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名馬二十四大名馬—史上名馬二十四大名馬巴音布魯克
馬在古代是極重要的交通工具,就像今天的汽車。今天有豪車名車,過去自然也有寶馬駿馬。古代的帝王將相們對寶馬有著熱烈的渴望和追求。
關于馬的稱謂也有一些講究,《周官》說,凡馬八尺以上為龍,七尺以上為騋,六尺為馬。還有“驥”“驪”“驃”“騅”“驄”“騮”“駒”“駿”等。下面就細數一下歷代寶馬。
1﹒商紂王“雞斯之乘”。
《山海經海內北經》記錄了犬戎國有一種文馬,赤鬃白身,目若黃金,叫“吉量”,也叫“吉良”?!兑葜軙饭艽笋R叫“吉黃之乘”。姜太公管此馬叫“雞斯之乘”,因為此馬脖項若雞尾。據說乘駕此馬可有千年壽命。商紂王將周文王拘在羑里,姜太公與散宜生為了營救周文王,花重金求天下的珍寶,得到“雞斯之乘”,獻給了商紂王。
2. 古之駿馬。
《呂氏春秋》說,飛兔、要褭,都是古之駿馬也。要褭,金啄赤色,一日可行萬里。要褭之子,曰驥。
3. 周穆王八駿。
周穆王是西周第五位天子,駕馭八駿,巡行天下,西去昆侖,拜見王母。這八駿分別是:
赤驥、盜驪(驪,黑色)、白蟻、騧騟、山子、渠黃、華騮(赤色)、騄耳(兩耳綠色),這八駿皆因其毛色以為名號。
到了東晉王子年《拾遺記》,這八駿的名字完全變了:一名絕地(足不踐土),二名翻羽(行越飛禽),三名奔霄(夜行萬里),四名越影(逐日而行),五名踰輝(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形十影),七名騰霧(乘云而趨),八名挾翼(身有肉翅)。更加神化了。
4.齊桓公“駮馬”
齊桓公乘馬外出,猛虎望見而則伏地不動。齊公問管仲,管仲說,大王騎的是“駮馬”, 駮馬食虎豹,所以猛虎伏地不動。
5. 秦始皇七名馬。
分別是:追風、白兔、躡景、追電、飛翮、銅爵、晨鳧。
6. 項羽“騅”。
《史記》說,項羽有駿馬名“騅”(青白色),而后世稱項羽坐騎為“烏騅”。項羽兵敗垓下,慷慨悲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唉!英雄未路,無可奈何。
7.冒頓“白馬”“ 青龍”“ 烏驪”“ 骍馬”
匈奴王冒頓將漢高祖圍困于平城。所騎駿馬,西方都為白馬,東方都為青龍馬,北方都為烏驪,南方都為骍馬??梢娦倥E馬良盛,橫縱一時。
8.漢文帝九逸。
漢文帝有良馬九匹,皆天下之駿:一名浮云(所以說“神馬是浮云”是有一定的文獻依據的)、二名赤電、三名絕群、四名逸驃、五名紫燕騮、六名綠螭驄、七名龍子、八名鱗駒、九名絕塵。
9. 漢武帝“天馬”“西極”。
《史記》記載,漢武帝時,烏孫國進獻良馬,因為馬好,命名為“天馬”。等后來得到了大宛的汗血馬,更是神駿,于是將烏孫馬更名為“西極”,把大宛汗血馬命名為“天馬”。
汗血馬又稱“天馬子”,在大宛國嶠山上有馬,不可得,乃取五色母放置山下,生汗血馬,所以號“天馬子”。
關于汗血寶馬的詳細描述可見《神異經》:西南大宛宛丘,有良馬,大兩丈,鬃至膝,尾垂地,蹄如斗,腕可握。日行千里,至中午而出汗血。乘騎者當用綿絮纏裹馬頭、腰、小腹,以避風病?!懂愇镏尽氛f,大宛馬有肉角數寸,有的馬能解人語并知音律,舞蹈起來可與鼓之節拍相應。
10. 漢武帝“步景”。
東方朔是漢武帝時的名臣,因機智聰敏,能言善辯。被史馬遷載入《滑稽傳》。東方朔曾游吉云之地,越扶桑之東,得一神馬。馬高九尺,股里有旋毛如日月狀。如月者,表示夜光;如日者,表示晝光。毛色隨四時變化。東方朔說:“當年西王母以此馬駕靈光之輦去拜訪東王公。此馬在芝田吃了靈芝草,東王公怒,乃棄此馬于清津天岸。現在被我找到,騎回來了。此馬名‘步景’。”
