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七一冰川最新消息(2021七一冰川)
近日,China Daily(《中國日報》英文版)整版報道了云南大學冰川科考隊前往普若崗日冰川鉆取冰芯的過程
2023年6月,云南大學冰川科考隊出征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普若崗日冰川
2023年7月初,云南大學冰川科考隊帶著整整8個冰柜的冰樣平安返回昆明,這些珍貴的冰芯樣品“記錄”了地球氣候與環境的演化歷史,也是預測未來氣候環境變化的“魔鏡”。
此次冰川科考隊的目標是前往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區普若崗日冰川采集冰芯。普若崗日冰川位于羌塘高原的核心區,是西藏最大的冰川,也是中國唯一的冰原。巨大的冰體內,蘊藏著更長時間尺度的地球氣候演化史。對于云南大學國際河流研究院田立德研究員及其冰芯研究團隊來說,這里是待挖掘的天然寶藏,是自然界饋贈的天然實驗室。
從4月底出發,到7月初結束,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云南大學冰川科考隊踏上了一段非凡的旅程,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與挑戰,隊員們在空氣稀薄、氣候惡劣、人跡罕至的冰川上,嘗試解開地球上第三大冰川普若崗日的冰芯奧秘。
田立德老師說:“冰川就像智慧的長者,他們臉上長著胡須,因為它們見證了地球的歷史變化以及日月星辰的運轉。”
2000年,中國科學家與美國科學家曾經聯合在普若崗日冰川進行過冰芯鉆取工作,多年過去,現在的冰芯分析與測試技術不斷取得新的突破,這也是此次開展普若崗日冰芯鉆取的動機。
2021年,科考隊在西藏羌塘無人區完成任務后休息
2023年6月,科考隊前往普若崗日冰川冰芯鉆探點運輸設備
據田立德老師介紹,在青藏高原開展冰芯鉆取工作每年只有兩個時間窗口,一個是春季天氣開始轉暖之前,一個是秋季天氣開始變冷后。但這次春季的冰川考察,科考隊遇到了巨大的挑戰。
“我們沒有預料到今年春季冰川地區的天氣如此惡劣。往年這個時候,冰川地區的降水一般都很少,但今年,我們遇到了連續的狂風暴雪,科考隊每前進一步都十分困難。從雙湖縣城到冰川營地短短80公里的路程,我們花了10天的時間,才穿過厚厚的積雪到達既定地點。從冰川末端的營地到冰川頂部打鉆點,原本計劃需要2天時間把打鉆設備運上去,但實際上我們花了2個星期。”田立德老師說。
接連3場大雪,把科考隊阻擋在攀爬冰川的路上。冰川上的積雪厚達膝蓋,寸步難行,隊員們甚至開始懷疑此次出行是否可以把設備運到7公里之外的冰芯打鉆點。面對惡劣的天氣,科考隊決定在中途建立一個臨時營地,以分階段接力的方式進行運輸。在全體隊員的不懈努力下,最終按照原定目標,在普若崗日冰川頂部大平臺上搭起了帳篷,豎立起了冰芯鉆架。這時,距科考隊從昆明出發已經過去了整整一個月。
把冰芯鉆運到冰川上只是第一步,后續工作還面臨著諸多未知的困難。冰芯鉆取要求非常細致,任何環節都不能出現差錯,微小的差錯都可能導致前功盡棄、無功而返。
雖然隊員們在出發前就對鉆取設備進行了認真檢查和調試,但在開始鉆取的第一個晚上,就遇到了設備反扭矩彈簧無法進入冰孔的問題,打鉆被迫終止。在后續的鉆取過程中,還先后遇到了鉆機不工作、冰柜制冷故障等問題。所幸在后方技術支持人員朱國才、張永亮工程師的遙控幫助下,這些問題都得到了解決。
在冰芯運輸過程中,隊員們也遇到了不少困難和挑戰。最遺憾的一次發生在把從211米深度鉆取的冰芯向山下運輸的途中。當時,由于天氣原因,冰川末端開始融化,運輸冰芯的雪橇碰到了裸露的冰川冰,導致雪橇失控,運載的十幾根冰芯受損,無法用于科研。
2021年11月,科考隊在西藏羌塘鉆取出冰芯
山上冰芯打鉆營地
冰芯鉆取需要在低溫環境下進行,因此打鉆工作都是在晚上進行,負責打鉆的隊員們只能白天輪流休息。但是,在白天,隊員們也不能好好休息,因為營地位于冰川頂部,沒有任何陰影和遮擋,在太陽的照射下,小小的帳篷里溫度急劇升高,隊員們無法長時間待在帳篷中,只能暴露在帳篷外。
