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視頻
  • 焦點
  • 娛樂
  • 文化
  • 財經
  • 首頁 > 旅游 > 游記 > 正文

    青城后山農家樂包吃住80元(壁山農家樂住宿吃住價格)

    都江堰市青城后山,過去的大隊鄧書記和勤耕園

    目錄:

    鄧書記和勤耕園(上)1…………………… 8

    鄧書記和勤耕園(下)9……………………17

    ***********************************************************

    都江堰市青城后山,過去的大隊鄧書記和勤耕園(上)

    (內容提要:本篇文章通過過去的大隊鄧書記,記敘都江堰市青城后山,一家普通的農家院落,近幾十年的變化。青城后山人已經由種養殖業,向旅游產業轉化,整個青城后山(現在叫青城山鎮)如同巨大的公園和鄉村酒店群。)

    苦讀書、勤耕園,耕讀之家世代傳。

    三十六峰憑欄立,今人定當勝古賢。

    這首詩是筆者寫給現在,都江堰市青城后山,金鞭巖下白石村農家樂——勤耕園的。早些年已經由都江堰市書法家,王維西老師寫成墨寶,裝禎后送給勤耕園的主人鄧書記了。

    勤耕園這里有幾百平方米的新舊建筑,30多個接待用的標準間。院落外公路邊有一片10來畝梅林,梅子樹下面為茶樹。(“5.12”特大地震后開發為房屋建筑)。院落里的主要的堂屋取名——“耘籽堂”,聽主人大隊鄧書記說,是從西漢楊雄的《蜀都賦》里得來的。時間已經過去幾十年,鄧書記已經于2016年76歲去世,這篇文章也算是紀念吧。

    青城后山農家樂包吃住80元(壁山農家樂住宿吃住價格)

    都江堰市青城后山“5.12”特大地震時的圖片

    2000年以來春節還沒有過完,就有武漢、南京、上海老客戶的電話打到勤耕園來,要預訂今年夏天的房間。真正到了夏天這里已是一房難求,早就被沿長江以下,四川省之外的客人們住滿了。這只是青城后山,幾百家農家樂之一的情況。整個都江堰市虹口、龍溪、紫坪、玉堂、中興、大觀、蒲陽、向峨等地方。即山邊、山上,水邊、河邊的農家樂,共3萬多床位大致也是這樣。

    勤耕園位于青城36峰之下的正中位置,其中之一金鞭巖是在屋后山崖的側面。傳說那是武財神趙公明,存放自己金鞭的地方。所以當地山里山外的人們,又以金鞭巖代稱,長約5公里的青城36峰。青城前山至后山的公路,從勤耕園的門前經過。如果從下面遠處望金鞭巖,就像一座巨大的城堡。青城山自古就是“三十六峰沒有到,青城還是未曾游”。筆者曾帶某業余攝影愛好者,從勤耕園樓房屋頂,用照相機拍攝金鞭巖。不料從此角度拍攝的照片,四川參加比賽,居然獲得省級一等獎!

    我開車的時候看過路碼表,都江堰市到青城山門15公里;到這里剛好5公里,再向前10公里即達泰安古鎮。勤耕園附近有金鞭亭可供游覽,牌坊上有已故中央政治局委員、四川省委書記楊汝岱“秀絕人寰”的題詞。院落旁邊的小路向上幾百米,翻囤口可到青城山的祖師殿。順山邊向前3公里,到新恢復不久的太清宮。順石級小道往下幾百米可達味江河邊,那里有處叫小蓮花湖的農家樂,也是處風光宜人的地方。詩云:

    翠竹青青繞巖圈,石徑彎彎鉤連天。

    正欲問道花那面,溪流淙淙水一灣。

    薄霧彌漫蝶影閃,稍林起伏鳥鳴歡。

    夢覺方知存此愿,收拾雄心來學仙。

    ……。

    勤耕園的當家之人,老的一代就是鄧定武(鄧書記)和劉玉香老師(先是當地大隊小學老師,退休前在青城山鎮工作)。現在已經傳到第二代當家,鄧大慶和他愛人李蓉。他(她)的女兒鄧鳳霞也已經上大學,聽說畢業后還要考研究生。我和這三代主人都相熟,先從老當家的說起吧。

    1969年元月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原因,我所在的學校有100多人下放到泰安公社,即現時的青城后山,其中有幾個在白石大隊當知青。我自己在幸福公社當知青,因為他們的原因我到過這里。灌縣1968年10月成立縣革命委員會,不久即在農村開始整黨建黨。知青們到來的時候,這里的大隊書記叫鄧定武,快30歲了還是單身一人。他父親去逝,和母親相依度日;有一個哥哥解放初參軍,現在山西什么地方?已干到縣團級。

