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土列爾村旅游攻略-阿土列爾村如何脫貧致富
一位15歲的姑娘,年紀雖小,卻早已扛起了生活的重擔。懸崖上的生活是她的全部,在那里,她撐起了一片天。
這位來自四川大涼山“懸崖村”的姑娘叫阿勒付機木。她的父親阿勒古體說,付機木在當?shù)厥橇锏囊馑迹錾鷷r體重六斤,便給她取了這個名字。葉虎平算得上是她的貴人,因為他,付機木圓了看海的愿望,看到了一個更為清晰的世界。
近幾天,付機木來到了福建,走過泉州,還去了廈門,她正享受著實現(xiàn)愿望的快樂。
阿勒付機木、其父親阿勒古體(左)和葉虎平(右)在泉州府文廟合影
到懸崖村
為采風創(chuàng)作 攝影師與阿勒一家相識
葉虎平,是一名攝影師,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1977年出生于福建壽寧。5年前,他就想去拍攝懸崖村了。當時他看到相關(guān)報道,知道那里的小孩從懸崖村走出來讀書,那時的“路”還是木梯,而不是現(xiàn)在的鋼管天梯。
今年3月20日左右,在云南拍攝完油菜花和梯田后,他打算去參加西藏林芝桃花節(jié),這也是他多年來的夢想,不過桃花節(jié)29日才開幕,且已去過西藏兩次。于是,他便想先在四川大涼山的懸崖村呆上一周。在那里,他和女孩阿勒付機木一家相識,用他的話說,這算是一種緣分。
大涼山懸崖村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內(nèi),葉虎平第一次去那,網(wǎng)上又沒攻略,他問了好幾個朋友,才得知可乘坐從西昌到雷波的班車到達。他說,那一天到懸崖村時,約中午1點左右。在山腳下,一位大哥開了一個小賣部和一家小旅館。這位大哥姓阿勒,名古體,他說去懸崖村必須走2256級的鋼管天梯。
考慮到所帶攝影器材多,葉虎平便雇了阿勒古體幫忙背行李,還讓他幫忙聯(lián)系住所。因為只有住進村里,才能真正地體驗生活。兩人一起上山,走了3個小時,距離山上還有幾百米高度,阿勒古體便打電話叫一個二十五六歲的年輕人楊輝來接。
葉虎平講述,在很多人的理解當中,大涼山只有一個懸崖村,實際上遠遠不止。阿勒古體帶他到的這個懸崖村,名叫阿土列爾村。而阿勒古體的家在另外一個懸崖村,叫瓦伍村,與阿土列爾村隔著懸崖峭壁和一道峽谷。兩個村的海拔差不多,有1000多米。
在阿土列爾村住了兩天后,葉虎平打算去瓦伍村并住在阿勒古體的老家,還讓他幫忙背行李。去瓦伍村的路更艱險,一半是鋼管天梯,一半是懸崖峭壁,有一些路面只能容一雙腳。他們從下午2點開始啟程,從山底往上走,到時已天黑。阿勒古體的女兒阿勒付機木走到半山腰來迎接。這是他第一次見到付機木,這位15歲的姑娘還幫他背一個很大的攝影包。他們住下來時,已是晚上,阿勒家還做了一只燒雞(直接燒制而成)來款待這位遠道而來的客人。
辛苦持家
什么活兒都干 用勤勞撐起一個家
創(chuàng)作源于生活,葉虎平在第二天早上就開始觀察他們的生活。起床后,刷牙、洗臉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在這里卻不是。當他問阿勒古體洗臉的地方在哪時,得到的回答是:“這個地方就沒有洗臉的,他們很少洗臉。”葉虎平估摸著,可能連洗臉的盆都沒有。
