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視頻
  • 焦點
  • 娛樂
  • 文化
  • 財經
  • 首頁 > 旅游 > 攻略 > 正文

    吳家后人現在怎么樣、吳家后人怎么樣了

    吳家后人現在怎么樣、吳家后人怎么樣了

    吳元京(澎湃新聞 蔣立冬繪)

    眾所周知,您的祖父吳湖帆、您的高祖吳大澂,都是近代中國的大名人。想請您從家庭這個角度談談這兩位您的先人。

    吳元京:說到我祖父的家庭出身,其實大家都已經知道了。前年上海博物館的吳湖帆鑒藏展里,已經表示得蠻清晰了。整體來說,我們皋蕪吳氏一直是傳承有序的,到我大概是一百一十一代了,中間幾乎沒有斷過。但是,其中文化的傳承,不一定是一代代地這樣傳,就像我高祖到我祖父,就是祖孫之間的傳承,當然,并不是說我曾祖就沒有起到傳承作用,只不過有大與小的區別。

    先從我高祖說起。現在大家知道的,都是他金石、書法、古物方面的事情,比如他刊刻過不少書。最有名的就是《古玉圖考》,是中國第一部把古玉歸納成冊的書,還有《愙齋古籀補》,是大篆為主的一本字典。另外,他還把自己收集的兩千多枚秦漢古印章,出了一本《十六金符齋印存》。這些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吳大澂像

    其實,我高祖還是晚清時非常了不起的實干家,為官也清廉。很多地方都留下他的印跡。這次我去了漢中的石門水庫,原來建水庫之前,洼地中有一個石門摩崖碑刻群。我高祖到了那里之后,不僅訪碑,還教當地一位叫張懋功的人做拓片。高祖把整個訪碑的過程記錄下來,寫了一篇《石門訪碑記》。這次張懋功的第五代孫張曉光,還拓了一張《石門訪碑記》的拓片送給我。我高祖是魏碑的寫法,但又有唐楷的風貌,以前他在題記中從來沒有顯示過這種寫法。我原來還沒有發現,這張拓片上的字跟我祖父的很像。祖父的字,有人說學的徽宗瘦金體,有人說學的唐朝的薛曜,其實都不是。《佞宋詞痕》的結體,就是這個間架結構。上博吳湖帆展畫上題跋的小字,部分也源自于此。

    《石門訪碑記》拓片

    我祖父的書畫、鑒藏、日記、信札,都是跟我高祖學的,這也是家學的傳承。他把自己的人生用一支毛筆滿滿地記錄了下來。

    談到您高祖,浙大的白謙慎先生也在做您高祖的研究。

    吳元京:對,他是專門研究我高祖,來過我家兩趟,有的東西也是直接采訪我的。

    關于您高祖,有沒有什么外界不太為人所知,在家族里面流傳的故事?

    吳元京:光緒年間,他受命去黑龍江屯邊,留下了一個琿春銅柱的故事。他當時做了很多勘定國界的事情,還在琿春立下一根銅柱,上面刻著“疆域有表國有維,此柱可立不可移”,這根銅柱現在已不知去向,聽說保存在俄羅斯。琿春現在還有一個吳大澂廣場,因為琿春的邊界問題當初就是我高祖和沙俄的人交涉的,最后談定了中國的出海口,當地的老百姓建了一個廣場來紀念他。

    立柱是在光緒十二年(1886年),2016年,為紀念高祖立銅柱一百三十年,我還和上海的筆墨博物館簽訂了一份制墨合同。這里面也是有故事的,當初我高祖立下銅柱之后,曾派部下與曹素功墨莊聯系,制過銅柱形的墨。但是原件比較粗糙,有的字不太規范。我現在根據原件重新調整,負責監制了墨錠,幾百個墨盒上的字都是我親手寫的,最快今年年底會出來。

