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安全教育心得體會,國家安全教育心得體會1000字
4月15日是第六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保證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加強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使廣大學生牢固樹立國家安全意識,是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是全民國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內容。
后疫情時代,如何進一步加強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培養更多符合總體國家安全觀要求的專業人才,是當前必須面對的一項重要課題。
豐富教育資源,增強國家安全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一場突入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響了全世界。在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副院長袁宏永看來,疫情也是一次教育契機,小到日常口罩佩戴,大到直接參與疫情防控,每個人對國家安全有了具象化的認識。
北京師范大學國家安全與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汪明認為,要幫助青少年建立對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認知,了解國家安全面臨的復雜形勢,從小增強憂患意識,樹立“國家安全、人人有責”的觀念。
近年來,國家安全教育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工作持續推進。2018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的實施意見》,構建完善國家安全教育內容體系。《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也于2020年出臺,提出各學段具體的教育內容要求。
“國家安全領域涉及面非常廣泛,知識體系龐大,需要把知識點滲透到不同學科、不同課程中,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汪明舉例說,比如近年來興起的傳統文化熱,涉及文化安全的內容,可以與語文、歷史等課程相結合,通過身邊鮮活的案例,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國家安全觀。
袁宏永表示,大中小學應該落實國家安全教育必修課要求,結合不同領域、不同學段特點,豐富教育資源,增強國家安全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打通既有學科壁壘,培養復合型國家安全專業人才
面對國家安全形勢變化新特點、新趨勢,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全球視野、全局觀念、戰略思維、政治意識、能力擔當的國家安全人才、應急管理人才、社會治理人才和教育改革人才。
汪明坦言,目前,針對國家安全的研究和人才培養分散在各個學科內部,而且大多數并非本學科的主流方向,一定程度上存在碎片化和邊緣化的問題。
采訪中,多位專家表示,國家安全學必須打通既有學科的壁壘,采取跨學科、跨學院的聯合培養模式,學生不僅需要學習國際關系、公共管理等社會科學知識,還需要自然科學、工程學甚至情報學、保密學等專業知識,培養具有寬廣知識背景的復合型人才。
今年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新設置了“交叉學科”學科門類,“國家安全學”正式成為“交叉學科”下設的一級學科。
4月14日,北京師范大學成立國家安全與應急管理學院,在全國高校率先建設“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進行“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同時承擔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師資培養工作。
袁宏永認為,基于國家安全學本科專業就業的特殊性,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人才培養應以碩博士高層次人才培養為主,建議實行本碩博貫通式培養,本科階段在不同專業學習安全領域相關知識,比如能源安全、網絡安全等,到了碩博階段再系統學習國家安全學。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科研攻關,更加關注非傳統安全領域
如今,國內疫情防控已經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和階段性勝利,但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國內零星散發病例和局部暴發疫情的風險仍然存在。
汪明表示,后疫情時代,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科研攻關,在國家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應對重大國際局勢變化、抗御重大自然災害、防控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等方面提供高校智慧。
“是否還會出現類似疫情這般讓全世界陷入停擺的安全風險,我們將做好哪些應對準備?”袁宏永認為,未來需要加強風險預判,充分利用專業的技術手段,提高數據的獲取能力、預警能力和災害事故的推演能力,預測可能出現的綜合安全風險,逐步建立綜合處置力量。
國家安全的內涵和外延正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豐富拓展。采訪中,不少專家表示,學者需要保持敏銳的眼光,在關注傳統安全的同時,更加關注網絡安全、科技安全等非傳統安全領域,豐富服務國家安全的數據和產品。
“加快科研攻關離不開多部門的協同配合。”汪明表示,未來高校應當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深度合作,圍繞國家安全基礎理論、前沿問題、熱點問題組織開展課題攻關,打造國家安全高端智庫,把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任務落實落細,維護人民群眾和經濟社會安全。
《中國教育報》2021年04月16日第3版
作者:本報記者 焦以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