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精彩片段在哪分鐘-頤和園鏡頭在幾分鐘
題記 : 頤和園,首都著名景點,昔日帝王皇家御用園林,今天普通民眾游覽勝地。
頤和園游覽情趣(上集)主要是重輯一下還是去年七月游覽這處勝境的情況。沿走過的主要路線——進東宮門,過仁壽殿,樂壽堂……,沿萬壽山前長廊西行(這次因疫情,主景點排云殿院落未開放),過石舫,界湖橋,走上西堤,領略“六橋煙柳”,到十七孔橋,南湖島,返回東宮門,繞昆明湖一圈,沿途景點美輪美奐,目不暇接。當時拍了,只簡單敘述,現再重輯,再發一下。
其(下集)的這次游覽路線則是完善一下上次未去的景點,進北宮門,過蘇州街,從北面直上萬壽山頂,然后西行下山,至石舫返萬壽山前,沿長廊西行到中軸線,進排云殿,德輝殿,登上佛香閣,勝景令人流連忘返,返回長廊,經樂壽堂附近北去,到諧趣園,最后返東宮門而出,這樣基本大部分主要的景點及地方都去了。
七月五日一早,乘車來到坐落于北京西北部著名的皇家園林----頤和園游覽,雖然不是第一次來這里,但還是看著那些山水相連,別致精美的景色真是流連忘返了。
頤和園,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原稱清漪園,光緒十四年(1888年)改稱頤和園,第二次戰爭時候遭英法聯軍嚴重破壞后修復重建,后來八國聯軍入侵,再遭劫難后又修復,一直以江南園林的風格,借助原有的自然山水,造就形成了建筑氣勢恢宏,富麗堂皇,景色秀麗宜人,山水相依的自然和諧的皇家園林風光。?
頤和園東宮門(東門)。
這集的頤和園游覽圖 (紅線,點擊放大)。
一般游人去頤和園走東門(東宮門)或者北門(北宮門)較多,各門附近皆有多路公交車到達,北門離地鐵很近。
頤和園占地面積290多萬平米,分萬壽山和昆明湖兩大景區,面積浩瀚,一次游覽很難全部逛過來,情趣所在,這一集主要把進東門,走萬壽山前,繞昆明湖一周的著名景點游覽一下,做一游覽概要。
就是初來乍到,看著地圖,游覽概要,亦不難明白,愿有所向導幫助。
頤和園仁壽殿
現在從進東門說起。不遠,迎面來到氣勢恢宏的仁壽殿,原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咸豐十年(1860)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二年(1886)重建,取《論語》中“仁者壽”之意,改名仁壽殿。這里是慈禧和光緒早期住園期間臨朝理政、接受恭賀和接見外國使節的地方,為頤和園聽政區的主體建筑。
從仁壽殿北側來到德和園。
? 德和園,始建于光緒十六年(1891年),歷時四年建成,前后四進院落,建筑面積達3900余平方米。其中三層的大戲樓巍峨高聳,是中國古代宮廷戲樓之最,演戲的顧樂殿高大軒敞,陳設華麗,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早期常在此觀看,晚清一大批名伶在德和園舞臺上唱做技藝得到進一步錘煉和規范,促成了中國古代宮廷戲劇演出的一次高峰的形成。德和國大戲樓成為中國京劇發展與成熟的重要舞臺,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從德和園西行的南側,來到宜蕓館。
宜蕓館正殿是光緒皇后在園內的寢宮。光緒皇后姓葉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侄女。
向南前行至玉瀾堂。
玉瀾堂正殿,為光緒皇帝執政時期居園時的寢宮。堂內明間設紫檀木嵌沉香的寶座和御案、繪有山水畫的玻璃圍屏、翠羽掌扇等皇權標志物,是光緒當年批閱奏章、處理政務的地方,西北間為光緒的臥室。
玉瀾堂兩側為薄香榭和霞芬室等。
來到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當年發生的一段重大的歷史片段,戊戌變法了。
戊戌變法,1898年6月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開始,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當時的皇帝光緒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隨著變法逐步謀劃,社會政治,經濟的變法變革損害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這伙實際掌握朝綱大權者的強烈抵制與反對,鎮壓。1898年9月,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戊戌變法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這次變法促進了思想解放,并且對思想文化的發展和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戊戌變法失敗后,光緒皇帝被徹底剝奪了一切權利,冬季被幽禁在中南海的瀛臺,夏季則被幽禁在玉瀾堂。為了懲治和防范光緒,慈禧命人將院中多處通道砌磚墻封死,僅留由人把守的玉瀾門一處與外部交通。薄香榭和霞芬室內橫砌的兩道磚墻,便是當年的遺跡。
頤和園樂壽堂。
