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收藏的大量中國文物—俄羅斯收藏敦煌流失文物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47個國家、200多家博物館的藏品中,有164萬余件中國文物,但這個數字并不包括海外私人收藏。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從1840年戰爭以來,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收藏中國文物約3.5萬件,平時只展出2200多件,號稱擁有中國本土之外最多、最集中的中國文物精品。這些中國文物大部分都是由加拿大傳教士懷履光于1909—1934年以傳教士的身份來到中國后收集的。
以下就對盜運至加拿大的十大中國文物進行盤點。
中國最早的成體系文字資料
加拿大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收藏了中國境外最多最完整的商代殷墟甲骨文殘片,共有8000余件。這些甲骨大部分是加拿大傳教士明義士的舊藏。明義士是收藏殷墟出土甲骨最多的人,也是甲骨學研究成就最高的外籍人士之一,還是外籍藏家中最先知道甲骨真正出土地的人。1961年,明義士夫人和兒子明明德將1948年運抵的4700件有文字的甲骨、2812件沒有發表過的甲骨文拓片,悉數捐贈給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這些甲骨是殷人占卜時用過的東西,上面刻有文字,是有關這次占卜活動的過程及其前因后果的記錄,是研究中華文明史、追溯國家起源、尋繹中國思想淵源的寶貴史料。
金村大墓的玉器精品
金村大墓位于洛陽平樂鎮東、邙山陵墓群的中東部,作為東周王陵和貴族墓地,墓中陪葬著難以計數的青銅禮器、玉器珍玩、金銀器皿。從1928年至1932年,加拿大傳教士懷履光等人帶著荷槍實彈的衛兵,在金村一帶公開盜挖文物,共盜掘周天子甲字形大墓8座,出土國寶級珍貴文物數以千計,令人瞠目結舌。珍貴的金村先秦文物被盜賊們用馬車運到洛陽,然后轉運出國,其中華爾納盜走的玉器精品最多,其他文物被運往加拿大等10多個國家,存留在國內的金村出土文物微乎其微,至今僅有區區三件發現。20世紀30年代出土于河南省洛陽市金村大墓,后流失海外,現藏于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此玉佩體大且造型精美,用料考究,華麗非凡,線條卷曲相連,體現了制作者豐富的想象力,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
唐代金器精品
唐代受到西方金銀器傳入的影響,達到空前的種類豐富、造型多樣。不計成本的皇家氣派使得金銀器制作工藝高超、紋飾精美,體現了唐代繁榮的文化藝術和先進的科技水平。唐代金銀器可分為飾品、法器、食器、飲器、容器、雜器等。唐代金銀器制造部門分“行作”、“官作”兩類,而以后者為主。“行作”即為民間金銀行工匠制作,質量較官營手工業差;“官作”即指少府監中尚署所管轄的金銀作坊院。出土不詳,后流失海外,現藏于多倫多阿迦汗博物館。此金碟紋飾精美,制作技術和工序復雜,精美大氣,璀璨輝煌,不僅反映了唐代中外文化的交流,更體現出了唐代金銀器工匠的睿智巧思和高超的制作工藝,是唐代金銀器中的精品。
中國宗教美術的巔峰作品
河北易縣八佛洼遼代三彩羅漢,每一尊大小比真人略大,外國學者初定為唐代,以為是唐三彩,現在公認為遼代。這組羅漢在解放前就全部流失到海外各博物館,所以建國后大家都不甚了解,但在海外卻一直因為這組羅漢的高度寫實性與宗教美的結合被強烈關注著。至今為止,同類型的羅漢像,可查存世的共有十尊。其中九尊分別收藏在加拿大,美國,俄羅斯,法國以及英國的公共博物館里,還有一尊收藏于日本的私人博物館中。1912年在河北省北部易縣的山洞里發現的,后流失海外,現藏于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這尊羅漢像頭為后補,表情平靜祥和,巍巍然深具禪意,反映出極為罕見的寫實主義,代表著唐代以來雕塑寫實最高成就,是一件堪稱典范的宗教美術巔峰作品。
磁州窯中的典型高上大名品
磁州窯是北宋、元、金代北方地區著名的民間瓷窯之一,窯址位于河北磁縣觀臺鎮與彭城鎮一帶,產品以白瓷、黑瓷和白地釉下黑、褐彩繪瓷為主。腰鼓是由西域傳入中原,歷經兩晉、南北朝、隋唐,不僅被吸收進唐樂,且又以陶瓷燒制鼓腔,別具特色。出土不詳,后流失海外,現藏于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此鼓造型碩大規整,紋飾奔放,色調黑白對比強烈,較北京故宮所藏魯山花鼓晚一個年代卻更為精湛,堪稱磁州窯中的典型上等名品。
中國古代木雕造像的精品之作
