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視頻
  • 焦點
  • 娛樂
  • 文化
  • 財經
  • 首頁 > 旅游 > 資訊 > 正文

    安岳旅游景點大全(安岳縣旅游景點)

    一、圓覺洞(AAAA)

    圓覺洞位于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岳陽鎮金花村云居山上,距縣城東南1公里,省道206線直達景區。始于唐代,盛于五代、北宋,因有北宋時期開鑿石洞雕刻十二圓覺而得名,是集石刻文化、自然景觀、科普教育、游客接待中心為一體的綜合性風景旅游區。

    云居山頂,巖石環繞,主要景點有陳摶墓、秦九韶紀念館、圓覺洞石刻、教中寺、-寺古建筑等。圓覺洞石刻造像集中于西山峭壁之南、北巖,造像區域長186米,現有摩崖龕窟103個,大小造像1933軀,碑刻題記25處,唐代浮圖1座。圓覺洞摩崖造像題材主要以禪宗為主,次為密宗和釋道同龕像。石刻造像,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薄衣貼體,裙帶飛揚,大有“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的神韻。

    安岳旅游景點大全(安岳縣旅游景點)

    ?

    景區內石刻藝術扣人心弦,北巖的石刻造像,題材以觀音、釋迦牟尼為主,其特點是開大窟造大像。以“西方三圣”最為壯觀,分別刻造于三大龕中。三像高均在7米左右,面目俊俏,體姿放逸,比例協調,裝飾繁華。正中為阿彌陀佛,滿頭螺髻,身披袈裟,手著法指,神態威嚴,大有佛法無邊,威德懾眾的佛教鼻祖風度。左為觀音菩薩,頭戴花冠,身披瓔珞,左手提凈瓶,右手拈柳枝,赤足踏蓮花,大有悲天憫人之態。右為蓮花手觀音,面容慈祥,神態自如,大有唯我獨具慧光普照一切之感。打破了中國早期石窟造像中佛、菩薩一律端莊、嚴肅,正襟危坐的造像儀軌,使他們走出了虛幻的殿堂,佛和菩薩世俗化、人性化,把石刻藝術推向了頂峰,達到了登峰造極的藝術效果。

    ?

    三大龕的左右壁上的石刻飛天,憑借臨風飛舞的彩帶,營造出“輕盈慢妙,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意境。北巖的天尊龕內,主像天尊氣宇軒昂,具有修真度世之范,豐厚高貴,頗顯教主之儀,這是研究盛唐道教珍貴的實物

    南巖的五代造像題材多達27種,首次出現了“十六羅漢”、“毗沙門天王”、“地獄經變龕”、“地藏菩薩與十王變”等新內容。其造像小巧玲瓏,神情瀟灑,衣飾簡練,衣紋細密,薄衣似帛,既帶有唐代的豐厚、典雅,又具有宋代的俊美、華麗。明王龕,千手觀音龕,地藏菩薩、十王變龕、羅漢龕、北方毗沙門天王龕等,帔巾凸起高出體表,甲片魚鱗片片可數。這種精致細膩的雕刻手法,是中國民間雕塑民族化的成功表現。景區內綠樹環繞其間,自然、人文景觀賞心悅目。唐代的舍利塔,古樸莊重。宋代偉大的數學家秦九韶紀念館建造宏偉,氣勢雄渾。

    ?

    圓覺洞景區一年四季均可旅游,景區內空氣清新,陽光明媚,是游覽、觀光、度假的絕佳境地。目前,圓覺洞景區的食宿、交通、通訊都極為方便,是安岳旅游的必去之處。

    二、孔雀洞(AAA)

    ?

    在安岳縣樂陽鎮南55公里的雙龍街附近孔雀山。原有清建寺廟,現僅存部分房舍。

    寺后巖壁間,鑿有大小佛像10龕,現存摩崖造像70余軀。其中宋代孔雀明王造像龕高4.7米,寬4.3米,深2.7米。正中雕刻立體全身孔雀,高2.3米,羽翼豐滿,形象逼真。孔雀背馱八葉蓮花,上坐孔雀明王菩薩,頭戴寶冠,身穿白輕衣,左手執開蓮,右手握雀羽,雕工精細,秀麗大方。左右臂間有兩組孔雀明王經變像。正壁上方兩側刻10禮佛人,眉清目秀,文靜雅致,雙手合十,呈禮佛之態。整個龕窟造型巧妙,布局合理,雕技精湛。

    ?

