的理念,才使得這一方水土顯得如此的靈秀。
“嘉陵三千里,五城十二樓”,華光樓是閬中古城的小小縮影,更是一份證明,它證明了這座城市的悠久和鮮活。如果說,閬中古城是一座諾大的露天建筑博物館,倒不如說它更像一位睿智的老者,穿云越雨傳奇不衰。它將風水、科舉、三國、天文、宗教集于一身,無論經絡血脈,還是肌膚骨骼,都有歲月的沉淀和不凡的氣質。
下一站:昭化古城
昭 化 古 城
推薦人:黎云海
2019年四川省政府金熊貓獎先進個人
2018年四川省導游技能大賽三等獎
在離成都200多公里的劍門古蜀道上,有一座古城,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到了昭化,不想爹媽"。我們不禁疑惑了,這究竟是一座怎樣的古城,竟然會讓人如此樂不思歸?今天我就帶大家一起去領略昭化古城的風采和神韻。
它是這樣的一個古城,位于白龍江、嘉陵江兩江會流的地方,從古城旁邊的牛頭山回首遙望,嘉陵江穿城而過,天然形成了一副太極山水的模樣。而昭化古城正好位于太極圖陽極魚眼的位置,這不得不讓人感慨,大自然竟是如此的神奇。
這里東有桔柏渡以拒之,西出劍閣有天雄關以鎮之,南下蒼、閬有梅嶺關以間之,北渡陰平有白水關以守之,雖是彈丸之地,卻固若金湯。被譽為“全蜀咽喉,川北鎖鑰”。
在那個"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年代,由于陸路交通不發達,水運造就了昭化古城的繁華。這里成為了上達甘肅,陜西,下達南部閬中,乃至長江的重要碼頭,留下了"白日千人拱手,夜晚十萬明燈"的熱鬧與繁華。
昭化古城雖然面積不算大,卻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有"巴蜀第一縣,蜀國第二都"的美譽,也有蜀漢"興于葭萌,滅于劍門"的三國故事。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張儀,司馬錯率領十萬大軍,順著五丁開鑿的金牛道。一舉攻下了蜀國,并將其納入到了秦國的版圖,改稱蜀郡,第一任蜀郡太守張儀,修建了成都的城墻,第二任蜀郡太守李冰修建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而在此之前,因為昭化位于蜀國的最北邊,所以第一場戰爭就在這里打響,當然,那個時候,這里不叫昭化,而叫"苴國"。苴國滅亡以后,又將這里改為葭萌縣,這是四川最早開始設縣的地方,算起來有2300多年的歷史了,因此這里被譽為"巴蜀第一縣"。
-----
-----
歷史的滾滾車輪來到了東漢末年,三國紛爭的時代。劉備接受了張松獻的地圖,一路來到了這里。見這里雖屬“彈丸之城,卻有金湯之固”,實屬戰略要地。于是就此駐兵,操練兵馬,收買人心。呆了兩年時間,后來接受龐統的建議,以幫助東吳為由,迫使劉璋投降。留下了蜀漢興于葭萌的故事,也正因為如此,劉備在登基當上皇帝以后,又下令把這里改為漢壽縣。其用心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斑駁的漢代古城墻在這里靜靜矗立了1000多年,它見證了劉備入蜀、諸葛亮北伐、張飛夜戰馬超、費祎昭化開府治事、唐明皇幸蜀,聽到了后蜀花蕊夫人“初離蜀道心將碎,離恨綿綿,春日如年。馬上時時聞杜鵑”的吟唱。一個個熟悉的名字、鮮活的歷史,構成了千年古城昭化。
下一站:郫都區戰旗村
郫 都 區 戰 旗 村
推薦人:譚磊
“全國優秀導游”
成都市優秀誠信導游
想跟您推薦一個我們身邊的地方:成都市郫都區戰旗村。最近的地方常常越是最容易被人們忽略的。
郫都區戰旗村來自四川文旅廳00:0006:56
很多古代詩人喜歡寫田園詩,在古代詩詞里那確實是一種田園的美好,甚至是充滿浪漫氣質的地方,這是中國人歷來所形成的一種理想狀態的向往。唐代詩人溫庭筠有這么一首詩描寫郫都,《河瀆神·河上望叢祠》 :河上望叢祠,廟前春雨來時。楚山無限鳥飛遲,蘭棹空傷別離。何處杜鵑啼不歇,艷紅開盡如血。蟬鬢美人愁絕,百花芳草佳節。這真把大美郫都描寫的讓你艷羨。我認為郫都區最閑適的地方就是戰旗村。
郫都有著三千年的歷史文脈,這在成都地區它算的上是老資格了,同時它又是成都地區最年輕的一個中心城區,以前我們都是習慣喊它為郫縣,2016年的年底改名郫都區。
但對于上了歲數的老成都人的鄉村印象來講:景色還算美但是生活不富裕,很容易把貧窮破落聯系起來。現如今關于鄉村振興郫都區就探索了專屬的鄉村振興之路:綠色戰旗 幸福安唐。(安德和唐昌)
到了戰旗村之后,你目之所及到處是郁郁蔥蔥、繁榮似錦,它的一草一木都是大自然的饋贈、土地的饋贈、也是郫都人民勤勞智慧的成果。也正是用這種智慧的方式,開創了現代鄉村振興的郫都新模式。
旅行攻略來自四川文旅廳00:0003:11