此造像通高1.9米,造像頭戴桶裝高冠,上覆觀音兜,佩戴項圈、法珠、手鐲,面部蓄須,所著衣表面滿是美輪美奐的瀝粉貼金圖案,前衣襟和后背有龍紋、寶相花圖案。菩薩發髻高隆,發綹披肩,臉形長圓,雙臉頰豐腴,張目凝視,神情沉靜莊重。頭戴卷曲雀屏狀寶冠,冠前正中置水瓶。袒上身,胸飾垂珠瓔珞,下著紅色束帶長裙,衣紋自然流暢。右手上舉至胸前,手指姿態微妙,似持蓮狀物。左臂下垂,腕下缺損。此尊觀音菩薩與被《華夏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渡海觀音像”、山西運城新絳福勝寺的元代彩繪懸塑渡海觀音造型相似。此造像原在山西澤州府某寺院,后流失海外,現藏于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此造像造型體態飽滿,敷彩極為鮮艷,雕刻技藝高超,衣飾精美,雖年代久遠仍可從中感知當時的雕刻工藝十分精美,為中國古代木雕造像的精品之作。
元代宗教壁畫中難得的精品
此壁畫由東西兩壁巨幅壁畫組成,據圖像風格和宗教內涵來看很可能作于13世紀晚期,描繪了道教中萬神朝拜的華麗場景,眾神多作半側面像,按照東西朝向中央神壇,與永樂宮三清殿壁畫在風格和圖像上極為相似。一字線、行進式排列在云霧仙境的道教神祇,站立在云頭之上,身后仙霧繚繞。西壁繪制31位神祇,東壁繪28位神祇,有文有武,有男有女,有主有從,服飾華貴,神態雍容。其內容,東壁依次為,天蓬、真武;北斗七星;北極大帝、玉皇大帝、后土;五星、五老;西壁依次為天、黑殺;三臺、南斗六星;老子、東華帝君、金母;十二元辰。其主神體系,上承宋代道教神系,下接元代后期的全真神系。滿壁用色絢麗豐富,配以神來之筆的線描,整體效果瑰瑋絢麗。這一制作與永樂宮三清殿壁畫在風格和圖像上相似。兩者同出一個祖本,但繪制于不同時代,后者當晚出。該壁畫原在山西晉東南一帶,所屬寺院、失竊時間均無考證,多倫多安大略皇家博物館1936年從日本人手中購得。此壁畫構圖宏闊,氣勢磅礴,人物個個神采奕奕,與永樂宮《朝元圖》壁畫在風格和圖像上相似,是元代宗教壁畫中難得的精品。
唐代以后中國寺廟壁畫最好的作品之一
此壁畫寬11.6米,高5.8米,占據著懷履光主教紀念展廳整整一面墻,是元代晉南著名畫師朱好古和張伯淵的手筆。《彌勒說法圖》是對稱式構圖,畫面正中畫彌勒佛及圣眾,為一佛四菩薩二弟子,兩旁附有剃度圖。主尊彌勒佛跏趺坐于寶座上,身后有頭光和背光,腳踏蓮花,座前有鮮花供養。彌勒威嚴端坐,右手揚掌作施無畏印,左手則手掌向外置于膝上。1920年,為避免當地軍閥搶壁畫賣給外國人,寺中僧人自行將壁畫切下分好,連夜送走,后來三幅壁畫均不知所終。1927年,外國古董商勾結山西的文物販子,將興化寺壁畫剝離,分成59方,分裝57箱,秘密運京,擬售國外以牟厚利。此事被當時的北京大學研究所得知,由馬衡先生以4000塊大洋購回《七佛說法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有一百平方米之多。而藝術價值更高的另一部分《彌勒說法圖》則被分割成63塊,由懷履光購得,運到加拿大安省皇家博物館收藏至今。此壁畫人物神態各異,栩栩如生,風格遠承唐宋壁畫傳統,在元代畫壇上獨樹一幟,是中國元朝寺廟壁畫中的精品,是唐代以后中國古代寺廟壁畫最好的作品之一。
明代青銅鑄造工藝的代表作
韋霦銅鐘原屬北京韋公寺所屬,是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年)鑄造的青銅大鐘。韋公寺亦稱宏善寺,是明朝司禮監太監韋霦捐建且死后埋葬的地方,鐘身遍刻皇帝萬歲萬萬歲等字樣,底邊四周有八卦爻符及海水祥云裝飾。原屬北京韋公寺所屬,后流失海外,現收藏于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此銅鐘體型龐大,制作精美,造型獨特,工藝高超,并有絕對紀年,為研究宗教歷史和明代鑄鐘工藝提供了重要資料,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
顛沛流離的祖大壽墓
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中藏有一套完整的古墓葬,包含一件高約6米、上有精美石雕的厚重石門,一張石供桌以及高高拱起的墳丘、成對的石人和石駱駝,總重高達150噸。祖大壽是明末清初著名將領,是吳三桂的舅舅,曾是明朝一員名將,后來先后兩次投靠清朝,最后成為清朝重要將領。按照魯克思提供的文物入館標記,祖大壽墓為1919年由克羅夫茨購買。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委托克羅夫茨在中國采購一套完整的明清高官顯爵墓葬,克羅夫茨最終選擇了祖大壽墓,經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認可后購買并運到加拿大。然而也有專家認為這不是祖大壽的墓,而是其養子祖澤潤的陵墓。此墓原位于北京的清河永泰村,后來搬遷到加拿大,現在的展品只有后來修的墓穹是復制品,其它全部都是真品。此墓石雕雕刻精美,圖案情態自然,襯托出一個典型的明代豪門墓地,將一個墓葬完整盜運并復原在盜墓史和陵墓研究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