    洞后半山有唐代“報國寺”遺址,其中建于公元1570年的轉輪經藏塔共刻有佛經名144部,極其珍貴。

    三、安岳石窟(AAA)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擴并后單位),由原III-50臥佛院摩崖造像和后并入的VI-并50安岳石窟組成,位于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四川省安岳縣。目前已發現歷代石窟造像200處,造像10萬余尊。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9處,分別是臥佛院、玄妙觀、千佛寨、園覺洞、華嚴洞、毗盧洞、茗山寺、孔雀洞、木門寺。題材多為佛教和道教造像。它多是我國石刻藝術成熟和鼎盛時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雕刻藝術價值,造像風格除少數具有淳樸、粗獷的魏晉風骨外,大多是體態豐滿、雍容華貴的唐代風格。

    安岳是目前中國已知的中國古代佛教造像遺址最集中的縣,目前已發現歷代石窟造像200處,造像10萬余尊,其中尤以唐代造像的宏偉和宋代造像的精美著稱于世。

    安岳石窟在中國石刻藝術史上具有上承云岡、龍門,下啟大足石刻的特殊地位。2000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國石刻之鄉”的稱號。目前該縣擁有各類石窟造像保護單位70處,其中國家級石窟類文物保護單位9處,分別是臥佛院、玄妙觀、千佛寨、圓覺洞、華嚴洞、毗盧洞、茗山寺、孔雀洞、木門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分別是庵堂寺、佛耳巖、高升大佛寺、西禪寺、塔坡,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0處,縣級文物保護點60處。而隨著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目前又有眾多石窟寺被重新發現。正是四川省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項目。

    ?

    安岳石窟-圓覺洞:位于安岳縣城東南1千米云居山上。開鑿于唐、五代、北宋,現存窟龕103個,造像1933尊,主要造像有北崖的釋迦佛、凈瓶觀音、蓮花手觀音和南崖造像中的毗沙門天王、十六羅漢、地藏與十王變、佛道合龕造像等。

    安岳石窟-千佛寨:位于安岳縣岳陽鎮西北2.5千米的大云山上。始于唐、五代、兩宋,延至明、清,現存窟龕105個,造像3061尊。唐、宋石刻中的藥師經變圖、西方三圣、一佛四菩薩、八菩薩、彌勒佛、釋迦說法等龕窟尤為精致。

    安岳石窟-華嚴洞:位于安岳縣城東南56千米的石羊鎮華嚴村箱蓋山上。現存2大窟,造像159尊。華嚴洞摩崖造像開鑿于北宋初年,窟內雕華嚴三圣和十大菩薩。

    安岳石窟-大般若洞:開鑿于南宋嘉熙年間(1237~1240年),“三教”同窟造像。孔雀洞位于安岳縣城東南57千米的雙龍街鄉孔雀村,開鑿于南宋。現存窟龕9個,造像75尊,經目塔1座。其中孔雀明王窟內的孔雀明王、天王、金剛諸像雕刻精湛。

    安岳石窟-茗山寺:位于安岳縣城東南60千米的鼎新鄉民樂村虎頭山上。開鑿于北宋,現存窟龕20個,造像63尊。造像形體高大,有毗盧佛、文殊、觀音、大勢至菩薩等造像題材。

    安岳石窟-玄妙觀:位于安岳縣城北20千米的鴛大鎮玄妙村集圣山。開鑿于唐開元六年至天寶七年(718~748年)。現存窟龕79個,造像1293尊。以道教龕像為主,其次是佛道合龕。

    四、千佛寨(AA)

    千佛寨位于安岳縣城西郊2.5公里的大云山上,因山頂四周天然形成的巖寨的崖壁上雕刻有大小佛像3千余尊而得名。四川省人民政府于1956年公布千佛寨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寨,唐代名“棲巖寺”,清代康熙年間更名“千佛寺”。千佛寺原有殿宇5重,千百年滄桑,幾經興廢,至1974年,一精神病患者又將僅存的大雄寶殿付之一炬。現在這里沒有了寺廟,只留下了寨崖上那幾千尊造像,故群眾又稱它為千佛寨。

    ?