    立柱紀念墨盒

    您高祖這一方面的事情,現在外界似乎的確不算特別了解,大家知道的多是他在文化方面的成就。

    吳元京:我高祖一生其實就是為國為民,而且最主要的就是為民。他為民著想的傳說有很多。前面說到他屯邊,1931年在黑龍江的穆棱,有一批當地人為紀念我高祖,立了一塊“吳愙齋屯邊紀念碑”,告誡他們的后人要牢記我高祖的恩情。其實這些人過去都是無家可歸的難民,到了那個時候都很富足了,并且年紀都很大了。他們是1881年追隨我高祖去屯邊的,1931年正逢五十周年。我高祖奉命去屯邊的時候,曾經啟奏光緒,建議他去屯邊,與俄羅斯談定邊界之后,一定要把百姓挪過去,這樣才有意義。皇帝同意了。他就把難民帶到那里,派兵幫他們造房子,給他們種子,讓他們耕地。那里都是黑土地,肥得不得了。后來這些人都成了大財主、大地主。高祖去了那里三次,1881年第一次,1883年第二次,1886年第三次——琿春銅柱就是1886年立的。

    他每次去都親力親為,騎著馬,八百三十四公里,從頭走到底。他每天寫日記,到過什么地方,做過什么事情,記得清清楚楚。每到一個地方,還會吩咐跟在他身后的石匠立一塊碑。有一次,他騎馬經過一個地方,突然看見路邊一塊凸起來的石頭,馬吃了一驚,把他顛了下來。他就寫了“駐馬石”三個字,寫好讓石匠刻在石頭面上。第二次經過這里,他又特地下馬,在石頭邊上刻字紀念。他每到一處都有留下印記的習慣,比寫日記都勤快。這塊石頭現在還在。

    我高祖屯邊的地方有個小高地,當初糧食大豐收,我高祖在那兒建了一座糧倉,讓百姓把吃不完的糧食存在里面。后來這座山就被稱作糧臺山,現在又把糧臺山上的糧倉叫做“光緒糧倉”。那個地方現在叫興源鎮,原來不住人,人全是我高祖帶過去的,后來那里出了六個將軍,三個科學家,好像還出了國家級領導人。當地有個吳大澂紀念館,紀念我高祖這個“北大荒開墾第一人”,我也參與了籌備工作,是名譽館長。

    當地的民間應該流傳著不少您高祖的故事,您能夠和我們分享一下嗎?

    吳元京:有些故事被拍成了電視劇。比如,中央八套曾經放過一個三十七集的電視劇,叫《關東金王》,第二十一集就講到我高祖,說他怎么單槍匹馬地勸說中俄邊界的一個占山為王的土匪歸順朝廷。這個土匪一直拿錢買通前來勸降的高官,但是我高祖不吃這一套。后來,他動員了這個土匪頭子的老娘,成功勸降了土匪頭子。這個故事應該是當地流傳很久的傳說,被編劇采用了。

    還有一個流傳在河南鄭州的故事。當地好幾年連續發大水,皇帝每年派大臣下去抗洪,銀子花了很多,但是不管用。后來有人向皇帝推薦我高祖,說他做事很踏實。他去抗洪,帶一百萬兩銀子過去。先悄悄帶著侍衛,去老百姓家里走訪,了解民情民怨。第二步就是深入衙門,摸清貪腐情況。然后,他在大壩上召集所有人,首先宣布懲罰貪官,然后償付此前拖欠工匠的工錢,跟他們約好接下來的工時、工錢,說得清清楚楚。大家一下子士氣高昂,花了三個月就筑好了大壩,根除了洪災,而且只用了五十萬兩銀子,他又還給朝廷五十萬兩。從這就可以看出,我高祖為官清廉的名聲在民間已經傳開了。

    您高祖在政治上頗有建樹,但是您祖父就走上了另外一條人生道路。

    吳元京:祖父和高祖完全是不一樣的。我高祖最高官至建威將軍、兵部尚書、左副都御史,用今天的話說,是國家級領導人,手中的權力很大,可以為國家、百姓做很多實事。我祖父就是一介文人。