    鄧書記常常笑容滿面,每天除了參加公社、大隊、生產隊的一些會議,總是在地頭干活。筆者父親也是灌縣城關,某手工業單位的黨支部書記。我參加工作到縣委(后為都江堰市委)機關幾十年,接觸過許多農村、城鎮的黨支部書記??偟母杏X他們像航船的壓艙石一般!有他們黨和國家的航船,乘載著中華各族人民;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向著全面小康和兩個一百年的目標穩定前進。

    這時候的泰安公社黨委書記、革委主任是馬茂乾。他安家在泰安青龍大隊4生產隊,家里有愛人、三個孩子、岳父、岳母。馬書記是1960年泰安最困難時,由幸福公社副書記、24歲調上來的。他為泰安人向縣上要糧,在縣委的布置下,給農民劃分自留地。為這里社員群眾,渡過困難時期,做出決定性的貢獻。從那時到知青上山下鄉的那時,馬書記對泰安糧食生產都抓得很緊。

    鄧家是一處小青瓦的四合院木板房,約有200多平方。屋前屋后蔥郁一片,有板粟、梨樹、李子、梅林等,是青城后山典型的民居。那些年因為地頭出產,什么東西都要分回去堆起來。所以豆箕、紅苕藤、燒柴、玉米棒子、玉米稈子,把整個院宅都塞得滿滿的。當時鄧家的宅院是全大隊最好的!聽鄧書記說他父親解放前10年為富裕農民,自有山林連同山地幾十畝。后來受到地痞流氓,伙同土匪惡霸的欺壓。家道中落臨近解放時,只有這處宅院保留下來,因此土地改革劃成分的時候為貧農。

    知青下鄉的第二年鄧書記結婚了,女方劉玉香是山下太平公社人,農村民辦教師。到白石村后因為村小缺教師,仍舊擔任民辦教師。他們夫妻倆人前人后話語不多,但總是男的出工、女的教學,空閑時間形影不離。如果趕場或是走親戚,都能見到他們成雙成對的身影。兩人臉上又總是掛著笑意,因此背地里村上有人,把他們一個叫做鄧佛爺、一個叫劉觀音。鄧書記知道后也不生氣,他還給我們說青城前山是道、后山是佛。他家背后金鞭巖頂,就有一張幾平方丈的大佛臉,天然形成在巖上。許多人都在那里看過,我看到也是確實像極了。這些年后山旅游興起后,不時還有人攀上巖頂去,把幾丈長的紅布垂在佛像臉的兩邊。

    再從廟宇分布看,前山主要是建福宮、天師洞、上清宮等道觀。青城前山為中國道教的第五洞天,第一峰呼應亭,現在已經改建為老君閣廟宇。后山過去主要是泰安寺、白云寺、天國寺等佛家寺廟,因此鄧書記的前山道、后山佛也說得過去。不久他們的兒子出生了,取名鄧大慶;以后女兒也出生了,取名鄧敏。那些年山地區一對夫妻準生兩個,加上鄧書記的母親,他們祖孫三代、一家五口,其樂融融地過著自己的小日子。和別的農戶不同的是,在部隊工作的哥哥有時候從外省回來。給他們家也給白石山村,都帶來一些特別的歡樂。

    青城后山的客棧圖片

    由于鄧書記為人厚道和我也說得攏,加上這里山水風光的原因,我參加工作后仍然和他們家保持來往。幾十年都這樣一直沒有間斷,我知道白石大隊及他們家的一些情況。首先全大隊4個生產隊,為了解決吃飯問題,鄧書記領導他們盡可能多種地。聽鄧說全大隊人均種山地3畝,實際每個勞動力種10畝。玉米產量100~500斤,平均畝產200多斤。

    這樣每個社員占有糧食700斤,除去公糧征購、集體提留等,實際有500斤玉米。折合成平壩區的稻谷原糧,那就是700多斤。整個白石大隊的社員,不缺少糧食解決了吃飯問題。只是山地區種莊稼,爬坡上坎、手工勞動,什么都得背篼背,社員們很是辛苦。那些年平壩區公社,人均糧食400~500原糧。有糧食不過關的人家,還得來山上借玉米。筆者自己也來白石大隊找社員,為灌縣幸福公社的親戚借過玉米。