他們也沒有吃早餐的習慣,一天兩餐。付機木一早起來,第一件事情就是爬到閣樓上拿備用的稻草喂牛、喂馬,然后再去喂雞、喂豬、喂鴨。忙完這些事情,她便招手讓葉虎平和她一起上山砍柴火。一路上,兩人走了1個多小時,聊了很多。
葉虎平告訴福建日報新媒體·閩南網(wǎng)記者,付機木的母親在她10歲時就去世了,他的父親阿勒古體再婚,還有一個小兒子,他們一起生活在山下。付機木和爺爺、奶奶、叔叔一起生活在山上。年紀雖小,但她從7歲就開始照顧癱瘓的奶奶。她的奶奶今年79歲,已癱瘓8年;爺爺80歲身體健朗;叔叔還年輕,但生病臥床已有1年多。平日里,付機木要照顧他們,還要干所有的活兒。
砍柴時,他發(fā)現(xiàn)付機木的眼睛不好使,視力很差,就萌生幫她治療眼睛的想法,畢竟她還很小,人生路還很漫長。不過,因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到,當時他就把這個想法放在了心里。“小妹妹,你最大的夢想是什么?”葉虎平說,他還是問了這個問題,付機木告訴他,最大的夢想是去看海。思慮了大概半個小時,他決定要為幫付機木圓這個夢想。
“假如說,有人愿意出錢,不用你花錢,帶你去看海,你去不去?”當時,他這么問付機木,原以為她會很開心,很興奮。但她的回答,令他出乎意料。她說,不去。他記得自己當時愣住了,然后問她為什么。付機木這樣說,“奶奶癱瘓8年了,她離開了,奶奶就沒人照顧了。”他深深地被感動了,他說,自己還曾開玩笑地問她,長大后是否想嫁個有錢人家?她說,爺爺、奶奶沒人照顧。她的心里始終裝著他們。
砍柴、煮飯、干農(nóng)活……葉虎平介紹,在山上的家中,付機木是頂梁柱,也是唯一的勞動力。雖然柴火夠燒,但要備用,她每天早上都要砍一些柴火,還要干農(nóng)活,如種玉米等。飯點時,要燒火做飯給大家吃,還得喂給奶奶吃。他們家沒有桌子、凳子,盛好的飯菜都是直接放在地上,大家都是蹲著吃飯,用的是粗勺子。如果還有點時間,她就打理下其他農(nóng)活。“反正我就覺得,她一天到晚就沒有停下來過。”他說,付機木偶爾口渴時,就喝點涼水,那也沒燒水的。
葉虎平在付機木家住了3天。在3月27日,他發(fā)表的一篇文章中寫道,他懷著沉重的心情,含著眼淚離開了懸崖村。“一個姑娘在家里干活很辛苦,這么小的年齡,就承受了這么大的社會壓力,感動到我了,就想圓她的夢想。”當時,他就和阿勒古體說了要幫付機木圓了看海的夢。征得其家人同意后,他們決定在夏天時,由她父親阿勒古體陪同到福建看海。
圓夢之旅
看到別樣世界 從未如此開心
“離開以后,我就有一個夢想,要圓她看海的夢想。”離開懸崖村后,圓付機木的看海之夢成了葉虎平的夢想。他不時將自己拍攝的視頻發(fā)布到網(wǎng)上,并表達自己想為她圓夢的想法。就這樣,微信朋友圈的一些朋友為幫她圓夢,發(fā)來了紅包資助。本來計劃是在5月讓付機木隨其父親來福建,后她叔叔住院,又因下雨,就推遲到了7月。
7月19日,付機木和其父親阿勒古體乘坐飛機到福州,葉虎平和他的朋友到機場去接他們。圓夢之旅的首站——馬尾船政文化之旅,還去了著名景點馬尾羅星塔等地。他們到那周邊的漳港玩了半個小時。看到海的那一刻,付機木興奮不已,手舉旗子在海邊不斷奔跑,衣服濕透了,帽子也掉了,她全然不顧及。
