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嶷山的傳說故事;九嶷山的資料
[永州] 科普丨大開眼界! 九嶷山斑竹的形成居然是這么來的......
都說九嶷山是斑竹之鄉,很多人對娥皇女英千里尋夫的故事耳熟能詳,但是斑竹為什么會長成這樣,你知道嗎?今天,我們就來跟大家深入探討一下斑竹的由來。
斑竹,又名淚竹、湘妃竹。
《廣群芳譜》上說:“堯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揮竹,竹盡斑。”
相傳舜帝南巡,“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娥皇、女英二妃來九嶷尋夫,且行且哭,悲痛欲絕,淚水滴于竹之上,便成了淚竹。淚竹又分麻淚、羅淚、白淚、血淚若干種。麻淚蒼褐色,點點似淚,與洞庭君山的斑竹相似。羅淚則斑點螺紋圈圈,明晰透亮,傳說是二妃以手拭淚,留指痕于竹上所成。螺紋呈乳白色的稱白淚,螺紋呈暗紅色的稱血淚。各種斑竹以血淚最為珍貴。而羅淚為九嶷山獨有,堪稱“中國一絕”。
斑竹象征著娥皇、女英二妃與舜帝真摯的愛情,并以奇特逼真的淚濕指紋印痕、透明顯耀的角質外皮聞名于世界。
當然,我們是唯物論者,斑竹的由來并非神仙恩賜或神話所賜,但它作為一個稀有物種,的確藏著深奧的科學道理。至于斑竹的形成嘛,是需要從生物學、生態學、生物化學、生物病理學等諸多領域交叉的綜合性學科角度來說明,今天我們暫且給大家作一個一般性的見解論述,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般竹林對生態環境要求并不高,只要在北緯24—30度、海拔500—800米左右的丘陵山地即可,因為此地帶土地肥沃,氣候濕潤,雨量充沛,非常適宜竹林生長。但是斑竹就不一樣了,從九嶷山移栽出去的斑竹,無一例外都失敗了,可見斑竹對生態環境的苛刻要求。所以,九嶷山被譽為斑竹之鄉,是因為九嶷山良好的環境孕育了竹類的極品——斑竹。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斑竹適宜于溫度濕潤的氣候,年平均溫度12℃—22℃,年降雨量1700—2100毫米左右,雨量分布較均勻,相對濕度在85%以上,土壤要松軟,呈微酸性和中性反應,pH值為4.5—7.0,還要含有較豐富的有機礦物質及礦質營養,而九嶷山斑竹區剛好處在青龍山、黃龍山、畚箕窩、三分石四大山峰形成的盆地之間,這里海拔約700—1000米,背風朝南,云霧繚繞,濕度較大,特殊的環境造就了這極具特色的竹子。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會感嘆,要養這種竹子,比伺候公主還要難?
環境終究只是其中的一環,即使符合這個條件,也不一定能自然而然地長出斑竹。
那么,關鍵的問題來了,斑竹是如何形成的?
其實斑竹實際上是苦竹(桂竹)逐漸演變過來的,因為它有一個特殊的生態系統。
(桂竹)
當苦竹地下部分的竹根發芽發筍時被一層苔蘚寄生的真菌所感染,接種到幼芽筍上,形成了一種病態反應。隨著竹子的快速生長,竹竿壁上會長滿痕狀斑塊,呈黑褐色、金黃色。外部環境、苦竹幼芽、苔蘚、真菌四者相互生存,相互影響,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生態系統,可以說九嶷山的斑竹是獨一無二的,一旦生態環境被破壞,這一物種將在地球上消失。
所以,保護和發展九嶷山斑竹,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不僅直接關系到了九嶷山旅游發展,還關系到文物古跡的保護和自然科學的研究。此外,斑竹產地圍繞萌渚嶺主峰三分石東南坡,縱橫的斑竹林帶有著耕云播雨的功能,是五嶺溫帶雨鋒面降雨的基點,直接影響著我國南方幾省的農業氣象。
正所謂一竹一葉都是情,斑竹充實了竹文化的內涵。古往今來,許多名人雅士用大筆為它揮灑過濃墨。
唐代詩人高駢曾寫有《湘浦曲》,詩云:
“虞帝南巡競不還,二妃幽怨水云間。
當時垂淚知多少?直到如今竹且斑”。
清初著名詩人施閨章在《江行雜詠》中寫有《見斑竹》的觀感。
“碧玉森森綠水灣,風鳴環佩滿湘山。
游人自灑離愁淚,不是當年舊淚斑”。
毛澤東同志于1961的年也寫下了膾炙人口的《七律.答友人》一詩:
“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斑竹,它遠非一般的生物,而是“人化”了的生物,它是舜德文化起源的真諦,沉淀了中華民族的情感、觀念、思維、理想、道德,讓人們懂得了世上的真、善、美,它還提供了探索大自然生態系統變遷奧秘的場所,具有獨特的科研價值,多么奇特,也難怪遠客近民總愛來九嶷山探奇觀賞。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對九嶷山斑竹了解更深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