    鄧書記的老母親在八十高齡的時候去逝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劉老師轉為正式的教師。有一段時間劉老師調動,到白石對面的東風小學工作。從白石到東風要下幾百米的陡坡山路,過味江河上的便橋以后,還要爬上去走幾百米才到學校。路雖不遠但一上一下,加之還要過河很不好走。聽其他老師說有一次鄧書記病了,劉老師每天上完課以后,就要打著手筒回白石家中,為鄧書記煎中藥服伺他。人們看著她的手電筒光,從這邊山上晃到那邊山上,差不多要一個多小時。有時遇到天雨,還要在河邊等一會兒,等水小了才能過河。

    鄧書記也十分關心劉老師,聽他自已講有一次歲末年初;他在縣上參加農業學大寨會議,有人帶口信來說是劉老師病了。他下午散了會請人用自行車搭他到太平,連夜趕回白石山村家中,為劉老師煎湯熬藥。第二天一大早又山上山下,步行40多里趕到縣上參加會議。在過青城橋的時候還不到早晨7點鐘,前后左右無人為了預防萬一,他揀了兩塊毛石在手中。

    突然后面一個人快步向他追來,他捏著石頭也加快腳步。兩人一個在前面跑、一個在后面追,一直走到奎光塔附近。這里人多一些天也明亮了,鄧書記停下腳步返身問那人說:你跟著我干啥?那人說我是去參加農業學大寨會議的,一個人過青城橋害怕想跟你搭個伴。鄧說我以為你想干啥?你看我石頭都捏出汗了,說罷兩人都汗淋淋地趕到會場去。

    改革開放后公社為鄉鎮,大隊稱村、生產隊叫組。這里人們由解決吃飯,變成搞旅游掙現錢。劉老師曾經到青城山鎮政府,工作過好多年負責成人教育。鄧的村黨支部書記干到60歲的時候,職務也交給年輕人自己在家開農家樂。鄧大慶長大成人后,先在青城山管理所工作,后回家一起開農家樂。大慶已結婚,媳婦李蓉也是山下原太平公社現青城山鎮人,兩人生有一女取名鄧鳳霞上小學、中學、大學,聽說畢業要考研究生。

    鄧敏高中畢業在家幫助開農家樂,主要負責小賣部、鍋灶事務等。幾年后姑娘結婚。老公是崇州市政府一大學畢業的干部,兩人生有一子取名瀟瀟。“5.12”特大地震后,鄧敏和老公一起在崇州發展。劉老師已從鎮上退休,回家接替經營小賣部。那些年在鄧家走動,我經??吹洁國P霞,其中之一次大概是她4~5歲的時候。那天鳳霞抱著只小狗玩得愛不釋手,小狗頭面上有些雜毛看上去臉是花的。小鳳霞臉上涂抹些塵土看上去也是花的,我問她小狗叫什么名字?鳳霞說:“花臉!……?!?/p>

    因為習慣這里的人還是都叫鄧書記,那些時候我每年上山幾次。每次都看到鄧書記在院宅前面,公路邊的10畝面積的梅樹、茶樹林中,不停地干著自己的活。或是護理梅樹除蟲打藥修枝去丫,或是采茶烘茶、或喂豬養雞忙個不停。他家一年要出槽10多頭大肥豬和一些雞鴨,梅子成熟了還要從樹上打下去,再揀起來烘干成烏梅賣給中藥材公司。劉老師的小賣部離不開人,她時常坐在貨柜后面,遠遠地望著鄧書記在梅林中忙個不停。

    青城后山景觀圖片

    就這樣每年從梅樹開花結果到雪落梅枝,從采摘新茶到為老茶施肥培土;從小豬進圈到肥豬出槽,他們都就這樣守望著。上世紀八十年代都江堰市開發青城后山搞旅游,鄧書記和劉老師乘勢而上。因為他們勤勞最先在小青瓦四合院的兩旁和后面,修建幾百平方米的鋼筋水泥樓房。有餐廳、標間、室、電視室,辦起鄉村酒店式的農家樂。宅院內有一條山溝其中一段能儲水,山溝水涼夏天有客人在水里冰西瓜。屋后還有面積達1畝的空地,地的四周盆載許多蟬花,地上有10多株“五月李”、地面種蔬菜。其中“五月李”掛果的時候,紅紅綠綠好看李子的口味也不錯。(文廟山)

    鄧書記和勤耕園(下)