    我高祖甲午戰爭之后就貶官回家。祖父九歲之前一直跟高祖在一起,我高祖極力培養他在中國傳統文化上的修養。我高祖對國家、民眾的感情是很深的,我祖父等于把這種愛國愛民之心,轉到了中國傳統文化上面——其實這是相通的。應該說,祖父沒有現代人那種童年,但是他很快樂。他的玩具,就是高祖的收藏,就是書畫文物、筆墨紙硯。

    其實祖父的一生是很艱辛的。他出生在甲午海戰期間,去世于“文革”期間。而且他的青壯年時期是伴隨著新文化運動的,傳統文化在不斷地邊緣化,一直受到打擊、壓制。祖父整個人生就是不斷面對這種打擊、壓制,一直往下走,但是他走得很遠,境界也很高。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書法,繪畫,填詞,他都可以做到那么高,這是絕無僅有的。

    之前讀您祖父的《佞宋詞痕》,就讓人驚嘆,這是詞翰雙美的作品。

    吳元京:宋詞就好比書法中的唐楷。所謂“楷”,也就是典范。以前各種流派、字體,在唐朝得到了統一,成了后代的典范。所以,中國的書法,唐楷最高。詞也一樣,是文字的運用典范。宋以前,有那么多抒發情感的文化形式,到了詞這里,得到了總結和升華,有那么多的詞牌,讓人闡發自己的情感,發揮自己的想象。我祖父之所以給這本書起名叫《佞宋詞痕》,不僅表達了他對宋詞的推崇,也是一種文人的自謙。

    2014年匡時秋拍上出現的《佞宋詞痕卷九》手稿本

    其實,他作畫也像填詞一樣。填詞,詞牌既是法度,也是約束。他作畫也是遵循嚴格的法度,同時約束自己。沒有法度、沒有約束的就不叫畫,是不值得一看的。能在規矩中游刃有余,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境界。

    您祖父的畫是從宋詞里面得到了許多養分的。

    吳元京:這個我可以鋪開來,多說一點。有人稱他的畫為“詞境畫”,這個評價是有道理的——他本來就喜歡填詞嘛,他的畫不來源于自然,而是來源于他對詞的內涵的玩味與想象。現在談到繪畫就一定要寫生,祖父一生幾乎很少寫生。

    他的畫,意境都在心里。很多狀物的畫,只要認真、細致一點,花點時間學習技巧,大多數人都做得到。但是中國畫講究的是意境,千人千樣。我祖父的畫,就算發明了照相機也沒關系,在真實世界中找不到比它更美的景色了。

    就拿他畫的《峒關蒲雪圖》來說,這是他一生中畫的最艷麗的一幅畫,同時又不失其典雅。畫上題了“楓葉蘆花秋瑟瑟”,其實并不是楓葉。楓葉都是一只手的樣子,而且不經風霜,只有針葉才抗寒。他想要把錦繡江山表現出來,因為那一年正好是1949年,或許他也帶點迎接新時代的想法。另外,圖上的蘆花畫得很稀,一個原因是冬天到了,蘆花會枯萎,更重要的,是章法上需要疏一點,這樣格調更高——如果畫得密密麻麻,像叢林一樣,那就完了。所以,你當然可以吹毛求疵,說楓葉畫得不像楓葉,蘆花不像蘆花。但這就說明,你不懂中國畫,趣味也比較低,欣賞不來高的意境。

    《峒關蒲雪圖》

    從您記事起,到您祖父在“文革”中去世,大概時光。您現在還能回憶起哪些與祖父相處的事呢?

    吳湖帆懷抱著三歲的吳元京,身旁是吳湖帆的兩個姐姐及另外兩個孫子

    吳元京:我們全家人住在上海市區嵩山路88號一棟現在已經被拆除的老房子里,一樓放古籍,二樓是祖父、祖母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三樓留給我父母和我們幾個孩子居住。祖父的字畫全部藏在我們住的主樓旁邊的一棟三層副樓里,我們稱之為小樓,平時是關閉的,外人不讓進。

