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炮臺是誰建造的;澳門大炮臺城堡簡介
澳門,一個繁華與寧靜并存,現代和歷史重疊,東西方文化交匯的圣地。她的神韻,需要每位前往探訪的游人細細品味。
漫步在這個虛幻的廣場上,各種膚色的人在照相、喝咖啡、聊天,人群中蕩漾著輕松和悠閑。澳門的街頭并不都是寬敞的大道和高聳的大廈,從市政廳近旁的小巷西拐,立即可以走入狹窄且陡的老街,七拐八拐,繞來繞去,深幽寧靜,別幽韻味,間或還能看到一些老教堂和古舊碑銘,很能帶給人們歷史的滄桑感。
東西方文化長期在澳門這塊土地上匯聚交流,留下了許多的景點:媽祖閣廟、大三巴牌坊、普及禪院、大炮臺,還有散落在各處的堂,真讓人眼花繚亂。
總的來說,如果去不了法國,去不了巴黎去不了羅馬。來澳門一趟,真的能領略到許多風情的,不同于香港的空氣,澳門能愈加純潔的展示那份中西結合的美感。
我們懷著好奇與崇敬的心情,去瞻仰這座神奇建筑的時候,首先看到的是它的背后,用高大巍峨來形容倒也確實不為過。穿過門洞之后,才到達它的正面,才是我們經常在電影電視上看到過的那座牌坊建筑。
大炮臺下面就是大三巴牌坊了,這是澳門最古老的建筑,建于1562年,當時是一所教堂,稱為圣保祿教堂,后歷經多次大火,最后一次大火后教堂就只剩下正門前壁了,因前壁形狀類似我國的牌坊,所以被稱為大三巴牌坊,前壁的造型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筑的風格,是為澳門標志性建筑之一。
大炮臺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炮臺建筑群的一部分,極有歷史價值,登上抱臺后,還可以看到漂亮的風景。
如今,大炮臺前有很大一片綠地,古木參天,綠樹成蔭,可以在這里俯瞰澳門,仿佛就像一座大沙盤展示在眼前。在這里可以看到澳門半島標志性建筑。
大炮臺經歷了300年的滄桑歷史,終于在1966年解禁,成為向公眾開放的旅游景區。現今,大炮臺的中央為1998年建成的澳門博物館,而大炮臺城堡的頂層則為大炮臺花園,可以俯瞰澳門360度的風景。
澳門現有一個大炮臺,建于1616年,是現今中國最古老的西式炮臺群之一,當時修建目的是用于保護教會的教士免于海盜的侵擾,是由教會興建的,后由澳葡政府用于軍事防御陣地,在1662年曾成功抵御過荷蘭人的入侵, 澳門一直并無內地方面的戰爭,所以大炮臺就成為了澳門 防御系統的核心。
在澳門,雖為旅游城市,卻全然沒有內地旅游城市的那么擁擠和嚷嚷聲,也沒有沿海新興城市那么前衛,她大多數時間是安靜的,就像一位淑女靜靜的坐在臨海的岸邊,不炫耀,也不招搖,一任海風吹佛著,把她沁人心脾的芬芳播向四方。
炮臺呈不規則四邊形,四個墻角外突成為棱堡,東北、西南及東南面墻身建基于3.7米寬的花崗石基礎上,墻身以夯土砌建,并以蠔殼粉末作灰泥批蕩,墻高約9米,可架設多達32門大炮,以防范來自此兩方向之攻擊。這座炮臺為當時澳門防御系統的核心,構成一個覆蓋東西海岸的寬大炮火防衛網。
許多人在第一次來澳門前,或初來乍到,對澳門的了解是膚淺的,只知道澳門是繼香港之后回歸祖國的第二個特別行政區,只知道島上有美麗的蓮花山、媽祖廟、觀音堂等,只知道澳凼大橋很大氣,猶如一串漂浮在水面上晶瑩的明珠,璀璨奪目。
游覽古跡,共勉情懷,讓我們牢記那段屈辱的歷史,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幸福生活,讓悲傷的歷史不再重演。
這正是澳門人的可愛之處,恰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縱然身陷“風塵”和“欲望”的泥潭之中,也絲毫不會影響他們世俗社會的潔身自好以及精神世界的自我約束。
在這里,五千年古銅色的歷史微合雙目,傾聽這氣吞萬里的虎嘯龍吟;一次次潮汐般的翻攪,一次次妊娠般的蒸騰,才冷卻凝聚成這琥珀般晶明的意念。佇立澳門,眺望大陸,天風致禮,流云駐足,我仿佛聽到了澳門前進的腳步聲,穩健、雄壯、自信而堅強。祝福你,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