    千佛寨的石刻造像,規模恢宏壯觀,共有造像105龕,大小佛像3061尊,分布在南北兩巖,整個造像區竟長達705米。據《安岳縣志》記載,千佛寨摩崖造像始于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從石刻題記看,有“開元”、“天寶”,最晚題記為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歷時600余載。現在的主要造像多為盛唐時期作品,也尚存有少量的明清時代作品。南北兩巖除佛像外,還有摩崖浮圖7座,唐碑3塊,歷代題記26處。浮圖最高的達4.6米,最小的0.8米;最大的龕窟寬6.4米,高6米,深3.3米。摩崖造像高3-6米的有14尊,1-2米的有250尊,其中最大的釋迦牟尼佛高達6.2米。南巖多為唐代造像,其面部豐盈,高鼻垂耳,袒胸露肌,衣紋疏深,線條流暢,簡潔明快,古樸典雅。尤以56號龕的凈瓶觀音更具典型的盛唐石刻風韻。

    另外,盛唐密宗造像藥師琉璃佛也屬少見的石刻藝術珍品。北巖有一龕保存完好的《藥師經變相》,藥師佛系唐代密宗造像題材。藥師佛端坐于束腰圓蓮寶座,頭部上端刻有華蓋,身側有菩提樹,左右分刻八大菩薩和九橫死,十二大愿,還雕刻有病死、受王法死和被虎、豹、蛇咬死等場面,是其它石刻造像中罕見的珍品。千佛寨還刻有眾多的菩薩、羅漢、金剛、力士、護法神、飛天、供養人以及各種“經變”故事造像,充分表現出天上、人間、地獄的苦樂悲歡,內容十分豐富,雕刻技藝精美。

    五、八廟臥佛院

    臥佛(3號窟),她也叫釋迦牟尼涅磐圣跡圖,唐代作品。因地處安岳、樂至、遂寧三縣交界處,比較偏僻,所以以前看到和了解的人比較少,直到1982年省、地、縣有關部門來這里普查,才發現這里躺著一個國寶。這里依山傍水,翠竹掩影,景色幽雅。臥佛象懸睡著的巨人橫臥在一塊高約20米的沙巖中,背北面南,呈全身,全長23.4米,頭長3米,肩寬3.1米,堪稱我國古代全身石刻臥佛之首。它背北面南,頭東足西,左側而臥,兩手齊腿,自然平放,面部豐盈,神態安祥,雙目微閉,似睡非睡。臥佛形體修長,身著袈裟,袒胸露肌,頭蓄螺髻,耳戴圓形綻花環,頭枕扁形荷葉枕,維妙維肖地展現出釋迦牟尼“涅磐”時超脫一切的意境。

    臥佛頭頂后方,立一半身守衛力士,高1.9米,上身-,左手握拳,環眼而視,洞察四周。臥佛的足踝處挺立3米高的0力士,右手攥拳,左手五指大張,橫眉怒目,威嚴逼人。臥佛上方刻有釋迦牟尼說法圖及“天龍八部”等,圖中20余尊菩薩、弟子、鬼王、力士造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既烘托出他們恭聽佛法、護衛佛法的嚴肅場面,又把釋迦牟尼最后解說涅磐經時,諸弟子八部眾悲泣、嚎哭、愁楚、凝重的神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

    主體像臥佛腰前坐著弟子阿難,頭腳處各立一尊力士,充分顯示出她在涅磐變中的突出位置。左右力士均為密跡金剛力士,密跡金剛力士見佛滅度悲痛欲絕,據《佛入涅磐密跡金剛力士哀戀經》說:力士愛戀釋迦的足如優缽羅花,于是抱住佛的腳不放。上層(臥佛右臂上)分兩排,各站著菩薩、阿羅漢、力士等10尊高約2米左右的刻像;中間禪坐說法的釋迦牟尼法身像。