11. 漢武帝“黃門四駿”。
《漢書》贊漢武帝說:蒲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于黃門。孟康解釋說:這是四匹駿馬之名也。
12.漢宣帝“象龍”
漢宣帝時,馮奉世出使西域至大宛,得名馬“象龍”而還。意思是此馬形似龍。
13.漢章帝、晉孝武帝“滇池駒”
傳說滇池中有神馬,與家馬交配,則生駿馬,世稱“滇池駒”,日行五百里。漢章帝元和年間,有神馬四匹出滇池中。晉孝武帝太元十四年六月,寧州刺史費統上報,六月二十八日,有神馬二匹,一白一黑,忽出于滇池中,離岸百步,有縣民董聰見之。
14. 呂布“赤兔”
《三國志》引《曹瞞傳》說,時人有諺語:“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這句話盡人皆知。赤兔原本是指赤色的兔子,是一種瑞獸,王者有盛德時才會出現。唐代將祥瑞分為大瑞、上瑞、中瑞、下瑞四大類,赤兔在上瑞。
15.曹操“絕影”“ 爪黃飛電”
《三國志》說:曹操所乘馬名“絕影”。而在《三國演義》中則是,曹操騎爪黃飛電馬,引十萬之眾,與天子獵于許田。
16.曹洪“白鶴”
在漢末三國時,還有一句諺語:“憑空虛躍,曹家白鶴。”說的是大將曹洪有一匹寶馬名“白鶴”。征討董卓時,曹操的馬跑失了,曹洪將“白鶴”讓與曹操。曹操乘此馬,只覺耳中風聲,腳似不沾地。遇到深水時,曹操與曹洪共騎此馬,行數百里,瞬息而至。下來觀看馬足,毛皆不濕。
17.曹真“驚帆”
曹真本姓秦,曹操養子。強壯勇武,掌管虎豹騎。有馬名為“驚帆”,意思是奔馳如烈風之舉帆。
18.劉備“的盧”
《世說新語》記載,劉表宴請劉備,蒯越、蔡瑁欲借機殺之。劉備查覺,假裝如廁,騎的盧馬逃遁,至檀溪時,不得過。劉備心急,說:“的盧,今日危矣,可努力。”的盧乃一躍三丈,遂得過。
《三國演義》記載,的盧馬眼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克主。伊籍勸劉備不可乘。劉備說,人死生有命,豈能被馬所克。誰能想到的盧會在檀溪救劉備一命。辛棄疾有詞曰:“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p>
19.梁武帝“赤龍駒”
梁武帝天監年間,河南獻赤龍駒,相貌奇特,會給人伏拜,善舞。梁武帝命大臣張率作賦稱頌。
20. 隋文帝、唐高祖“獅子驄”。
隋文帝時,大宛國獻千里馬,號“獅子驄”。無人能駕馭,最后是裴仁基制服了它。裴仁基是《說唐》中銀錘太保裴元慶他老爸。裴仁基騎著獅子驄,朝發長安,暮到洛陽。隋末紛亂,此馬不知所蹤。唐高祖李淵稱帝后,下詔尋訪,終于被宇文士及找到。在集市上拉磨,毛禿皮包骨。李淵很高興,命人用鐘乳喂養,后生五小駒,皆千里馬。
21.唐太宗“十驥”
貞觀中,匈奴骨利干部落遣使來朝貢,獻良馬十匹,唐太宗為之制名號,為十驥:
一曰騰霜白,二曰皎雪驄,三曰凝露驄,四曰懸光驄,五曰決波騟,六曰飛霞驃,七曰發電赤,八曰流金,九曰翱麟紫,十曰奔虹赤。
22. 唐太宗“六駿”
《長安志》說,唐太宗昭陵有六駿,在陵后。這是唐太宗平生征伐所乘六馬的石刻像。唐太宗還為此六馬作過贊。此六馬神駿,陪著李世民征戰疆場,橫行萬里,可托死生。史書中有詳細記載。
一曰“拳毛騧”,黃馬黑喙,平劉黑闥時所乘。前中六箭,背中三箭。
二曰“什伐赤”,純赤色,平王世充、竇建德時所乘。前中四箭,背中一箭。
三曰“白蹄烏”,純黑色,四蹄俱白,平薛仁杲時所乘。
四曰“特勒驃”,黃白色,喙微黑,平宋金剛時所乘。
五曰“颯路紫”,平東都時所乘。前中一箭。