葉虎平也希望付機木能夠去治療眼睛。經(jīng)朋友牽線搭橋,泉州一家醫(yī)院愿意幫她治療,而他北京的一位朋友也愿意資助治療費用。7月20日,他們來到了泉州。福建日報新媒體·閩南網(wǎng)記者在醫(yī)院見到了他們。付機木雖沒出過大山,從小到大的生活空間就在瓦伍村,但初次見面,卻不會令人感覺她有羞怯感,也愛笑。不過,每次聽葉虎平談到爺爺、奶奶時,一旁的她都忍不住哭泣,抹眼淚。問及是否感覺生活很辛苦,她說,爺爺、奶奶、叔叔需要她的照顧,自己什么都沒想。
懸崖那么高,你都不怕嗎?她說,“我就在那里長大的,都不怕了,習慣了。”看了海以后,相比兩個地方,又是怎樣的感覺?“我真的很喜歡海,看到了就特別特地開心。”她告訴福建日報新媒體·閩南網(wǎng)記者,她喜歡看電視,在電視上看過海,就很喜歡,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機會親眼目睹。此次走出大山,她覺得一切都很新鮮。她說,外面的世界很好看。
在她身上,有一份堅忍,一份擔當。她會擔心家里的爺爺、奶奶和生病的叔叔沒人照顧,那些馬、牛、雞、鴨沒有喂養(yǎng)。這次出遠門,是她的二哥哥放暑假回家了,可以替她照顧家人,打理家務(wù)。
當天,醫(yī)院免費給她做了檢查診斷,并配了一副眼鏡。她說,帶上以后感覺很不一樣,看得很清楚。在沒檢查前,她就知道眼睛有問題,但因家里沒錢,她也不想治療。據(jù)醫(yī)生介紹,她的雙眼有近視散光,先天性黃斑發(fā)育不良。當天給她配的近視散光眼鏡。
她的父親阿勒古體告訴福建日報新媒體·閩南網(wǎng)記者,村里的山上有小學,付機木從小眼睛看不清,看不了字,又要照顧爺爺、奶奶,就沒去讀書了。但問及孩子還小,又要獨自照顧老人,他會不會擔心時,他說,自己一周上山一次,去看他們,順便給他們帶一些吃的。家里很困難,還有3個小孩要讀書。付機木有兩個哥哥,老大今年21歲,剛考上大學。老二19歲,讀高二。因家里窮,老大去了廣州打工,打算自己賺取上學時的生活費。
“我這么想,我就是一輩子苦極了。”阿勒古體不由自主地說了這句話,但他顯得并不悲觀,因為說完之時,他笑了。他還說,因為緣分,遇到了葉虎平,他的女兒還沒坐過飛機,而在他的幫助下,自己的女兒已經(jīng)坐過了。
在泉州,他們還一起逛了中山街和府文廟。第二天,義診醫(yī)院安排專車送他們到廈門。葉虎平介紹,他們?nèi)チ斯睦藥Z等地游玩,父女很開心。阿勒古體說,這次圓夢看海是付機木長這么大最開心的一次,她將一輩子都忘不了。
葉虎平在廈門的同學、朋友給她買衣服、鞋子、手機、食品等,還有200、300、500等數(shù)額不等的捐款,助她實現(xiàn)夢想。而這些錢除了給父女倆作為餐飲費、車費等開銷外,剩下的錢將用于買書包,捐贈給懸崖村上學的小朋友,如果還有剩,就留給付機木家作為家庭開支。雖然不能帶來什么改變,但可以給他們一些幫助。葉虎平說,他還要同他們一起去懸崖村,并親自把書包發(fā)放給小朋友。
(來源:閩南網(wǎng))
猜你喜歡
短視頻 | 來了!寧德十二時辰!
緊急!臺風或19日登陸福建!寧德將迎來暴雨狂風雙殺
一位記者守初心,脫貧攻堅擔使命 ——王紹據(jù)接受敬一丹訪談
寧德家長速看!中考成績公布啦,普高錄取最低控制線16日劃定,還有這些消息很重要……
寧德中心城區(qū)限行電動車車型和可通行的二輪電動車車型解析
廣 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