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東五龍背家庭式溫泉;丹東五龍背家庭式溫泉70元一天
值班大話君:劉芯瑩
從丹東向西北走二十多公里,風景秀麗的五龍山腳下,就是遼寧省著名的溫泉旅游勝地——五龍背。
日俄戰爭以后,由于安奉鐵路的修筑,吸引了日本僑民蜂擁至五龍背泡溫泉。至日偽時期五龍背與鞍山湯崗子、遼南熊岳城被譽為滿洲三溫泉。
1932年南滿州鐵道株式會社編著《滿洲溫泉案內》大力宣傳五龍背等溫泉概況,以招徠游客。據稱五龍背車站設有印蓋”五龍背溫泉入浴游覽紀念”字樣的旅游紀念章蓋章處。當時五龍背地區的溫泉事業十分興旺,溫泉設施也較完善。
在抗美援朝期間,五龍背僅有日偽遺留的鐵路溫泉療養院。當時的東北人民政府考慮到各工礦部門職工及軍政干部因工作過勞和戰爭的艱苦,身體受到不少損失,在目前許可的條件下,應給以適當的休養。東北健康委員會曾發布《技術專家熟練工人及縣團級以上干部療養問題草案》,其中規定北陵療養院及湯崗子溫泉療養院,大連療養院,五龍背溫泉療養院(一部分床位)為縣團級干部療養之用。
而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是東北溫泉療養院建設鼎盛期,五龍背地區陸續又建立了遼寧榮軍療養院、丹東溫泉賓館、天池賓館。改革開放后特別是近十幾年,五龍背溫泉走商業化道路,除了大小十幾座療養院以外,各類溫泉賓館數量眾多。
如今,丹東地區每年國慶節正是賞紅葉的最佳季節,大街小巷游人如織而具有百年歷史的火車站附近的街巷則是五龍背的“溫泉街”。傍晚時分,賞完紅葉從大山中出來的人們聚集在這條小街上品嘗丹東美食。雖然游客們所在的賓館酒店的餐廳,也供應用海鮮烹飪的菜肴,但人們最喜愛的還是各種街頭燒烤,街頭巷尾的小吃攤,會給你味蕾帶來不一樣的感受。
丹東依山傍海,與朝鮮接壤,又是全國最大的滿族聚居區,飲食有濃重的滿族風味,又兼顧朝鮮風情。烤黃蜆子、烤扒皮魚、烤柞蠶蛹、烤明太魚號稱丹東“四大烤”。除了海味,丹東還有豐富的山珍、肥美的鮮蘑、細膩的山菜……
而小鎮五龍背還有幾道特色鮮明的美食:干蹦板栗、烤扒皮魚、烤柞蠶蛹。丹東人吃栗子既不糖炒,也不烘食。他們會用一把壁紙刀在成熟的栗子上割一道口子,再放入爆米花鍋里加熱,過幾分鐘,緩慢泄掉鍋內壓力,然后打開機蓋,把板栗倒入框中。而不能像蹦爆米花,“砰”一聲快速泄壓。干崩板栗的機器其實是老式手搖爆米花機,改進加裝了電動機。現在市面上賣15塊錢一斤,生意非常火爆,好吃主要是因為栗子的天然味道。
在中國很多地區,都有吃蠶蛹的飲食習慣,并且烹飪方式頗多。
柞蠶是丹東市的重要特產之一。丹東市的柞蠶生產有近300年的歷史,被譽為柞蠶之鄉。1906年,丹東開埠通商,隨著繅絲業的發展,也為丹東美食增添了一道色彩。柞蠶蛹蛋白豐富,油炸,水煮,燒烤,各種做法,豐富多樣,夏季以燒烤居多。
記得我小時候,冬季缺乏食物,但在開春前后,國營商店總會進一些帶魚、墨斗魚、朝鮮魚,再就是扒皮魚,很便宜,媽媽總會買幾斤很小的扒皮魚給我們解饞。媽媽做魚的時候會說:“這魚在廣東很大,過去都不吃,漚大糞的?!倍谀莻€物資匱乏的時候,我吃起來卻很香。