    釋迦牟尼弟子像:臥佛左右前排侍立弟子像9尊(摩訶迦葉、舍利佛、目犍連、須菩提、富樓那、摩訶迦旃延、阿那律、優婆離、羅羅),與佛前阿難合稱釋迦佛的十大弟子。

    天龍八部之像:后排為天龍八部之像,即八部眾:天眾、龍眾、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迦,天龍八部多為妖魔鬼怪,受佛教化而修成神。雙手握大蟒蛇的是天龍八部之摩羅迦像,傳說中的蛇神,呈忿怒狀,形象夸張。圖中后排左一為菩薩像。下層(臥佛左臂下)刻有數尊姿態各異的小像,其排列好似綴連成篇的連環畫,為五代、宋時作品。刻有華嚴三圣和十二圓覺菩薩像等。這尊唐代臥佛主體像長達23.4米,營造頗具新意,非常典型,而且是左側臥佛,很多人對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南巖有83個唐代造像龕窟,造像內容大多反映唐代的社會生活。其中34號窟高1.5米,內刻觀音、地藏、日光、月光4尊菩薩和立佛等,均高1.5米,屬罕見之作。

    藏經洞(石刻佛經):臥佛溝另一著名文物是藏經洞,最具規模和價值。臥佛溝南北兩巖約800米長的懸崖峭壁上開鑿有55個藏經龕窟, 其中已具雛形或竣工的43窟,空經洞1個。已刻-至今保存完好的15窟, 佛經刻字面積152平方米,現存清晰可辨的共20余種70余部300余卷40萬字,共有刻于唐代的佛經-龕窟16個。字為陰刻,見方1至2厘米大小,方格直行鐫刻在每一窟內的左中右三方窟壁上。

    安岳臥佛院刊刻佛經是全國罕見的,專家盛贊安岳臥佛院石經是國之瑰寶。-刊刻在洞窟的正面和兩側,有《佛說報父母恩重經》等20多部,其中《檀三藏經》是現存佛經中的絕版。從46號窟左壁釋靜泰撰寫的“經論目序”中得知,“一切經論目序”來自“大唐東京(洛陽) 大敬愛寺”。主要經目有《大唐東京大敬愛寺一切經論目序》、《佛名經》、《大般涅磐經》、《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檀三藏經》、《妙法蓮花經》等,是我國寶貴的石刻經庫。而且,經目中的《般若波羅密心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等是玄奘譯經班子傳下來的全國最早的版本。刻經題記現存有“開元十五年”、“十七年”、“二十三年”等。其中,“開元十一年”、“開元二十一年臥佛院僧玄應書”等字跡尚比較清晰。據此可以肯定,臥佛及石刻佛經為盛唐時期的杰作。雖然臥佛寺院早已蕩然無存,但從石刻造像及石刻佛經的規模,也可推測出當時臥佛院的輝煌和古普州經濟文化的繁榮景象。

    六、秦九韶紀念館

    秦九韶(公元1202-1261),字道古,安岳人。秦九韶與李冶、楊輝、朱世杰并稱宋元數學四大家。其父秦季棲,進士出身,官至上部郎中、秘書少監。秦九韶聰敏勤學。宋紹定四年(1231),秦九韶考中進士,先后擔任縣尉、通判、參議官、州守、同農、寺丞等職。先后在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做官,1261年左右被貶至梅州(今廣東梅縣),不久死于任所。他在政務之余,對數學進行虔心鉆研,并廣泛搜集歷學、數學、星象、音律、營造等資料,進行分析、研究。

    ?

    宋淳祜四至七年(1244至1247),他在為母親守孝時,把長期積累的數學知識和研究所得加以,寫成了聞名的巨著《數學九章》,并創造了“大衍求一術”。這不僅在當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在近代數學和現代電子計算設計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被稱為“中國剩余定理”。他所論的“正負開方術”,被稱為“秦九韶程序”。現在,世界各國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數學課程,幾乎都接觸到他的定理、定律和解題原則。秦九韶在數學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英國數學家取得的成果要早800多年。

    秦九韶祖籍魯郡(今河南范縣),其父秦季槱,字宏父,紹熙四年(1193)進士,后任巴州(今四川巴中)守。嘉定十二年(1219)三月,興元(今陜西漢中)軍士張福、莫簡等發動兵變,入川后攻取利州(今廣元)、閬州(今閬中)、果州(今南充)、遂寧(今遂寧)、普州(今安岳)等地。在嘩變軍隊進占巴州時,秦季槱棄城逃走,攜全家輾轉抵達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在臨安,秦季槱曾任工部郎中和秘書少監等官職。寶慶元年(1225)六月,被任命為潼川知府,返回四川。