    (內容提要:由種養殖業轉向搞旅游之后,都江堰市的農家樂正向鄉村酒店過渡。勤耕園的新主人,也在盡力提高自己的檔次,擴展經營范圍和業務。)

    他們的農家樂冬春兩季,如果我去可以住上一兩個晚上,因為是淡季客房都空出來。住房的床鋪被褥潔白干凈,不亞于城里的星級賓館。液化氣罐的作用下,房間里冷水熱水一應俱全。夏天去則只能吃一頓飯,或是在梅茶林中,揀雨后新冒出的蕈子。這時的房間絕對客滿,住戶多是外省、外地人,本地、新到人根本就輪不上。詩云:

    (一)

    青城農家在山崖,茂林修竹繞樓臺。

    站在樓臺往下望,閑情逸志舒心懷。

    吃的家常飯,臘肉豆花鮮蔬菜。

    住在標準間,熱水冷水由您開。

    吃住一天幾十塊,物美價廉好氣派。

    沏上一碗青城茶,玉液甘露滌塵埃。

    休閑娛樂好生活,請到青城農家來。

    (二)

    青城農家遍山崖,叢叢森林掩樓臺。

    到處都是農家樂,外地朋友您快來。

    吃在天地間,吞云吐霧現光彩。

    住在青城山,仙風靈氣由您采。

    神仙都會五洞天,最高頂上老君臺。

    喝了一杯道家酒,袖拂白云看四海。

    休閑娛樂好生活,請到青城農家來。

    ……。

    因為鄧大慶從青城山管理所回來,鄧書記的農家樂也升級換代。原先的普通間全部改建成標準間,冷水龍頭也能吐出冷熱兩種水,相對簡單的床鋪都變成華麗的壓模板床。這個能干農村青年幾乎是個全手匠人,電線工、管道工、泥木工沒有不會的,而且還會擺弄電腦。有書畫家在勤耕園吃住高興了,送些書法繪畫作品給他們。大慶還能照城里的裝裱匠那樣,用鏡框把這些裝好掛在墻上,一般人還會以為是正規鋪子裝的。

    旅游青城后山圖片

    至于媳婦李蓉和女兒鄧敏,她們都無師自通地學會炒菜。那些年夏秋時候,勤耕園每天都有幾桌客人吃飯。一年累計要接待常住的、臨時客人好幾百人,全靠她們兩人上灶,客人們還都很滿意。正因為他們一家人都勤于動手,他們的農家樂一度在低的價位下運轉。標準間、冷熱水、回鍋肉,吃住一天只收40—50元(2000年價)。如果在武漢、南京、上海那些地方,這點錢只能喝杯中檔一點的茶。加上都江堰市氣候宜人夏無酷暑,這也是那里的人早早就打電話,預訂床位的原因吧?

    鄧書記和劉老師就這樣相濡以沫,互相注視著對方生活了幾十年,也勤勞耕耘了幾十年。當初他們辛勤勞動、節衣縮食幾萬元辦起來的農家樂。在市場經濟和都江堰市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多重作用下現在增值幾十倍。在兒子、媳婦的運作下,每年還可以產生幾萬或十多萬元的新價值。

    如果有什么不足的話?就是那些年沒有能夠,把兒子和女兒培養成大學生。鄧書記也認為,他們家外面有哥哥在部隊、在外省工作。退休的時候已經是師級干部了,應該說信息是靈通的。他愛人劉老師,從事教育又長期在鎮政府工作。他本人又當大隊書記20多年,但是為什么把兒女培養不出來呢?當年人們也許不知道,大學擴招前青年能上大學的僅百分之幾。大學擴招后,能上大學生的青年達到,百分之幾十!

    關于沒有考取大學?這一點兒子大慶是這樣說的,父母從小就一天到晚叫他寫字,結果字沒有寫好書也沒有讀出來。關于寫字都江堰市已故書法家王維西總結:一是沒有捷徑可走,學習書法要花費時間精力。二是全面繼承擇重培養,歷代書家顏、柳、歐、趙都要抄寫,其中歐體字最難但也要臨模。三是書法雖然分為五大系,但一般練習隸、楷兩種即可,另外的行、草、篆三種,應該是搞書法專業的去學。

    四是書法有結構和筆劃兩個方面。其關系是元代趙孟頫總結的:書法用筆為上,結字亦須用功;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五是漢字就那么幾種筆劃,認真去掌握就行。簡單說;字的筆劃寫好,字就寫好大半。漢字的結構也要下功夫,筆劃的先后、長短、高低都要成熟于胸。點橫撇捺豎彎鉤,每一筆都要分起筆、行筆、收筆,三個組成部分去完成。所有漢字筆劃中,豎是核心這一筆寫好,字就寫成功一半。