綠鰭馬面鲀身上長有粗糙如砂紙的魚皮,烹煮時必須把皮扒掉才能食用,“扒皮魚”由此得名。魚皮剝掉后露出白嫩的魚肉,清蒸、紅燒都饒有滋味。20世紀70年代,東北地區的冬季,扒皮魚是人們補充蛋白質的佳品。近年來,市面上很少能見到綠鰭馬面鲀的蹤影,并且市場價格不斷攀升。五龍背海鮮市場,沒有扒皮魚出售。一家海鮮老板說:“很少遇到大的扒皮魚,大扒皮魚60元一斤,小的又不好賣,飯店是成批預定的大扒皮魚。”
華燈初上,小小的溫泉街,空氣中繚繞著海鮮的氣味。奔忙一天的人們,舒展疲憊的身軀,讓美食給予心靈的紓解。不遠處爆米花鍋冒著絲絲的白煙。那是蹦栗子!酒足飯飽,我離開溫泉街,進入半山坡的溫泉山莊。五龍背周邊山巒疊嶂、郁郁蔥蔥、溪流潺潺、霧氣繚繞。因為肚子太飽,馬上泡湯血壓會升高,我在溫泉公寓的露臺小酌一下,倒了杯助消化的韓國米酒,同朋友推杯換盞,頗有些曲水流觴之意。
等食物消化差不多了,我來到一家溫泉療養院內寬衣解帶,一邊浸泡在溫泉中,一邊欣賞著暮色下的群山,享受著幸福的愉悅。在溫泉湯的浸潤和精美海鮮的安慰下,疲倦勞累頓失。
日本由于多地震,溫泉資源豐富,有“溫泉王國”的美稱。日本許多古韻的文化也被傳承下來,其中,又以溫泉旅館為最,溫泉旅館從江戶時期一直延續至今。
我最早知道日式溫泉是通過一部日本電影《伊豆的舞女》。電影里出現了伊豆半島最古老的溫泉旅館,木屐、溫泉、海風,櫻花,秀麗的風景,貌美的山口百惠,帥氣的三浦友和,無不吸引著人們希望重溫書中場景的沖動。在伊豆的溫泉中,邂逅“伊豆舞女式”的情感,感情的美好都莫過于人生中第一次青春的懵懂。
日本溫泉稱呼大概也來自中國大唐的叫法“湯子”。日本的溫泉文化又影響過五龍背,當地人見到你會說:“又來泡湯子了?”在早期的五龍背圍繞著火車站建設了不少簡潔實用的日式小二樓,隨著城市發展,這些具有異國溫泉風情的建筑消失殆盡。詢問當地人,只是說溫泉賓館院內還有一座日式小二樓。
第二天我要去探訪的是一座有“遼東第一泉”之稱的“溫泉眼”,據說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了。我走進溫泉賓館,環顧四周,偌大的院落空無一人,順著小徑來到一棟平房前,一位很年輕的廚師問我找誰,我詢問道:“院子里還有過去的老建筑嗎?”
他不假思索道:“沒有,這是溫泉賓館。”如今很多年輕人沉迷網絡,對歷史文化不怎么關注。我離開一直看手機的年輕人,繼續往前走,非常幸運遇到一位挑菜的老師傅。老師傅聽完我的話,用手指點院落北面說道:“圍墻附近有一座“將軍樓”,是日偽時期遺留的。”雜草叢生的角落,孤零零地聳立著一座老建筑。這是一座灰色的小洋樓,磚石墻體,上下二層半有木制樓梯連通,木質網格采光窗。
這就是流傳的五龍背“將軍樓”,樓房坐西向東,背臨一條小河,面對五龍山的山峰。由于廢棄很久了,小樓主體保存尚好,但門窗破敗不堪。小樓附近有幾棵櫻花樹,一顆松柏佝僂著腰身,整個院子在若隱若現的陽光里透著陰深深的寒氣。有一堵磚石圍墻把小樓和號稱“遼東第一泉眼”分隔開。
據說“將軍樓”是因國民政府政學系的要角熊式輝住過,才叫此名。但也無史料實證熊式輝居住過。熊式輝是中國近代溫泉推進者之一。1945年9月至1947年8月,熊式輝在東北期間,喜愛溫泉的他極有可能親臨五龍背,在此樓居住過。(注: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