向山下運輸冰芯
冰川上的工作非常艱苦,隊員們每天上午要從冰川下面向鉆取點運輸汽油與其他補給用品,下午又把要把鉆取得到的冰芯運到冰川下的冰柜中。每天下午,冰川上都有暴風雪,這讓運輸工作極為艱難,甚至從當地招來的2名藏族隊員都無法忍受,中途退出。面對及其惡劣的工作條件,田立德老師帶領科考隊員們選擇了堅持,在冰川上整整工作了一個月,田立德老師則整整瘦了10公斤。
艱苦的努力取得了豐碩的回報,科考隊此行共鉆取了總計530米長的冰芯。這些冰芯現已運回昆明,保存在云南大學的冰芯庫中。隨后,研究人員將在實驗室對部分冰芯進行分樣、測試等一系列工作,田立德老師團隊也將與國內外多家研究機構開展合作研究,同時,另一部分冰芯樣品將長期保存,用于未來的科學研究。田立德老師表示,相關研究的技術手段在不斷提高,這部分長期保存的冰芯,也是給今后科研人員的一筆寶貴“遺產”,期待在以后更先進的技術手段支持下,對冰芯的研究能取得更深入的成果。
田立德老師介紹說,以前團隊都是和國外機構聯合開展冰芯研究,但這次考察明我們云南大學有足夠的能力獨立開展冰芯鉆取工作,這也為團隊今后的工作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
在田立德老師心目中,層層疊疊的冰川冰就像一本厚厚的日記,記錄著冰川內部的地球氣候歷史。他說:“我們國家冰川資源豐富,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冰川正在加速融化退縮,面積與體積都在減少,這種不可逆轉的趨勢,有可能讓保存在冰川內部的記錄隨著冰川的融化而消失。冰川無言,流水有聲,通過冰芯鉆探,我們努力拯救的不僅僅是‘冰川的故事’,更是傾聽大自然的聲音,聆聽大自然傳達的訊息。”
“冰芯作為氣候歷史的寶貴記錄,其作用非常重要。許多科學家正在夜以繼日地工作,爭取在這些珍貴的冰川‘檔案’融化之前保存它們。”冰芯是通過機械鉆機從冰川頂部鉆取底部的冰柱,每一次鉆取一般可獲得一根直徑10厘米、長80厘米的冰柱。通過研究冰柱里的同位素,也就是田立德老師所說的“地球的歷史書”,可以為科學家提供了過去冰期和間冰期的地球溫度波動的信息,同時還可了解歷史上的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氣候事件。此外,根據研究數據顯示,自工業革命以來,喜馬拉雅山冰川冰芯中的重金屬含量就呈現顯著增加的趨勢。
田立德(左)、溫旭(右)展示鉆取到的第一段冰芯
今年鉆出的冰芯
這次普若崗日冰川科學考察,也是與“冰川記憶”項目合作的成果。“冰川記憶”是中國的一項氣候公益項目,由非營利組織“極地未來”(Polar Hub)發起,該組織專注于以氣候變化主題的科學探索、公民科學和公共教育。
由于氣候變暖,冰川在以驚人的速度融化。“極地未來”的創始人溫旭回憶道,在一次對唐古拉山冰川的科考探險中,他遇到了許多由冰川融化形成的冰湖,這一經歷使他意識到氣候變化對冰川影響是多么緊迫。因此,溫旭決定采取行動,傳播對氣候變化的科學知識,并鼓勵大眾積極應對帶來的相關挑戰。2017年5月,溫旭與國內知名科學家、探險家共同發起成立“極地未來”。
溫旭表示,“冰川記憶”項目旨在冰川消失之前保護冰川“檔案”,從而促進氣候變化研究并保護地球寶貴的氣候遺產,以研究地球的歷史。項目的長期目標,就是對中低緯度地區的冰芯,特別是對海拔6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冰川進行搶救鉆探。
除了此次在普若崗日冰川的鉆取工作,今年“冰川記憶”項目也將在新疆帕米爾高原的慕士塔格峰展開可持續的冰芯搶救行動。同時項目還推出了一個名為“看冰川”的科學小程序,目的是讓更多的普通人參與到冰川保護工作中來。
據悉,在未來十年,“冰川記憶”項目將繼續從極地和青藏高原鉆取和保護100根具有代表性的深冰芯,為在中國科學界建立最全面的冰芯庫和全球中低緯度冰川冰芯博物館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