    1959年,我五六歲的時候,有一次看祖父在四尺整張的紙上畫荷花,好多他的學生、朋友圍在邊上。他嘴里吃著,手里的筆蘸著墨,一筆正要畫出去,我突然打了個噴嚏。他一驚,手一抖,很濃的一攤青滴下去,正在荷花池當中。邊上的人都覺得可惜,快畫好的一幅畫就這樣毀了。祖父一看,說沒關系,接著弄了點顏色,補成一只往水里沖的翠鳥。這幅畫現在中國畫院。我當初小小地搗了一個亂,沒想到成就了這樣一幅作品。

    我十一歲時和徐伯清先生學書法,也是祖父推薦的,他從未向我示范如何寫字。一來是因為我比較貪玩,坐不下來;二來當時的社會氛圍也決定了,我不能向祖父學習書畫。

    那么,您當時看過祖父的收藏嗎?

    吳元京:我小時候比較淘氣,那幢祖父收藏字畫的小樓,大人是不敢讓我進去的。平時也主要是祖母照顧我,祖父要和外面來的客人看收藏的字畫的時候,都不讓我在旁邊,怕我淘氣。他也不會和我談字畫方面的事情。后來長大懂事了,知道這些收藏全給抄走了,現在要看,就只能去博物館。

    回過頭看我祖父對字畫的收藏,其實是一種貢獻。他會把字畫裝裱得非常漂亮,配上他自己的畫,又請朋友題跋、作畫。什么東西到了他手里,馬上就升華了。他不是腰纏萬貫的生意人,收藏是繼承了幾個方面,一個是我高祖,不過高祖的收藏以青銅器,玉器為主,一個是我祖父的外公沈韻初,他是當初川沙最大的收藏家,以收藏字畫、古籍為主,特別喜歡董其昌,齋名就叫“寶董閣”,一個是我祖母潘靜淑,蘇州潘家也傳過來不少字畫。

    吳湖帆與潘靜淑

    所有這些匯總到祖父這里,他再加以整理,就形成了一個系列。他不太喜歡的,會出手賣掉,或者去換自己喜歡的字畫,有時甚至二換一、三換一,只要他喜歡,就不惜工本。這可以說是一種收藏的提煉。所以他經濟上經常很困窘,時不時地欠人家錢,他要去還人家錢的時候,很多人就說,你不要還我錢,送我一幅畫吧。這樣的故事很多。

    那么,關于您的祖父的評價,外界現在稱他為海派書畫大家、海派藝術領袖,不知您怎么看?

    吳元京:我認為這種評價對他的認識還不夠。我不認為我祖父是所謂海派畫家。更準確來說,他是當時的畫壇盟主,不僅僅是上海畫壇,而是中國近現代畫壇的盟主,對此我毫不避諱。因為從他的家庭出身,從他的字畫收藏,從他的勤奮執著,從他的學識修養,以及他在書畫、詞學、鑒賞、教育這些方面的成就來看,他傳承了最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

    (實習生何宇婷對本文亦有貢獻)

    備案號:贛ICP備2022005379號
    華網(http://www.668528.com)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

    QQ:51985809郵箱:51985809@qq.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本子库全彩时间暂停| 美国亚洲成年毛片| 国产精品污WWW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60分钟在线播放久草高清在线|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精品字幕久久久|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粉色视频免费试看| 国产ts人妖视频| 麻豆www传媒| 国产精品亚洲四区在线观看| 9999国产精品欧美久久久久久| 影音先锋男人站| 丰满妇女强制高潮18XXXX| 日韩在线视精品在亚洲|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 欧美黑人乱大交|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一区二区| 精品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男人的天堂| 黄色一级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网站| 97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专区| 天天视频天天爽| 一本色综合网久久| 成人观看网站a| 久久99热只有频精品8|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欧美日韩亚洲第一页|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野| 男人的j进女人视频| 公交车被CAO得合不拢腿视频| 老司机午夜在线视频免费 |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欧美日韩国产亚洲人成| 亚洲精品午夜久久久伊人|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不卡软件 | 欧美在线观看第一页| 亚洲欧美校园春色| 波多野结衣大片| 亚洲美女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