    他們的女兒鄧敏則說,初中、小學都還可以,高中就讀不進去了。他們家的最大愿望是要把兩個孫輩:鄧鳳霞和瀟瀟培養出來,現在大學擴招上大學應該辦得到。新產生的問題是大學生畢業后干什么?不過有爺爺奶奶“勤耕園”、“耘籽堂”,以即大慶全手匠人,鄧敏炒菜上灶的精神。相信孩子們長大成人后,也能在市場經濟中占有相應的地位。

    有學者把當代社會分成10個階層:管權的、管錢的、管文化三個階層屬于上流社會。有飯碗的公務員、教師、軍人等公職人員,有產業、有企業的老板,和有能力、有技術的白領屬中層。其于打工的、種田的、種地的、開店鋪的屬于下層。吃低保屬于底層,整個社會中間大兩頭小。上層社會的子女,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必須讀書。中下層人士的子女,要進入上流社會也只有讀書。與讀書對應的高考,能夠調整人們的階層,除此之外別無他法?,F時的高考制度,雖然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畢竟是中下層人士,要進入上層的唯一通道,肯定是好多年都取消不了的。因此鄧書記的兩個孫輩,要想走出白石山村,唯一的辦法還是讀書。

    和周圍鄉鄰比較鄧家的場地有些偏小,“5.12”特大地震后政策允許聯建。那些場地寬的人家,引進資金搞聯建,一下子就面貌改觀了。但相對而言鄧家當年的承包地,現在轉向搞旅游開發,場地小有些運轉不過來沒有引進資金。

    聽大慶說鄧家場地小,原因也是鄧書記自己造成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農業生產責任制的時候;在“以糧為綱”傳統影響下,山區承包地是按產量劃分的。當時父親是大隊書記,很積極把自己承包山地;畝產量估評過高為500斤,因而分得的地就少。相反那些產量100~200斤即評估低的地,承包人分得的面積就大得多。后來大家都轉向搞旅游,土地價值按幾何級數翻番。面積大的人家,引進資金多、建成的房屋多、經營場地大,就走到前面去了。

    當年的做法雖然不盡人意,但已經是鐵定的事實,誰也不可能改變。鄧書記曾對筆者這樣講過,他自己信息、技術、能干、肯干,都在全大隊前面。不料分配承包地的時候,一不留神就落到后面了。村民們都干得起勁、收入多,過得比自己好,他也沒有什么要說的。如果分配承包地的時候,能夠兼顧產量和面積?那就好了。他也不會比別人少那么多地,轉向搞旅游也有較大的空間。

    同時期的馬茂乾書記,在承包地問題上,對家庭也犯下嚴重錯誤。他于七十年代后期調縣上工作,任鄉鎮企業局長。馬把自己一大家人,都農轉非到城里去了。承包地一點兒也沒有分到,原有的院落山林,也全部都退給生產隊。晚年的時候,馬茂乾談起當年的情形,也后悔莫及。說自己不知道為什么?有那么傻。自己一大家人,如果不遷戶口到城里,要分多少山林、山地?

    20世紀70年代的時候,中國社會確實出現過農轉非的熱潮。有的地方給政策,農村人交多少錢;就能由鄉村農民,轉為城鎮居民。聽人說四川省委楊汝岱書記,親自打電話制止,氣憤頭上連電話也扔了。1982年農業生產責任制,農民承包土地后,不久土地的價值就顯現出來。任誰都知道,有地沒地的差別,是多少萬元。

    ……。

    青城后山農家樂曾經存在惡性競爭,整個都江堰市農家樂也價位太低。外省外地的人用住賓館一天的費用,在這里可以消費一個星期。在都江堰市有的單位,如果開會也到農家樂來,聽他們說要節約許多費用!已經如此這般了那些新起的、位置不好的、地方偏遠的農家樂,還要殺價入市惡意競爭。在自發經營的條件下,要么斬客、要么殺價,是市場經濟剛起步的通病。從報刊上看江蘇昆山的周莊已經由政府出面,用協會聯盟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鄧書記也盼望當地政府,也能夠盡快為他們解決低價惡意競爭的問題。