    秦九韶自幼生活在家鄉,18歲時曾“在鄉里為義兵首”,后隨父親移居京部。他是一位非常聰明的人,處處留心,好學不倦.其父任職工部郎中和秘書少監期間,正是他努力學習和積累知識的時候。工部郎中掌管營建,而秘書省則掌管圖書,其下屬機構設有太史局,因此,他有機會閱讀大量典籍,并拜訪天文歷法和建筑等方面的專家,請教天文歷法和土木工程問題,甚至可以深入工地,了解施工情況。他又曾向“隱君子”學習數學,他還向著名詞人李劉學習駢儷詩詞,達到較高水平。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秦九韶成為一位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青年學者,時人說他“性極機巧,星象、音律、算術,以至營造等事,無不精究”,“游戲、毬、馬、弓、劍,莫不能知。”

    1225年,秦九韶隨父親至潼川,擔任過一段時間的縣尉,數年后,李劉曾邀請他到南宋國史院校勘書籍文獻,但未成行。端平三年(1236)元兵攻入四川,嘉陵江流域戰亂頻仍,秦九韶不得不經常參與軍事活動。他后來在《數書九章》序中寫道:“際時狄患,歷歲遙塞,不自意全于矢石間,嘗險罹憂,荏苒十祀,心槁氣落”,真實地反映了這段動蕩的生活,由于元兵進逼和潰卒,潼川已難以安居,于是他再度出川東下,先后擔任過蘄州(今湖北蘄春)通判及和州(今安徽和縣)守,最后定居湖州(今浙江吳興).秦九韶在任和州守期間,利用職權販鹽,強行賣給百姓,從中牟利。定居湖州后,所建住宅“極其宏敞”,“后為列屋,以處秀姬、管弦”。據載,他在湖州生活奢華,“用度無算”。

    秦九韶在數學上的主要成就是系統地總結和發展了高次方程數值解法和一次同余組解法,提出了相當完備的“正負開方術”和“大衍求一術”,達到了當時世界數學的最高水平。

    安岳修建的秦九韶紀念館,恢宏壯觀,雄偉氣派。

    七、木門寺

    木門寺的構建十分奇特,獨具匠心,它為亭內修塔,亭外建殿的一種罕見的古建筑群。因其亭僅兩扇大門用木料制作,其它部位均為石料仿木建造,故名木門寺。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木門寺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木門寺位于安岳縣城以北20公里的八廟鄉石鼓片區的清涼山麓,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寺前立有石坊,-“東普禪林”。石亭內葬明代高僧無際禪師尸骨(公元1380-1446年)。無際禪師俗姓莫氏,諱了悟,法號無際,潼川府安岳白鶴巖人,著有《道林錄》流傳于世。

    ?

    無際禪師亭背北面南,為石砌仿木建筑的無梁方殿,成“介”字形,高12米,長7.8米,寬6.8米。亭的柱、枋、檐、脊、斗拱、熬頭、房瓦、滴水、椽子等均為石制,但從外觀看卻和木制畢真無異,真可謂天工開物。石亭系單檐四角攢尖式,飛檐挑角面寬6.8米,進深5.65米,通高10米,檐高3.6米,四周以斗拱撐托,空隙間以鏤空雕卷葉花裝飾。脊上雕飾仙人、異獸,亭頂雕刻待放的蓮蕾,象征著佛家的圣潔。亭內正中立五級八角石塔一座,高4.7米,須彌座塔基。這便是無際禪師圓寂的石塔,內葬禪師立棺一具。塔身光滑如鏡,正面陰刻無際禪師坐像。塔頂部呈穹窿狀,中心雕團花圖案,內壁四周四角雕卷草斗拱12朵,每朵卷草上面圓雕禪師弟子像一尊,身披袈裟,神態各異,皆面向禪師墓塔,個個面部表情悲戚凝重。

