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一日游適合老人—平谷一日游適合老人去的地方
平谷區是北京市生態涵養區,正在全力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生態谷。好山、好水、好空氣對于市民來說是令人向往、稀缺的資源。在這樣風景秀麗的地方,生活著一群“百歲壽星”,他們經歷了時代的變遷,風雨的洗禮。他們從黑暗的舊社會到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新中國,飽受了舊社會生活的打磨,也享受了新社會幸福美滿的晚年。值此重陽之際,走近這些百歲老人,看看他們的“長壽經”。
百歲壽星,是世紀變遷的見證人。日前,平谷區檔案館編研出版了《百歲老人百歲經·百歲老人話黨恩》一書。追憶百年歷程,真實、生動地見證再現歷史,表達老壽星對新中國美好生活的贊美、對的熱愛,鼓舞新時代的年輕人,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奮力譜寫平谷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100歲“老壽星”手捧平谷區檔案館贈送的“檔案”資料。圖片來源:平谷檔案
張瑞蓮
女,1916年8月13日出生,105歲。平谷區鎮羅營鎮下營村人,娘家是平谷區鎮羅營鎮五里廟村,膝下三個兒子,一個女兒。
張瑞蓮小時家里窮,13歲開始就被寄養。長大后結婚嫁到鎮羅營鎮下營村,一直以務農為生。老人生來性情開朗,愛說愛笑,為人和善。鄰居90多歲的孫家奶奶說:“一輩子沒見過張瑞蓮和鄰里動過氣、打過架、拌過嘴。啥話從張瑞蓮的口里說出來,總是那么順耳,讓人愛聽。”老人一生生活簡單、獨立,不愛麻煩子女和他人,102歲前老人一直自己起火做飯。如今,老人年事已高,生活不能自理,住進鎮敬老院,安享晚年生活。
范永貴
男,1919年9月28日出生,102歲。平谷區馬坊鎮小屯村人,膝下一個女兒,現居住在平谷區仁合家園小區。
老人一輩子喜歡唱戲,當年是小屯村劇團的“名旦”,是平谷西南兩大劇團的“名角”。抗日戰爭時期,范永貴愛人為八路軍做軍鞋、縫棉衣,范永貴利用早晚推著獨輪車,繞過鬼子據點,為八路軍送軍鞋、送棉衣。新中國成立后,老人一直在村里務農。因為年輕時念過兩年私塾,有文化,生產隊就派他記工分。老人平時總是閑不住,主動幫鄉親們干活。平時也總是沉默寡言,鄉親們稱他是“老好人”。農閑時,練功、唱戲是他生活的全部。修建海子水庫時,老人參加了建設隊伍,業余時間還進行詩歌創作。代表作《水庫是個聚寶盆》:“水庫是個聚寶盆,滿庫清水如白云,銀水流到田地里,遍地黃土變成金。”范永貴老人創作的這首詩歌至今保存在平谷區檔案館中。
范永貴老人性格開朗、幽默。愛人去世后,老人與女兒一起生活。如今,女兒也已80多歲了,老人開始和外孫女一起生活。在家人悉心照料下,老人身體非常好,常年保持著飯后遛彎的習慣。老人耳不聾、眼不花,能讀書、看報,還能拿筆寫字,范永貴老人那演過戲的眼神,總是炯炯有神。
朱月新
女,1919年11月14日出生,102歲。平谷區金海湖鎮中心村人,娘家是平谷區金海湖鎮將軍關村。
抗戰時期,老人是村里的婦救會主任,組織全村婦女,為八路軍做軍鞋、縫軍裝。老人一生只有一個女兒,現已經80多歲了,如今朱月新和女兒一起在兩個外孫家輪流居住。老人常說:“年輕受苦,老來享福才叫福,人得知足;感謝黨,感謝政府的好政策。”朱月新老人現在身體很健康,眼不花,耳不聾。她每天拄著拐杖坐在馬路邊的石階上曬太陽,看著人來車往,享受著幸福的晚年生活。
于李氏
女,1919年10月17日出生,102歲。平谷區夏各莊鎮夏各莊村人,娘家是平谷區東高村鎮大旺務村,膝下三個兒子,一個女兒。
