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巖古鎮主要玩什么—青巖古鎮主要玩什么的
山清水秀,布局整齊。氣派的城墻環繞四周,十字街在中心交匯。這里就是青巖古鎮,曾經的布依族城堡。
來到貴陽,很多朋友推薦一定要來青巖古鎮看一看,因為這里不僅僅有古韻古色的獨特韻味,還有讓人垂涎三尺的美味。國家級5A景區質量自然不必多說。
走進青巖古鎮,古樸的氣息撲面而來。青巖古鎮地理位置關鍵,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這里都是貴州通向廣西的必經之路。重要的交通通道,自然也是兵爭要地,青巖古鎮最早并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石砌城,這里最早是土城。
土城是由布依族土司班麟貴始建,土城也就成了今青巖城的雛形。其后數百年,經多次修筑擴建,土城垣改為石砌城墻。城內也越來越繁華,成了我們如今看到的模樣。
青巖古鎮有四座城門,但一般游客都會選擇南門或者北門,我個人推薦從南門進入,因為南門這里更能展現出整座古城的防御體系,尤其是氣派的城門和綿延不絕的南國長城。
穿過石橋,登幾級臺階就是青巖古鎮的南門。南門也叫定廣門,初建于明朝末年,是青巖軍事古鎮的象征,到了清順治十七年,班麟貴之子班應壽子承父職土司,他決定增建定廣門。在清嘉慶三年的時候,武舉人袁大鵬重修。
歷經兩個朝代,幾百年的不斷修建,定廣門有了如今的規模,城樓為三開間重檐歇山式頂木結構,屋頂為青灰色瓦面,泥塑脊飾,定廣門城墻墻體上設有垛口、炮臺,遠看城墻雄偉壯觀、氣勢恢弘,是古時貴陽南面最重要的軍事防線,筑南門戶之稱。
游客來到青巖古鎮,一定要來的就是南門,因為登上南門,一直順著城墻往西走可以登上古鎮的最高點。這一段城墻隨著地勢抬升,有一種北方山脈中長城的感覺,非常有氣勢,同時登高后可以俯瞰古城的全貌。
青巖古鎮原來有4座城門,城墻相互連通,防御體系非常完整。經歷了幾百年的風吹雨打,如今東門和西門已經保存的不完整了,南門和北門保存完好,連接南北的街道也就成了古城的主大街。
順著南門走進古城,磚石鋪就的地面歷經幾百年的風雨侵蝕有些地方變得非常光滑,走起來要格外的小心,但是越是這樣越能感受出古鎮的原汁原味。
青巖這個名字有詩意又不缺威嚴,在明初洪武十一年,布政使司在青巖設屯堡,屯兵扎寨,墾地種糧,史稱“青巖屯”。因古鎮面對峰巖是石青色的山峰,當地百姓稱屯堡為“青崖”。貴州話屬于北方語系,“巖”音“ai”,故名稱“青崖",后習稱“青巖”,因此得名。
古鎮中最繁華的就是這條南北貫穿的大街,又有小巷連接四通八達。古鎮中有26條小街、4條正街,建有一宮、一院、二祠、三洞、五閣、八廟、九寺等30多座廟宇祠堂,建筑中的朝門、腰門以及石柜臺和木柜臺至今保存完好。
南北街是青巖古鎮傳統風貌保存最為完好的街道,全長約1.2公里,由青石鋪就,南北向穿城而過,與東西明清街呈十字交叉。這種十字街交叉也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一座布依族古寨布局精妙,從這一點上我們也不難看出這也是民族融合的一種體現。
了解過青巖古鎮的歷史,不得不提一個人——趙以炯,他是貴州歷史上第一位狀元。因為他的事跡,對貴州當地的影響深遠,直接激勵了當時乃至后來的貴州學子,引領了貴州的教育事業。其實我們在貴陽感受最深的也是這里雖然偏遠,但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卻一點不差。
青巖古鎮并不是一個平面,而是建造在有高低上下的小山坡上,所以在古鎮里,有許多淺 淺的臺階,走來走去,整個鎮子顯得很立體,在青巖古鎮的建筑中,有一種很特別的象鼻木雕,大多位于房子前部的挑檐枋,這是一處需要承重的部位,象鼻造型給古樸的建筑多了一份活力俏皮,也是一種穩重力量的象征。
除此之外,古鎮內每一座建筑都設計精巧、特點鮮明。青石鋪街、青石壘墻,房屋內中結構多為木柱、木板,屋面均是青石片瓦和青色布瓦,明、清建筑風格融合布依族建筑風格讓人目不暇接。
青巖古鎮到了近代依然是文化底蘊深厚。佛教、道教、、四教并存,抗戰時期周恩來父親、鄧穎超母希、李克農家屬等曾在此居住,并留有抗日戰爭時期進留的紅軍指揮部、漸江大學舊址、蘇步清救華舊址等人文遺址也都值得游客游覽。
走到北門口的龍泉寺,我們青巖古鎮的游覽基本上就告一段落了。最后必須要說一說的就是古鎮里的美食——豬蹄。
走在古鎮中,隨處可以聞到豬蹄的香味。鹵豬腳是青巖古鎮最出名的美食,很多游客是慕名而來,據說豬腳在制作過程中,加入了多種中藥材,吃起來美味且營養,這一鍋豬蹄看上去就讓人流口水。
美食加美景,古樸中感受青巖古鎮特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