    為充分顯示塔亭的無比煊赫莊重、珍貴典雅,又建一木質結構的大殿將塔亭覆蓋。此大殿為重檐歇山式屋頂,穿斗式梁架,共5間,每間寬13.7米,進深11米,通高12米,檐高5.5米。梁上書“雍正九年”題記。檐下飾有柱頭鋪作及鋪間斗拱。門額飾“二龍搶寶”圖案,楷書“無際禪師塔亭”6字,門前有石階三級。大殿宏偉壯麗,雄踞清涼山麓,殿中修亭,亭中建塔,巧奪天工,絕無僅有。殿內尚有兩塊高3.4米,寬1.2米,厚0.2米的大石碑分立左右,一為《道林無際禪師語錄記》碑,一為《西蜀東普無際禪師塔銘》碑,刻記木門寺興建及無際禪師生平事跡,甚詳。

    木門寺這種仿木結構的石建筑,為世所罕見,是現代建筑學者和雕刻藝術家研究、鑒賞的不可多得的實物史料。

    木門寺后還保存了一座“大雄殿”。此殿依山而立,古樸壯麗,雕工精美。它和清涼山麓那一片蔥蘢熾盛的森林相映生輝,把木門寺裝點得更加古樸幽靜,令人陶醉。木門寺與臥佛院又相距甚近,是一個探幽攬勝的好去處。

    八、華嚴洞

    華嚴洞位于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石羊鎮箱蓋山上,距石羊鎮6公里,安岳縣城東50公里,重慶市大足縣30余公里。

    華嚴洞建造于宋代,是集石刻文化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山岳型風景旅游區。華嚴洞有開鑿于北宋建隆元年(960)的華嚴洞和開鑿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的大般若洞兩大石窟,內有宋代造像159尊,歷代碑刻題記24處。

    ?

    大洞為華嚴洞,因內刻“華嚴三圣”而得名。洞高6.2米,寬11.1米,深11.3米,窟正面呈矩形。華嚴洞造像,以密宗為主,是釋、道、儒同窟造像,題材達39種。其布局嚴謹,造型奇妙,動靜結合,虛實得體,采光科學,殿堂似的石窟燦爛輝煌,氣韻生動,在中國石窟造像中獨樹一幟,是北宋石刻藝術精品,是安岳石刻旅游區造像窟中最大的、保存較完好的洞窟。造像分布于左中右窟壁,中造高5.2米的“華嚴三圣”雕像,左右并排高4.1米的“十大菩薩”坐像,洞壁刻滿“經變”故事圖景。

    ?

    造像中的人物,個性鮮明,姿態優美,比例均勻,穿戴華麗,非常貼近生活和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情趣。特別是十大菩薩,古匠師們著力對面部的細膩刻畫,充分表現出了眾菩薩外表的俊俏和內心的慈善;線面結合的鐫刻手法,使形體更加優美、楚楚動人。加之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鏤空飾花寶冠,珠光寶氣,粒粒可數的珠串瓔珞,行云流水似的帔巾、衣褶,更加襯托出氣質的高雅,身份的華貴。連環畫式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求法圖”極具特色,所刻善財童子參拜的眾多大德無一雷同。大德們所在環境中的樓臺亭閣精巧玲瓏,寶塔宮闕氣勢雄偉,花草樹木生機盎然,云霞霧靄,裊裊舒卷。“剪云補衣”、“眾妙香國”、“化城七寶”等眾多求法場景躍然壁間。這些世俗化、民族化、地方化、生活化的說教作品,無不使人嘆為觀止。華嚴洞窟口兩邊所刻下山獅、準提佛母、摩利支天,面相兇惡,與慈悲的佛、菩薩及多變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獨特的對比造像手法,使窟中造像全都活了起來,顯得十分生動,達到了極高的藝術造詣。

    ?

    “大般若洞”石窟高4.7米,寬、深各約5米,洞額刻有洞名。洞中正壁刻一佛二菩薩,兩廊分三層,下層列十八羅漢,中間是廿四諸天,上層塑十童子,在正中佛像后壁,有兩龕李耳和孔丘的浮雕塑像,屬典型的三教合一的同窟造像。洞頂刻有一個直徑為2.2米的“人丫”字,現該字尚無令人信服的注音和釋義,“兩個人字顛倒顛,認到了你就是活神仙”廣為流傳,成為千古之謎。

    ?