于李氏的丈夫于潤福略懂些日語,抗日戰爭時期,他為躲避日寇招攬,一個人躲到了山西。家里的生活勞作、撫養子女責任都落在了于李氏一人身上。新中國成立后,于李氏先是在生產隊參加農田勞動,后又為生產隊做香油、賣香油。改革開放后,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經營責任田的同時,于李氏和丈夫一起開了“夫妻店”,經營起香油坊。由于香油品質好,生意興隆,在夏各莊一帶非常有名。于李氏一家也因此脫貧致富,生活水平是芝麻開花節節高。2005年,丈夫去世,于李氏老人開始輪流和三個兒子一起生活。老人生性樂觀,凡事想得開,不生氣。生活觀也是簡單、淡泊,和睦鄰里。2021年6月22日,于李氏老人,溘然長逝,享年102歲。
張秀榮
女,1919年10月7日出生,102歲。平谷區金海湖鎮郭家屯村人,娘家是平谷區金海湖鎮煙筒嶺村,膝下一個兒子、六個女兒。
抗日戰爭時期,郭家屯村建有八路軍被服廠,張秀榮當年是為八路軍做被服的積極分子。新中國成立后,老人一直在家務農,養兒育女成為她多半生的追求。為了把孩子養大成人,張秀榮老人吃了很多苦。如今趕上國家好政策,政府每月發生活補貼,加上兒女孝順,老人不再操勞,過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有趣的是,在老壽星100歲的時候,還讓孫子教她識文斷字,練習寫自己的名字。如今,張秀榮老人雖然已經不能練字了,但每天一家人吃飯都要圍坐在一起,享受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
趙淑清
女,1920年2月26日出生,101歲。平谷區馬坊鎮洼里村人,娘家是河北省三河市義和莊村,膝下一個兒子、一個女兒,現居住在平谷區都麗豪廷小區。
抗日戰爭時期,趙淑清家是有名的“堡壘戶”。趙淑清的丈夫是八路軍13團偵察連連長,立過不少戰功。趙淑清在村里擔任過婦救會副主任,做軍鞋、軍裝,站崗、放哨,籌糧、送衣,樣樣搶在前。那時八路軍戰士也經常吃住在她家。1948年4月1日,在村干部張樹山、徐士臣的介紹下,28歲的趙淑清,光榮地加入了中國,迄今黨齡73年。
新中國成立后,趙淑清擔任村婦聯主任。不但是村里生產第一線的婦女帶頭人,村里的宅基地糾紛、鄰里糾紛、家庭不和、夫妻吵架等大事小事也都離不開趙淑清的調解。在洼里村,趙淑清永遠是“干部”。從婦救會副主任到婦聯主任,趙淑清一路走來,靠堅定信念、樂觀向上、擔當抗壓的個性,熔鑄了一位人的特有風骨。
現在趙淑清在兒子家居住養老,記憶一時清醒一時模糊。采訪中,老人很多事記不清楚了,說不明白了,但她唯一記得清、說得明的話就是:我這一輩子始終忠誠于黨,盡心盡力為老百姓辦事。因為她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黨員,要對得起“黨員”這個稱號。
蔡譚氏
女,1920年4月26日出生,101歲。平谷區金海湖鎮韓莊村人,娘家是平谷區黃松峪鄉黑豆峪村,膝下兩個兒子、三個女兒,現居住在金海湖鎮韓莊山海名居小區。
老人一生都忙碌于田園里、院子里、鍋臺旁、灶火前。勤儉持家,相夫教子,成了她一生的追求。丈夫去世后,開始和兒子一起生活,兩個兒子輪流贍養。2013年,韓莊村新農村改造,93歲的蔡譚氏隨兒子住進了樓房。如今,101歲的老壽星蔡譚氏子孫滿堂、兒女孝順、生活幸福、安享晚年。
高桂珍
女,1920年4月22日出生,101歲。平谷區東高村鎮北張岱村人,娘家是河南周口鎮,老人一生有五個兒子一個女兒,現剩下三子、五子和女兒。現居住在平谷區金鄉西小區。
高桂珍與愛人鄭合相識在抗日戰爭年代。鄭合是平谷區北張岱村人,當年在馮玉祥的部隊當兵,后參加抗戰。抗日戰爭勝利后,鄭合退役在河南的周口鎮與高桂珍結婚。全國解放后,高桂珍隨丈夫回到了平谷,以務農為生。1965年丈夫去世,高桂珍一人把三個孩子撫養成人,成家立業。如今老人已是五世同堂,兒孫都很孝順。雖然老人行動不便,但是精神矍鑠,兒子每天用輪椅推著她出去曬太陽,一日三餐精心照顧。高桂珍老人年輕時受了很多苦,恰是趕上好時代,過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老人常常教育子女:“心要寬,要知道感恩,要吃水不忘挖井人!”