    問道青城山圖片

    2008年5月12日特大地震后的第三天,我搭抗震救災的汽車去過青城后山勤耕園。見到鄧書記、劉老師、大慶、李蓉、鄧鳳霞等他們一家人。雖然青城后山為地震的重災區,但鄧家的房屋基本完好。我還看到他們家的房屋,修建在一條山溝的兩邊,因為修房建屋的原因山溝加蓋成暗溝?,F在溝的兩邊一邊房屋有些毀損,另一邊則相對完好。類似現象我在北川、漢旺、都江堰市龍池等地也看到過,不知較深的溝是否有減緩地震波的作用?聽鄧家人說地震的時候,他們家門前的公路抖動像棉帶子一樣!附近的農家院落也倒了不少房屋,人基本上都跑出來了。

    地震后不久在黨和政府的扶持下,鄧家的勤耕園很快就恢復了。這期間特許外地人注入資金搞聯建,他們的梅樹、茶樹林也聯建成外地人的住房。所得資金部分,由鄧敏和瀟瀟父親去崇州市發展。聽說在那里他們修房造屋,建成有幾間鋪面的幾百平方米樓房,居住和經營都有立足點。瀟瀟也在崇州上中學,成績還不錯考個好大學應該沒有問題。

    現在都江堰市委政府,大力提倡農家樂升級換代為鄉村酒店,向建成國際旅游城市邁進。加之上海援建、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暢通、全市的整體水平,比地震前提升20年。只是費用仍然相對便宜,在城市賓館酒店消費一天的金額;在都江堰市的鄉村酒店,仍然能夠吃住幾天。上述文字中的勤耕園,只是都江堰市青城前后山,和其他地方眾多鄉村酒店之一。

    “5.12”后大慶和愛人也分工,夫妻倆李蓉在家經營農家樂;大慶來都江堰市城里,和人聯手開印刷裝飾鋪子。中國人特別是農民,只要政策允許他們都能夠,將自己的能量盡最大可能發揮出來!

    詩云:

    東方升起的太陽,

    照耀在都江堰上。

    美麗的天府之源,

    一片錦繡霞光。

    渠水奔流萬花開放,

    樓房聳立田疇平廣。

    高鐵通行稻麥飄香,

    林茂糧豐百鳥和唱。

    ?。?

    這里是災后重建的新都江,

    這里是旅游城市人間天堂。

    半天之上的月亮,

    俯瞰著興旺城鄉。

    田野在城市之中,

    一片繁榮景象。

    產業提升群眾歡欣,

    現代文明機制創新。

    市場經濟五彩繽紛,

    社會和諧四季如春。

    啊!

    這里是城鄉一體的新都江,

    這里是旅游城市人間天堂。

    ……。

    這篇文章上網的時候,鄧家的兩個孫輩即鳳霞和瀟瀟,已經大學畢業,具體是考研究生,還是干什么筆者還不知曉。鄧書記本人,亦于2016年76歲逝世。筆者送挽聯“山水都江一生在勤耕,大道青城三清駐忠魂”。劉老師尚健在;他們的勤耕園農家樂,仍然在正常運轉。

    2015年后都江堰市委政府,調整農家樂的相關政策。將山地區的農家樂及住戶,逐步移動到山下社區,還山上以更加的綠水青山。根據政策都江堰市沿山一帶,山上的農家樂多數都不存在了。鄧家的農家樂不在移動的范圍內,仍然由劉玉香、李蓉婆媳倆經營、仍然有客人來。大慶還是在都江堰市城里,和人聯手開印刷裝飾鋪子。(文廟山)

    備案號:贛ICP備2022005379號
    華網(http://www.668528.com)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

    QQ:51985809郵箱:51985809@qq.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色图第一页| 国产亚洲欧美视频| 久久精品日日躁精品| 浮力影院欧美三级日本三级| 国产真实乱了全集磁力| 五月天国产视频| 良妇露脸附生活照15| 国产极品大学生酒店| 91视频免费网址| 女人扒开腿让男生猛桶动漫|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下载| 精品无码无人网站免费视频 | 2022国产麻豆剧果冻传媒入口| 日本成人在线网站| 伊人这里只有精品| 美女扒开尿口让男生捅| 国产精品白嫩在线观看| 丰满肥臀风间由美357在线| 欧美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日本| 黄色福利小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 999国产高清在线精品| 日本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乱码精品国产| 欧美无遮挡国产欧美另类| 亚洲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豆奶视频高清在线下载|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四虎影视www| 韩国男男腐啪GV肉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精品| 丰满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 日韩在线视频精品| 五月婷婷综合在线| 欧美一级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 国产女人的高潮大叫毛片| 一二三四在线观看免费中文动漫版|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