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建筑風格特點;寺建筑風格特點是什么
南亞
02
泰姬陵
Taj Mahal
泰姬陵是一座由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寺,是莫臥兒皇帝沙賈汗(Shah Jahan)為紀念他心愛的妃子瑪穆塔茲·瑪哈爾(Mumtaz Mahal)于1631年至1648年在阿格拉所建。泰姬陵是印度藝術的瑰寶奇葩,是世界遺產中令世人贊嘆的經典杰作之一。
泰姬陵位于亞穆納(Yamuna)河右岸,位于印度北方邦阿格拉地區一塊占地17公頃的莫臥兒時期的花園之中。泰姬陵是莫臥兒皇帝沙賈汗為紀念自己的愛妻瑪穆塔茲·瑪哈爾所建,與一座寺、客房和南部通道一起始建于1632年,完成于1648年。外部的庭院及其回廊是后來增建的,完成于1653年。現存的好幾本阿拉伯語的歷史和宗教手稿都為泰姬陵撰寫了編年史。泰姬陵的建造者,從結構工程師、泥瓦匠、石頭切割匠、鑲嵌工藝匠到雕刻師、畫家、書法家、圓頂工程師和其他藝術家來自整個帝國,也來自整個中亞和伊朗。Ustad-Ahmad Lahori是其中的主要設計師。
清晨的泰姬陵,倒映在寧靜的湖水之中,圣潔而美麗。
泰姬陵被認為是整個印度-建筑風格的最偉大成就。它的建筑之美在于實體和空間之間富有韻律的結合,凹凸面和光影的微妙平衡;拱廊和圓頂則進一步加強了建筑的美感。綠色的柱身、微紅的通道和藍色的天空使整座建筑表現出變化無窮的色彩和氛圍。大理石上的淺浮雕和鑲嵌于上的寶石和半寶石又使整座建筑變得與眾不同。
泰姬陵的獨特性大部分仰賴于沙賈汗園藝師和建筑師的杰出創造。其中一項天才的設計是將陵墓放置于花園的末端,而非中心的位置,這樣反而增添了陵墓的視覺深度和視野。它還同時是高臺陵墓的最好范例。陵墓被放置于一塊四方形的平臺之上,平臺的四角建成八角形地基,其上立起四座尖塔。平臺的上部可以通過南部中心架設的橫向階梯拾級而上。
泰姬陵的空間布局十分完美和諧,八角形陵室位于中心,由大廳和四個角上的房間環繞。二層樓上也使用相同的布局。陵墓外部是四方形的,四個轉角都有房間。放置了穆塔茲·瑪哈爾和沙賈汗的石棺的大型的雙層圓頂內室也是完美的八角形。環繞石棺的精致的八角形大理石格子屏風是一件巧奪天工的手工藝品。它被打磨得閃閃發亮,框架的邊緣鑲嵌珍貴的寶石,重現花兒盛放時的美麗。巧妙運用石頭的色彩和形狀來模擬花朵和葉子,使它們看起來栩栩如生。穆塔茲·瑪哈爾的石棺位于陵墓內室的中心,放置在一處裝飾滿花葉主題的四方臺基之上。沙賈汗的石棺比穆塔茲·瑪哈爾的石棺更大,是在大約三十年后才放置在穆塔茲·瑪哈爾石棺的西側。上層墓室內的石棺是空的,給人以錯覺,真正的石棺位于墓室的下部,這是莫臥兒皇帝陵墓的特色。
傍晚時分的泰姬陵,如夢似幻。
臺基四角上的四座尖塔,為莫臥兒建筑增加了神秘感。不但拓展了紀念碑式建筑的平面效果,并賦予了建筑空間的立體感。
泰姬陵最引人注目的建筑無疑是大門,它宏偉地矗立在前廳南墻的中心之上。大門以雙重拱廊式的結構建造。拱廊前面的花園由兩條主道分成四個等分,每個等分又由更小的道路分成16區塊,呈現出帖木兒-波斯花園的樣式。東方和西方的封閉式圍墻內各有一個亭子在中間。
泰姬陵是一座完美的幾何形規劃建筑,它強調沿中軸線的對稱性。建筑材料使用的是石灰磚敷上砂巖、大理石和珍貴的寶石和半寶石。由紅色砂巖建造的寺和客房與位于中心位置的白色大理石陵墓形成鮮明的對比。
科納拉克太陽神廟
Sun Temple, Konarak
科納拉克太陽神廟位于孟加拉灣沿岸,沐浴著冉冉升起的太陽的光輝。神廟依照太陽神蘇利耶駕駛戰車的樣子建造。24個車輪飾有字符圖案,6匹馬拉著戰車。這座神廟建于13世紀,是印度最著名的婆羅門廟宇之一。
科納拉克太陽神廟位于印度次大陸的東海岸,因其概念、規模和布局,也因其建筑語言體現的崇高力量,成為廟宇建筑和藝術的驚人杰作。
科納拉克太陽神廟是13世紀奧里薩(Orissa)王國的杰出見證,也是神祇人格化的紀念碑式建筑的范例。在太陽神蘇利耶(Surya)崇拜傳播過程中,這座神廟成為不可或缺的里程碑式建筑,同時也是婆羅門教和密教傳統的物質性見證。