春天的腳步已經緩緩向我們走來,再過些日子,當你置身于戰旗村的時候,被金燦燦的油菜花層層包圍,到處都是賞心悅目的一步一景,到了這個地方你可以呼吸最鄉村的空氣,欣賞著最田園的成都,你會發現有一種生活美學叫郫都,它不僅有創新創造的快節奏,它還有慵懶安逸的慢時光。
2018年2月12號,這一天對于戰旗村人民來說是永生難忘的。習近平總書記在戰旗村說過這么一句話:“實現了溫飽,實現了全面小康之后,我們還要繼續振興鄉村,我們不能一面有繁榮的城市,一面卻是落后甚至衰落的鄉村,農村的發展不單是產業的發展,不單是物質文明,這精神文明、文化生活也要搞好”。
那現在咱們戰旗村當地老百姓的生活情況到底怎么樣了呢?用一句話來概括:景點更多了,收入更高了,人們奮斗的勁頭也更足了,總書記在視察了戰旗村之后,戰旗村的名字更加響亮更加有名,村容村貌日新月異,農村的環境變美了,這農業發展也是越來越好、越來越國際化了。
一個由戰旗村自主設計,自主實施,自主經營的鄉村十八坊應運而生,有了政府的扶持再加上老百姓十足的干勁,那些面臨失傳傳統手工技藝又得以保留,比如說:歌手王輝回到戰旗村以后,搖身一變,成了辣椒坊的老板,挑選辣椒、腌制泡菜、布置小店,褪去了華麗回歸樸素。回家的感覺確實很幸福很踏實,同樣有著幸福感和踏實感的,還有村里的老居民——林根健,這個老林啊,做了一輩子的醬油、豆瓣,他的兒子小林放棄城里工作也回到家鄉子承父業,并助推網絡營銷。
每當步入到十八坊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從一張張純棉布,到一雙雙精美舒適的布鞋;從一顆顆黃豆、辣椒到千家萬戶餐桌上離不開的醬油、豆瓣醬。在這個地方,你可以與這些傳統工匠面對面與傳統手工藝零距離,體驗成都平原匠人們的十八般武藝有了絕佳去處。
就在2月4號,戰旗村不忘黨和國家恩情,首批32噸、價值50萬元的援鄂物資,啟程運往湖北黃岡,后續還會繼續組織援助物資發往湖北。
戰旗飄飄名符其實。我們確實看到了一幅幅的鄉村振興宏圖正在美麗戰旗逐漸展開。
今日最后一站:甲居藏寨景區
甲 居 藏 寨 景 區
推薦人:廖永麒
暨南大學旅游管理博士
文旅部“雙師型”教師項目負責人
被譽為“美人谷”的丹巴有三張城市名片,“古碉”“藏寨”“美人谷”。縣城海拔1860米,是大渡河第一城。丹巴歷史悠久,氣候溫和,物產豐富,風光秀美,風情殊異。這里有恬靜如詩的鄉土民居,有獨具一格的古石碉樓,有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有淵源流長的東女國遺風以及以牦牛谷天然盆景和黨嶺風光為代表的壯麗迷人的山水美景,豐富多彩的紅色文化,素有“甲居游藏寨,梭坡觀碉群,巴底賞美女,中路看漢子,黨嶺、牦牛谷泡溫泉”之說。
甲居藏寨是丹巴縣具有嘉絨藏族代表性建筑群落的村寨之一,早在2005年就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六大鄉村古鎮”之首。甲居全景以綠色、白色為基調。樹綠如碧,房白如玉。幢幢身著素裝的藏寨掩映在綠樹叢中,整個山寨宛如一面碩大的綠毯,綴滿了精巧的佩玉。
絕大部分民居為四層(也有三層或五層)石木結構建筑,底層為畜圈,畜圈出入口與人的居室出入之門分設,互不干擾;二層為廚房、火塘、雜物房等,火塘內仍安設三鍋莊;三層為居室、糧倉等,四層突出部分為經堂。二層平臺用作院壩,二、三層平頂均可供人活動或晾曬糧食等,四層或五層平頂專門作民間宗教祭祀活動用。整個建筑物除二層為天井式四合院外,二層以上呈兩級或三級“L”形,并逐層收退至頂。四角角頂除安放白石,以作白石崇拜外,角后還專設有插入嘛呢旗的鉆有石孔的預留插板;后方中后部還設置作“煨桑”用的“松科”。四層的高處部分代表曾經是修筑古碉的位置,由于其現代家碉功能已失去作用,僅以此作為標志而已。月牙形四角的角頂從宗教意義來講,則分別代表四方神祗。
丹巴是嘉絨藏族文化的核心區域,也是中國歷史上東女國的所在地,更是享譽全國的嘉絨美女之鄉,所以丹巴有著“美人谷”之美譽。這里的嘉絨美女勤勞質樸、五官輪廓清秀,無需太多胭脂水粉,美貌脫俗。嘉絨藏族的女飾分為特有的服飾以及傳統的“三片”,他們身著的特有民族服飾,能盡展風姿,同時在她們美麗但不奢靡的服飾上充分展示著農耕文化的深刻烙印。
丹巴被譽為“千碉之國”,是全世界范圍內存留古石碉樓最多和最密集的地方,共有300多座,其中還包括唯一存留的距今有600多年歷史13角碉。感受女國遺風、觀賞古石碉樓碉樓就自然成了到丹巴的首要目的。
沒有熬不過的黑夜
沒有等不來的黎明
等疫情結束
一起出門去喝茶賞花
爬山玩水
用腳步丈量每一個古城村落的距離
咱們下期再見~
部分圖文來源:閬中市人民政府官網等
@四川文旅廳 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