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批燈塔是什么時候建成的,中國第一家燈塔工廠
來源:臺海網
臺海網12月30日訊 據海西晨報報道 佇立在海邊的燈塔,是保障航行安全的基石。無論歲月流逝、季節更換,無論暴風驟雨、陰霾迷霧……燈塔總以執著的身影,給海上的航船指明方向。作為“廈庇五洲客,門納萬頃濤”的廈門,曾經有過多少座引航的燈塔?如今,這些燈塔如何實現華麗轉身?上周日,廈門海關退休干部許毅明在朱媽講壇上帶來了一場小眾而又新鮮的講座——《歷史上的廈門燈塔》。
青嶼燈塔。許毅明翻拍自1933年出版的《中國沿海燈塔志》
許毅明長期從事海關史的研究工作,是《廈門海關志》的主要撰稿者之一。據許毅明介紹,出入廈門港海域先后建造了4座燈塔,即照耀廈門海上航道的北椗島燈塔、東椗島燈塔和廈門港入口的大擔燈塔、青嶼燈塔。
其中,大擔燈塔是廈門海關建立的第一座燈塔。1865年,廈門關接管大擔燈站,建小塔一座,改換新燈,雇傭一名僧人看管。1871年,大擔燈塔啟用新式機器后,廈門關開始派員管理。“大擔燈塔一開始就由中國人管理,十分特殊,因為當時凡是燈塔建造或改造,啟用洋式燈具都依靠外國人來打理。”許毅明說。
1875年青嶼燈塔建成后,大擔燈塔差點被裁撤,后因稅務司的堅持才保全下來。青嶼燈塔是我國東部沿海最古老的燈塔之一,由英國人建造。它與大擔燈塔互為犄角,是扼守由外港進入內港的屏障,兩處均為昔日鄭成功屯兵要塞和瞭望哨。從建成至今的140多年里,青嶼燈塔晝夜指引中外船舶安全進出廈門港,是廈門轄區最有用的一座燈塔,至今保存完好,是廈門城市發展的見證。2005年,青嶼燈塔被列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上升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到了1880年,海關總署將中國沿海南段燈塔和航務一并劃歸廈門關管理。許毅明說:“自此進入了廈門關管轄溫州以南19座燈塔的時代,時間跨越了70年。”如今,廈門燈塔航標建設管理由廈門航標處負責,其管轄著北起湄洲灣、南至詔安灣的183海里岸線的燈塔航標。1989年建成的鎮海角燈塔是轄區內的標志性燈塔,它是我國自行勘察、設計和建造的第一座全天候多功能現代化大型燈塔,如今已成為知名旅游打卡點。
值得一提的是,當天的講座,海西晨報向日葵小記者也來了,他們不僅一起聆聽了這段不曾了解的廈門燈塔歷史,還現場提問同來聽講座的廈門市原副市長、廈門市教育基金會理事長潘世建。(記者柯小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