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峽108塔怎么去;青銅峽108塔門票多少錢
二十多年前坐火車去蘭州路過寧夏,清晰地記得有青銅峽一站,從地圖上看到有一個水利工程,還開發成了景區。后來去寧夏時聽當地朋友說青銅峽黃河大峽谷值得一游,這是黃河上游最后一道峽谷,素有"黃河小三峽"之稱,峽谷長10多公里,兩側的崖壁30多米高,粗獷、雄渾、壯觀,也被稱為"黃河中上游第一峽谷"。
從地質學講,由于賀蘭山、六盤山呈南北縱向分布,組成祁(祁連山)呂(呂梁山)賀(賀蘭山)"山"字形構造體系的中軸,在這中軸的上下兩段的接合部位,露出了一段寒武、奧陶系石灰巖和砂頁巖互層,質地堅硬致密,由此形成此峽谷。
青銅峽自古就是黃河九大干渠的渠首,是"塞上江南"的發源地,峽谷中河水時緩時急,兩岸山勢對峙,聞名遐爾的108塔依山而建,與攔河大壩遙遙相望。
青銅峽黃河大峽谷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資源豐富,水利工程聞名于世,集中了寧夏旅游資源的幾大優勢,將黃河文化、西夏文化、塞上江南風光和民族風情有機地結合起來,依托黃河的自然人文景觀打造了著名的黃河大壩、壯觀的十里長峽、獨特的一百零八塔、神奇的臥佛山,還有以農業滴灌和生態觀光為特色的灣等一批精品景觀,充分展現具有寧夏特色的民族風情和塞上江南風光。
青銅峽黃河大峽谷旅游區主要景觀有"攔河大壩、一百零八塔、秦王古渡、群蝦石壁、天書雄閣、觀音臺、睡佛山、青銅峽石刻、夕照、牛首慈云、黃河落日、寧夏水利博物館、大禹文化園、十里長峽、鳥島、牛首山西寺、中華黃河壇"等,景區配備了游艇和漂流工具,特別是西北黃河古老的水上運輸工具"羊皮筏子"特色漂流項目,被譽為"西北第一漂"。
上世紀60年代,黃河青銅峽修筑了一座攔河大壩,建成了裝機容量30.5萬千瓦的中國第一座閘墩式水電站,形成了一座庫容600萬立方米,回水5公里的峽谷型水庫。如今,隨著全域旅游的不斷深入,泛舟領略西北黃河風光已經成為黃河大峽谷一項必不可少的游覽項目。2020年初的疫情散去,3月21日,青銅峽黃河大峽谷按下了春天的啟動鍵,召喚四方游客領略西北春色的同時,體驗黃河兩岸獨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圣地。
到青銅峽景區108塔是必看的一處景觀,塔群建于西夏時期,是中國現存最大且排列最整齊的實心式喇嘛塔群,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百零八塔坐落在十分陡峭的山坡上,坐西朝東,背山面水,依就山勢鑿石分階建造,自上而下,按一、三、五、七的奇數排成十二列,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因塔數而得名為一百零八塔。
塔的底座為磚砌八角形須彌座,實心、覆缽式的塔體,外表涂抹白灰。塔頂是寶珠,與北京妙應寺的元代白塔十分相似。最上面的一座塔形制特別大,以下逐層按比例縮小,遠望可綜觀塔群的全貌,很符合幾何透視的原理。此種形制的塔群建筑在中國的古塔建筑中是獨有的一例。
在寧夏水利人的眼中,青銅峽就是寧夏水利的發源地。青銅峽景區有一座水利博物館,通過實物陳列真實地反映了寧夏經濟社會與水利發展歷程相互依賴的關系,全面展示了兩千多年來寧夏引黃灌溉的歷史,詮釋了天下黃河富寧夏的真諦,讓我們了解了古老的寧夏引黃灌區燦爛的文化。館內展示了曾經散落在鄉野卻見證著寧夏水利史的物件——古老的水車、架子車、民國時的測量儀器、扁擔、籮筐、竹簍等,因為它們,博覽館的內容顯得豐富而生動。和這些老物件零距離接觸,也是在解讀寧夏水利文化的發展和演變,感受寧夏水利文化的輝煌。
大禹,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向自然宣戰并取得輝煌成就的第一人,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的創始人,也是華夏文明的始祖之一。"天覆其蒼,地載其黃",作為中華歷史與文化的集合,幾千年來大禹與中華文明相伴而行,生生不息。在大峽谷的黃河岸邊,建有一座層層疊疊的大禹文化園,為我們再度打造出一座屬于中華民族的豐碑與精神家園。
大禹文化園為仿漢代建筑風格,總體布局分為"一核"、"一軸"、"兩翼"。"一核"為水路交通轉換核,"一軸"為建筑景觀中軸線,沿著軸線建有碼頭、廣場、牌樓、入口大門、鐘樓、鼓樓、明堂和大殿。“兩翼”是主軸建筑與文化延伸及視覺延伸,建有河圖洛書、九州苑和大禹雕像。整體建筑高度由西向東逐級增高,高差31.05米,形成錯落有序的布局。
游船行駛在滾滾而來的黃河上,朵朵浪花從身邊飛過,乘船開進峽谷,一路賞心悅目的美景,一幅幅動人心弦的畫卷。河道左側是牛首山,右側是賀蘭山,就像伸出的一雙大手擁抱著黃河。不遠處水鳥戲著蘆葦,快艇飛馳而過,船在河中行,人在畫中游,陶醉之情溢于言表,黃河大峽谷風光,果然名不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