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人紀念館實踐心得-參觀鐵人紀念館實踐報告
去年國慶,我心血來潮,自駕跑了趟黑龍江,期間游覽了長春、松原、查干湖、大慶、哈爾濱,然后返沈。之所以選這個冷門路線,一是好靜,不愛往人堆里扎,尤其節假日;二是想去大慶,看看油田,看看王進喜……
盡管下著小雨,但參觀鐵人紀念館的人絡繹不絕
想看王進喜,倒不是想一本正經地去受教育,而是想解開童年就有的一個好奇。
我小時候看的小人書,印象最深的三本就是黃繼光、邱少云、鐵人王進喜。后來上小學開始集郵,早期收集的郵票就有工業學大慶,就有王進喜。后來上班后搞收藏,最得意的藏品之一是我所在企業1979年榮獲大慶式企業的紀念茶壺。
作者收藏的自己所在企業1979年榮獲大慶式企業榮譽的紀念茶壺,兩種款式、兩種畫片。
可以說,在我的成長道路上,鐵人的名字一直熟悉,對鐵人的好奇始終在心。可工作以后,公出走了無數個城市,也游覽了很多紀念館,但離我并不算遠的大慶卻一直沒去過。
作者在鐵人紀念館前拍照留念。
導航把我導到大慶時已是傍晚,次日下起了小雨,開車近40分鐘才到鐵人紀念館。盡管天不作美,但并沒有影響我第一眼看到鐵人紀念館時的震撼!親眼看到,那種感覺遠不是網上照片可以給與的,沒想到鐵人紀念館修建得如此巍峨、如此壯觀!
鐵人的精神、事跡已經汗牛充棟,形成各種專著,網上很容易查閱,這里不再贅述。就用幾個沒想到來小記一下這次參觀的感受吧。
路上的車覽感覺,盡管城市不小,也算高樓林立,但大慶這地方街上的人不算多。對于鐵人紀念館,感覺這里地處偏遠,來的人不會多,可到了現場才發現,前來參觀的人真的不少,偌大的展館很多地方擁擠不堪……
盡管面積很大,可仍顯得擁擠
從第一眼看到,到整個參觀過程,都有這種感覺。展館占地面積不小,主體建筑據說是寓意“工人”二字,建筑前的廣場上高高屹立著鐵人塑像。展館資料詳實,全面展現了大慶油田從發現到建設的歷史,展現了鐵人走過的道路和鐵人精神的形成發展及深遠影響,游歷其中,真的感覺是在拜讀一本厚重的書!
時下很流行的歌曲《干就完了》不知是否受到了鐵人的啟發。
參觀前夜,我躺在床上翻看手機,在網上細讀王進喜的相關內容,這可能是我第一次仔細閱讀鐵人的資料。夜深人靜,竟然感動,世俗麻木的心竟然感受到了震撼。參觀中細讀了鐵人的一些語錄事跡,真的很受感染,思想受到了一次強烈的洗禮,其中的味道,只有親自來了、看了,才能品味。
這種感覺和以往參觀監獄、參加葬禮時的感覺好像完全一樣,參觀過后,本來想艱苦奮斗、勤儉樸素一番,可離開大慶,晚上到達哈爾濱后,選來選去還是享樂思想占了上風,選了一家比較奢侈的酒店入住其中……
鐵人稱謂的由來。
參觀鐵人紀念館后的一段日子,當時的情景和感受經常在心中縈繞。我有時就想,鐵人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奉獻的一生,然而,歸根結底,人的奮斗是為了什么呢?
這段話很樸實、很哲理,我不禁拍了下來。
47歲就離開人世的鐵人為我們樹立了一座豐碑,人人敬仰,乃至身后國家為他建造了一座如此雄偉的紀念館。但蕓蕓眾生,圣人畢竟鳳毛麟角,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凡夫俗子。我們既崇拜英雄,又知道自己只能盡量努力,基本不會成為英雄。
這張全家福是鐵人王進喜生病在北京住院時拍的,據說這是他一生唯一一次和家人一起上街。
作為普通人,我們的身上不能沒有鐵人精神,需要為了生活、事業不斷追求理想、努力奮斗,客觀講,也只有努力了、奮斗了、奉獻了,我們才能因為自己的付出,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才能夠更好地養家糊口、享受人生。
紀念館中有多個復原當年艱苦生活場景的實景房間。
真正的鐵人很少,真正的鐵人精神不能缺少。國家需要鐵人精神,民族需要鐵人精神,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也需要鐵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