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龍頭和山海關哪個更值得去;老龍頭和山海關是一個景區嗎
為什么叫山海關
山海關,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處,是長城上極其重要的關城,雖然地處秦皇島,但它并不是秦長城,而是明長城的一部分,它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就如它的名字所述,山海關就是在山海之間建的一座關城。山是北面的燕山,海是南面的渤海,關自然就是中間的關城了。
山海關建城故事
山海關名字取得“直接”,但其建城的故事卻有些曲折。
大明王朝剛成立的那些年,頻繁遭受北元的侵擾,為了解除威脅,朱元璋派心腹老將徐達修筑長城,并在沿線建關口。
明洪武十四年,徐達來到了離山海關不遠處的渝關,本想在那里建關城。
可能是冥冥之中天注定,徐達聽說距離渝關八十里之外的一個地方,曾俘獲過元軍的一個首領,便要前去查看,這一看便改變了渝關和山海關的命運。
據徐達的觀察,山海關的位置是遼西走廊最窄的地方,更為險要,更適合建關,于是便“以古渝關非控扼之要”為由,改在離渝關東八十里的地方建了山海關。
山海關的城防有多牛
山海關不是一座簡單的關城,它是一個十分嚴密的防御體系。
在山海關關城外圍,東西有羅城,南北有翼城,想要打進來,那是難上加難。
哪怕是不小心讓敵軍打進來了,還有甕城等著你,甕城有多難突破?聽說過“甕中捉鱉”這個成語嗎?進入甕城就意味著四面受敵,只有挨打的份兒。
不僅如此,在那個冷兵器為主的時代,咱們山海關城防還配備了火炮。
而山海關防御體系最厲害的地方是其東部入海處的老龍頭。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老龍頭是戚繼光修建的,它把長城直接修進大海,將人工的防御工程與大自然的天險完美結合,在遼西走廊劃分出一條完美的分界線。
當然,山海關的城防并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它的完善過程貫穿了整個大明王朝。
守一城,守一國
山海關城防很牛,但真正讓這座城屹立不倒的,不是這些冷冰冰的布防,而是一代代堅守在這里的人。
山海關真正發揮作用是在明朝后期,那時候北元基本上已經折騰不起來了,取而代之的是東邊崛起的后金,也就是清王朝的前身。
有一次,皇太極率軍南下,山海關第十任總兵趙率教,得知消息后,立刻布重兵防御,但皇太極卻繞過了山海關,打算通過遵化,再打京師。
作為山海關的守將,按說敵人沒打山海關,你趙總兵就安心守城就行了,但是他卻沒有,他深知自己守護的不是山海關一處的安危,而是整個國家的安危。
他立刻率兩千鐵騎馳援,趕到在遵化城外與敵軍激戰,拖住敵人,給各處增援的兵馬增加時間。
這是一場無比慘烈悲壯的戰斗,趙率教和兩千名山海關將士全部戰死,但他們用生命換來了一天時間,等到了援軍的到來,這次戰斗,讓搖搖欲墜的明王朝延續了十幾年。
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
從歷史的長河中一路走來,山海間的這座小城,歷經榮辱興衰,依舊承擔著責任與使命。
20世紀初,已經平靜了兩百多年的山海關,又一次成為中國人眾志成城,抵御外侮的前沿陣地。
“九一八”事變后,日軍占領東北,覬覦華北。作為抗日最前線,山海關打響了長城抗戰第一槍。
當時,駐守山海關的是陸軍步兵獨立第九旅,面對蓄意挑釁的日寇,旅長何柱國不顧敵我實力的巨大懸殊,帶領全城軍民,發起反擊。
由于日寇的裝備和武器十分先進,山海關關城很快被炸開了一個缺口,面對日寇的坦克和大炮,守城士兵用血肉之軀堵在缺口處,前面的戰士倒下,后面的沖上去,把自己的身體化為城墻的一部分,抵抗著敵人一輪又一輪的進攻。
長城抗戰第一槍打響后,冷口、古北口、喜峰口,先后成為了抵抗侵略的戰場,四萬多中華兒女血灑長城,用生命捍衛著民族的獨立與尊嚴。
從古代將士舍命守城,到抵御外侮時中華兒女在這里打響長城抗戰第一槍,這座城一直與王朝的命運、家國的得失、民族的存亡緊密聯系在一起,世代堅守在這里的人們,用生命和熱血,守護著山海關,守護著長城,守護著家國安寧。
今晚20:00,鎖定CCTV-4,走進山海關,一起見證這座六百年雄關古城的熱血傳奇。
《記住鄉愁》第七季
播出內容:《山海關——巍巍雄關 山海之城》播出時間:2021年1月8日(周五)20:00播出頻道:CCTV-4 中文國際頻道
編輯 | 王琳艷 趙瑞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