原路從德和園往西走,就是樂壽堂等皇家生活居住的區域了,樂壽堂,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咸豐十年(1860)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二年(1886)改建,成為慈禧在園內的居住之地。
繼續西行,來到著名的長廊景區。
長廊。
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后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二年(1886)重建。長廊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共二百七十三間,全長七百二十八米,呈一蝙蝠翅膀形的曲線形,枋梁上還繪有人物、山水、花鳥等各種彩畫一萬四千多幅,是中國古典園林中最長的游廊。長廊中間建有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依山臨水,以排云殿為中心,向東西兩邊對稱地展開,將分布在萬壽山前的建筑連成一氣。
這里是中國古典園林中非常特色的一道景觀。
感慨幾句,據說當年慈禧也經常是來長廊消遣,貴人起家的太后,每每用小轎抬著,只是從來不肯下地走路。這個刁鉆蠻橫,手辣心狠的小腳女人,治人不治國,認人唯我,鉆營投機,獨斷專行,竟然斗敗了滿腹經綸,大義重托的八大臣,殘酷鎮壓抵制了戊戌變法,叱咤了晚清整個華夏大地,專權腐朽至極,殘酷壓榨鎮壓民眾,瘋狂打擊阻礙社會進步改良萌芽,專制獨裁統治之下,中國江河日下,社會飄搖,國家千瘡百孔,民不聊生。可落后就要挨打,終招致列強蜂擁而來,對中國的瓜分欺辱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民族危機到了最緊要的關頭,人民處在水深火熱,災難深重之中,付出了多么沉痛悲慘的代價啊!封建腐朽的社會制度,獨裁統治帶來的慘痛事實真需要我們深深再三的思考反省。
經過無數革命先驅的前仆后繼的反抗與犧牲,在黨的領導下,歷經百年艱苦卓絕的斗爭,現在中國人民受封建官僚,列強壓迫奴役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封建統治者的做為早已受到人民的唾棄,慈禧想不到的是,她昔日橫行腐化的地方成了人民自主游覽的樂園。
時代發展到今天,中華復興的夢想從來沒有像今天離現實這么近,徹底洗卻昔日屈辱,成就中華復興,就在前面不遠,歷史的重任鮮明的落在了當前這代人的身上,有人說的深刻,這個世界其實從來就沒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在這個歷史節點,難道不正是需要每個意識到自己責任的國人盡力而擔負前行嗎?
正在逛著,天卻突然下起了大雨,長長的游廊里躲滿了游人。
?
沿長廊來到其中部,這是云輝玉宇牌坊。
排云門。
頤和園的主體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萬壽山最早稱為甕山,現在還是多有提起 ,景區以長廊中部的南北軸線為對稱,軸線上以長廊的云輝玉宇牌樓為起點,依次向山上排列,拾級而上,直到山頂,分別為排云門,排云殿,德輝殿,佛香閣等,建筑宏偉大氣,巍峨壯觀 (這里其院落因疫情未開放,準備在下集對這部分再詳細講一下)。緊鄰萬壽山南部就是昆明湖,面積4350畝,占全園面積的大部分,湖水蕩漾,波光粼粼,風大之時,小小波浪拍岸,水天相連,一望無垠,湖中游船穿梭,岸邊桃柳排行。
繼續西行,到石舫,又名清晏舫。
石舫建于清乾隆二十年,顧名思義,就是用石頭雕砌的船,上面建有二層艙樓,雕梁畫柱,成白色西式建筑。
荇橋,始建于乾隆年間。橋亭于光緒年間重建。
由昆明湖遠眺萬壽山。
界湖橋,始建于乾隆年間,橋亭毀于一八六○年英法聯軍之劫,后修復,因處于內外湖的分界處而得名。
再往前走,這里是萬壽山的西部了,向西過界湖橋折返向南即是往昆明湖西堤的路了。
上圖:玉帶橋,漢白玉石砌成,宛如玉帶。
上圖 : 練橋。
上圖, 豳風橋。
走上西提,一路桃柳排排,路上建有六座石橋,樣式各不相同,依次為界湖橋,豳風橋,玉帶橋,鏡橋,練橋,柳橋。遠遠望去,形成“六橋煙柳”的美景。
十七孔橋。
廓如亭。
銅牛。
沿著西堤,從湖的南側繞過來到頤和園東部,最有名氣的十七孔橋即在眼前,像一道彩虹飛跨湖面,每當夕陽西下,形成別樣的夕照美景,橋的西側,連著湖中小島——南湖島。
橋的東端的南邊是八角重檐的廓如亭,北邊是著名的鎮水銅牛,清弘歷年間鑄造,弘歷皇帝親自撰寫銘文“金牛銘”,其文為“夏禹治水,鐵牛傳頌,義重安瀾,后人景從,至于剛戊,象取厚坤,……”,鑄于牛背之上,其鑄造技術精湛,直逼當今的有色金屬精密鑄造技術水平。
由南湖島北望萬壽山。
? 過十七孔橋,到南湖島,昆明湖分為南湖和西湖,西堤為界,這邊為南湖,故稱南湖島,高處幾重庭園樓閣——龍王廟,鑒遠堂,月波樓等。俯瞰北望,與萬壽山遙相呼應,有大型游船來往直通山前,站在高處,微風習習,讓人感到好不愜意。
昆明湖邊小憩。
返回十七孔橋,繼續前走,最后又到了來時的東門區域了 。
這一圈走走停停下來,從中午到下午四點多,也有十幾里地吧。
因為游覽路線及時間關系,還有諸多景點未去,請看下集。
朝陽安華 宇東
20.6.22編發. 22.3重輯.
(注 : 文中的歷史年證出自游覽所在地的標牌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