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俄羅斯風情小鎮—大連俄羅斯風情小鎮評論
匆匆看了一眼,我們便繼續乘車前往俄羅斯風情街。在俄羅斯風情街的前面,有一座勝利橋。這是一座見證了百年風雨的橋,被稱為大連的“城市起點”。19世紀末,俄國人在大連境內的南滿鐵路深溝上面架起了一座長27米、寬3.6米的跨線俄式木橋,這是大連歷史上最早的跨線橋——露西亞橋(日本人對這座橋的稱謂)。日俄戰爭之后,大連作為“南滿鐵路”的重要城市,被劃入日本殖民者的勢力范圍。俄軍撤離大連時,對露西亞橋進行了破壞,日軍占領大連后進行修復。1907年,日本人將木橋拆除重建,歷時近一年建完,命名為“日本橋”。日本橋總長97米,寬22米,為米蘭式鋼筋混凝土連續五跨實腹無鉸拱橋。橋基、橋柱、橋欄、橋頭一律為花崗巖砌筑,并在上面精心雕刻出文藝復興式花紋。當時大連的有軌電車也從橋上通過。
勝利橋下,就曾是當年的南滿鐵路,現在仍然是大連鐵路的一個編組站。
大連俄羅斯風情街地處大連市勝利橋西北,又稱為團結街,保留了38棟原遠東白俄羅斯時的建筑,1899年,大連市在此街建立,市政廳及行政官邸均坐落于此(達里尼市政廳及官邸),這里是大連城市的原點。
1899年,沙俄通過了大連灣南部大連商港和新城市的設計方案后,宣布建市,將城市命名為“Dalny”(達里尼),意為遙遠的城市。當時的市政府就建在里面的廣場上,就是現在的白色建筑,以后圍繞政府的前面道路兩側建設了俄式建筑。風情街入口處那座漂亮的歐式建筑,曾經是東清輪船會社舊址,也是有名的經典建筑。
露西亞町舊址就是大連今稱團結街的歷史街區。街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當時沙俄通過中俄密約取得旅順、大連,在此進行市政建設,留下許多歷史建筑。日本通過日俄戰爭奪得大連、旅順后,將這里改名為日式地名露西亞町。
1999市政府決定在保留原建筑風格的基礎上,進行修繕裝修,使其成為大連市獨具歐洲風情的特色一條街。這條街道兩側的俄式老建筑均是100多年前俄國人所建,如今依然保留完好,從街口一路走進去,仿佛置身于歐洲的城市街道,喜歡拍攝老建筑的游客不容錯過。
俄羅斯風情街是大連市重點項目之一,為展現歷史原貌,再現異國風情,大連市政府決定翻建這條街的所有建筑,使之成為大連市集旅游、觀光、購物、休閑、餐飲、娛樂為一體的俄羅斯風情街。
俄羅斯風情街基本上保持了原有俄國塔式建筑,這里的建筑具有19世紀俄羅斯風格,走在這條街上仿佛真地來到了俄羅斯。
俄羅斯風情街所連通的上海路距大連金融商貿—每日客流量最達80萬人的天津街中山廣場咫尺之遙,為火車站、大連港必經之路。 面上俄羅斯風情街配套齊全的服務項目,原汁原味的異國風情,林林總總的商業店鋪,吸引著中外游人來此觀光游覽、購物留念、消費休閑。
相比南山風情街,俄羅斯風情街人流量要多了不少。不過比我上次來這里,人流量已經明顯少了許多。當年風景已不在,不知何故。
大連船舶技術學校也在這條風情街上。這所學校是東北地區唯一一所公辦的船舶學校,辦學已經有54年。是俄·達里尼市政廳官邸舊址,建于1900年,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屬于近代俄羅斯建筑風格。
俄羅斯風情街不到五百米長,兩側的俄式建筑比較密集,如今這些建筑多為連鎖酒店以及出售俄羅斯套娃、望遠鏡、俄羅斯之類的小商店占用。
這條街上的俄式餐廳,如今也關門閉戶了。
大連自然博物館舊址,原達里尼市政廳,建于1898年,建筑面積4889平方米,地上二層,地下一層,為磚混結構,是大連市初建時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滿條街上的建筑都已翻修,唯有街尾這座建筑保持了原貌。
從俄羅斯風情街出來,想在返回時乘坐一下大連特有的木制輕軌電車,等了很久都沒等到那幾趟特制的木制電池,其間來了一輛綠色的輕軌車,我硬是沒上車,就是想坐那趟棕色的木制車。實在等不到了,便為路人,對方告訴我,這一趟棕色木制車要等到晚上才有。一般白天大多安排運力比較大的綠色鐵皮車,棕色木制車運力太小,一般安排在晚上開行。這么一說我心涼了,看來這個小小的愿望這次又無法實現了。無奈,后面又開來了一輛201,不管是啥顏色的只能上車了。乘坐201到達火車站后,再次乘坐531到海事大學專46路返回住處,結束了今天的游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