科納拉克太陽神廟描繪了太陽神的戰車,共雕刻了12對戰車輪子,每個輪子直徑3米。
科納拉克神廟無論在規模還是藝術表現上都堪稱婆羅門教藝術的天才之作。
科納拉克太陽神廟以其建筑要素的完整和形式的完美,成為Kalingan神廟建筑的最出色作品。神廟無論在概念和表現上都堪稱天才之作,它描繪了太陽神的戰車,有12對輪子,被6匹駿馬驅策,正呼嘯著穿過天際。復雜而精致的形象,生動展現了當時的生活。
廟宇的北部和南部外壁,共有24個雕刻的輪子,每個大約直徑3米,和象征性的圖像一起代表著季節和月份的輪回。這些組成了戰車廟宇最富有詩意幻想的部分。輪子之間飾滿淺浮雕,描繪了幻想中的獅子、音樂家、舞者和愛情場景。
和很多印度廟宇一樣,太陽神廟由幾個區域組成,這幾個區域被有機整合起來。主神殿(Vimana)由一座帶傘蓋(在19世紀時被夷平)的高塔覆蓋。在東部,觀眾大廳(jahamogana)以其金字塔式造型占據中心位置。再往東,舞蹈廳(natmandir)(今天已沒有屋頂)矗立于高臺之上。
科納拉克太陽神廟上的情愛雕塑。
太陽神廟是一份特殊的物質見證,見證了13世紀奧里薩印度教王國在Narasimha Deva 一世(1238~1264)下的統治。它的巨大規模、精美雕刻和完美概念,反映了恒河帝國的強大和穩固,也反映了特殊歷史地理環境下的價值取向。它的精美絕倫的浮雕所講述的故事成為今天人們了解當時人的宗教、政治、社會和世俗生活的一扇窗口。太陽神廟直接與太陽神具象化的概念和信仰有關,此種理念在吠陀經和經典文本中已經出現。
太陽人格化成與歷史、祖先、家庭、妻子和孕育相關的神,在創世的神話和傳說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還與創造它們的藝術家息息相關,據說這座神廟是1200名藝術家花費超過12年的時間建造而成。主建筑師Bisu Moharana背井離鄉為此工作,直到去世仍未完成。其間,他的兒子出生長大,也參與到神廟的建造當中,建造了神廟的圓頂部分,以完成父親未竟的事業。
科納拉克的位置和名字是對所有參與者的紀念,它的建筑成果則與依然存在的婆羅門教的密教實踐緊緊相連。
科納拉克神廟中的太陽神蘇利耶雕像。 科納拉克神廟中的太陽神蘇利耶雕像。
本文節選自《文明》2017《“一帶一路”上的文明記憶》珍藏版
全球首次 視覺展示
2017《“一帶一路”上的文明記憶》珍藏版
444頁全彩高端印制
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辦前夕,《文明》雜志全球首發《“一帶一路”上的文明記憶》珍藏版,全方位、多視角展現“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精彩紛呈的世界遺產與文化。
《“一 帶一路”上的文明記憶》珍藏版精心選取“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具有代表性的世界遺產與文化,采用國際化的傳播方式和設計理念,通過約10萬精煉文字和 近400張充滿視覺沖擊力的圖片,全球首次用視覺方式整體呈現這些國家的世界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歷史景觀。
掃描封面右下方二維碼,關注《文明》雜志公眾號:WENMINGZAZHI,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文明》雜志所使用的文章和圖片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系及時處理。版權作品,未經《文明》雜志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客服郵箱:ylrnewlife2020@163.com 電話:010-67135553/67112221;13146832364/15611146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