六曰“青騅”,蒼白雜色。平竇建德時所乘。前中五箭。
23. 秦瓊“忽雷駁”、“玉頂干草黃”
胡國公秦瓊秦叔寶所乘之馬,號“忽雷駁”。能飲酒。每到月圓時,能豎起三縷黑氈。秦瓊死后,此馬嘶鳴絶食而死。在《說唐》中,此馬名叫“呼雷豹”,是秦瓊從四寶大將尚師徒那里搶來的。秦瓊先前所乘之馬名“黃驃”,也叫“玉頂干草黃”。
24.唐玄宗“龍馬”
《宣室志》說,開元二十九年夏五月,臨淄守將李邕在北海郡民馬會恩家中得龍馬,其色騅毛,兩肋有鱗甲,鬃尾若龍之鬐鬣,嘶鳴如虛笛之音,可日行三百里。馬會恩說,我有一匹母馬,常在淄水中洗浴,遂有胎而產此馬,所以呼之為龍子。唐玄宗大悅,命畫工畫其像,頒示中外。
另外,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有一篇《上龍馬奏》:“龍支縣人庫狄孝義,有馬生龍駒,經九旬又九日,身有鱗而不生毛,時有慶云五色,覆在馬上,久而不散。”
25. 唐代宗“九花虬”
范陽節度使李懷仙進貢名馬“九花虬”,唐代宗賞賜給了郭子儀,郭子儀推讓,唐代宗說,此馬高大,與你的風度正好相稱,不必推讓了。此馬額高九尺,毛拳如鱗,頭頸鬃鬣,有如虬龍也。身上有九團花色,故號“九花虬”。
26.唐德宗“神智驄”“如意騮”
唐德宗有二馬,一號神智驄,一號如意騮。耳中有毛,引出可長尺。《馬經》云,耳中有毛者,日行千里。
27. 唐德宗“望云騅”
《國史補》說,唐德宗巡幸梁洋時,得騅馬,號“望云騅”。以一品飼料養之,唐德宗閑暇時,牽出觀看,馬必長鳴四顧,若感恩之狀。后老死,唐德宗命人畫為圖。
28. 大金國“照夜玉獅子”
《水滸》說,大金國王子坐騎叫做“照夜玉獅子”,白如雪練,頭至尾,長一丈,蹄至脊,高八尺,一日能行千里。被金毛犬段景住盜走,想送到梁山,作為上山之禮。卻被曾頭市搶去。這才引出“晁天王曾頭市中箭”。
29. 岳飛二良馬、“白龍駒”
《宋史》記載,宋高曾問岳飛:卿有良馬否?
岳飛說:臣有二馬,日食芻豆數斗,飲泉一斛。奔馳時,剛開始不甚疾,跑到百里左右開始奮迅,自午時至酉時(八小時),可跑二百里,鞍甲不濕無汗,若無事一般。不幸相繼已死?!墩f岳全傳》中,岳飛的坐騎名“白龍駒”。
30.明成祖朱棣“八駿”
明成祖朱棣有八駿馬,和唐太宗六駿一樣,隨朱棣馳騁戰場。
一曰龍駒,鄭坡壩大戰,胸膛中一箭,都指揮丑丑拔箭。
二曰赤兔,白溝河大戰,胸膛中一箭,都指揮亞失帖木拔箭。
三曰棗騮,小河大戰,胸膛中一箭,后曲池中一箭,安順侯脫火赤拔箭。
四曰黃馬,靈璧縣大戰,后曲池中一箭,指揮雞兒拔箭。
五曰烏兔,東昌府大戰,中箭,都督童信拔箭。
六曰飛兔,夾河大戰,中箭,都指揮貓兒拔箭。
七曰飛黃,欒城縣大戰,中箭,都督麻子帖木兒拔箭。
八曰銀褐,宿州大戰,中箭,都督亦賴冷蠻拔箭。
以上拔箭的人,都是朱棣從蒙古俘虜中招攬來的勇士,充做先鋒。朱棣命將這些駿馬畫圖珍藏于內府。
31. 明成祖朱棣“龍馬”
《明史》記載,永樂十八年九月,民有母馬,放牧于海濱,一日,云霧晦冥,有物蜿蜒與馬接,馬乃孕,產馬駒,有龍紋,其色青蒼,謂之龍馬。
神馬的出現,不僅有騎乘之樂,更是一種祥瑞之兆。所以古人云:“凡祥瑞,黃龍現、鳳凰集、麒麟至、神馬出、神鳥翔、白虎獲。”
比如:飛兔者也,神馬也。大禹治水,勤勞數年,救民救難,上天感應其德,而出現。騰黃者,神馬也,其色黃,一名飛黃,王者德御四方,則出現。白馬朱鬣,王者任用賢良時,則出現。澤馬,王者辛勞時則出現。佛家經典中也說:“天授有德,神馬屈膝?!?/p>
可見,神馬象征著君王圣明賢德,真的不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