王品芝
女,1920年9月16日出生,101歲。平谷區夏各莊鎮張各莊村人,娘家是平谷區夏各莊鎮夏各莊村,膝下兩個兒子、四個女兒,現居住在平谷區夏各莊新城西區。
年輕時,為了維持生計,王品芝和丈夫開過布匹店。新中國成立后,公私合營,全家以務農為生。丈夫身體不好,田里農活、家里事務都落在王品芝一人身上,王品芝一個人堅強地撐起了這個家。
改革開放后,丈夫陳崇文又做起了布匹買賣,王品芝一邊幫著照看生意,一邊料理地里的農活,雖然忙碌,但生活越來越好。不幸丈夫在66歲時去世了。2017年,夏各莊新農村改造,年齡越來越大的王品芝老人隨兒子一起搬進了樓房新居。現在,老人雖然百歲高齡,但身體健康、精神矍鑠、思維清晰、行動自如。還能做針線活,自己洗衣服,每天都要到樓下走走,曬曬太陽,和鄰居們聊聊天,享受新時代美好幸福的生活。
高淑鳳
女,1920年10月8日出生,101歲。平谷區夏各莊鎮夏各莊村人,娘家是平谷區夏各莊鎮馬各莊村,膝下兩個兒子、四個女兒,現居住平谷區夏各莊新城東區。
高淑鳳的丈夫是個鐵匠,年輕時高淑鳳與丈夫一起開過鐵匠鋪。別看高淑鳳是女人,但拉風箱、掄鐵錘,樣樣都行。打鐵也練就了老人強健的體魄和堅韌的性格。新中國成立后,老人開始從事農業生產。老人干莊稼地里的農活也是一把好手,薅苗、耪地,樣樣在行,春天刨地邊兒,伏天下麥場,高淑鳳都是行家里手。靠夫妻二人的辛勤勞作,終是把六個孩子養育成人。
如今,高淑鳳老人依舊身體健康、精神矍鑠、行動穩健,自己會乘電梯,每天要下樓去曬曬太陽,走一圈。年輕時的生產生活磨練出了老人一副好身體,如今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高淑鳳享受著幸福的晚年。
龐連芬
女,1921年1月28日出生,100歲。平谷區馬坊鎮早立莊村人,娘家是河北省三河市唐回店村,和小兒子一起生活。
抗日戰爭時期,龐連芬擔任早立莊村婦救會主任,負責做軍鞋、軍裝、站崗、放哨,員、八路軍戰士經常吃住在她家里。丈夫擔任村貧協主席,當時一個家庭兩名干部,為抗戰作著貢獻。如今,老人四世同堂,孫子、孫女,大多是她一手拉扯大。
84歲時,龐連芬做了“白內障”手術,手術做得好,現在雙眼依然明亮,看啥都清楚。不幸兩年前摔壞了大胯,至今靠輪椅踱步。因當年沒如愿加入中國,這也成為她一生唯一的遺憾。但龐連芬一直把自己當成黨的人,自我介紹的第一句話:“我是黨的人!”采訪過程中,老人不停地重復:“好,就是我娘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