    華嚴洞景區一年四季均可旅游,景區內空氣清新,陽光明媚,是游覽、觀光、度假的絕佳境地。目前,華嚴洞景區的食宿、交通、通訊都極為方便,是安岳旅游的必去之處。

    九、臥佛院摩崖造像

    臥佛院位于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八廟鄉臥佛溝。距安岳縣縣城北40公里,八廟鄉場鎮5公里,地處安岳、安居交界處。

    臥佛院摩崖造像和刻經年代始于唐開元十一年(723)以前,大規模造像刻經在唐開元年間,從宋代起逐漸衰退。由盛唐高僧玄應及以后的僧俗共同營造。是集石刻文化與自然生態景觀為一體的休閑度假旅游區。臥佛院在長約一公里的臥佛溝兩側高約20米的崖壁上,存留著大批刻造于唐代、五代、北宋的摩崖石刻造像和石刻佛經,其造像區長達865米,龕窟142個。有石刻造像1613尊,石刻佛經15窟,碑刻、題記、經幢、異獸圖像等數十處。摩崖造像以佛教禪宗為主,間有密宗造像,題材多達57種。

    ?

    造像中的人物、器物、動物等形象逼真,氣韻生動,情態萬千,神態自然,是中國中期石刻藝術鼎盛時期作品中的佼佼者。景點有:釋迦說法圖、涅槃經變(臥化)、三身佛、彌勒佛、千佛、千手觀音、經幢、石刻佛經等。臥佛院石刻造像尤以構圖奇特,立意新穎,雕工精絕的“釋迦牟尼涅槃圖”(臥化佛)聞名于世,為我國最大的唐代全身石刻臥佛造像,是中國唯一一處左脅臥的“涅槃圖”,是全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全身臥佛像,堪與樂山大佛——世界第一大彌勒坐佛媲美,具有極高的美學觀賞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

    ?

    整個造像依山取勢、精心設計、大膽創新,由三組造像構成,占整個崖面300余平方米。上面一組造像是釋加牟尼涅槃前的說法圖,中間一組為唐代“釋迦牟尼涅槃圖”臥佛造像。臥佛面南背北,側身橫臥于巖壁間,全長21.3米,頭長3米,肩寬3.1米,曲眉豐頤,坦胸露肌,形態端莊。頭東腳西,左脅而臥,與佛經“北首右脅臥”、“枕手累雙足”相悖,更顯獨到神秘之勢。下邊一組造像為佛經變故事。臥佛院有15窟,字數達40余萬字的石刻佛經。-為從右至左直行陰刻楷書或行書,字跡工整,雕工精湛,是典型的唐代書法。其刻工和書法被公認為舉世雙絕。-主要有:《佛名經》、《大般涅槃經》、《妙法蓮華經》、《阿彌陀經》、《檀三藏經》、《金光明經》、《維摩詰所說經》等70余部、300余卷、品,當推中國之冠。刻經對于研究佛教典籍、校正佛經版本,提供了珍貴的原始依據。其中,第73號經窟所刻的《檀三藏經》,是中國藏經中的絕版;第46號經窟所刻唐代著名高僧靜泰撰寫的《一切經論目序》,是中國石刻佛經中唯一留存的孤本,被方家稱為“普天下僅此一刻”。

    ?

    臥佛院景區石刻造像和刻經,是研究我國唐、五代和北宋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發展史的珍貴實物資料,是聞名中外的川中旅游勝地。

    十、文廟

    安岳文廟,位于龍泉山麓,座南朝北,四進布局是安岳縣紫竹公園的重要古建筑群。嘉慶九年由縣令劉有儀倡導更改舊制,建大成殿、崇圣祠、東西兩廡、戟門、欞星門、墨橋、鄉賢名宦忠義節孝祠,萬仞宮墻等,整個占地約七千平方米,規模宏大,布局舒展、大方。大成殿為單檐歇山式木結構建筑,高十五米,寬二十米,深十五米,搬鰲墜脊,飛檐挑角,顯得十分威嚴壯觀。現屋頂為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維修時改建。禮鐘樂鼓二樓于大殿左右兩側,鐘鼓樓分別立有康熙、乾隆御制仕子碑二通。整個建筑陪襯適度,布局得體,具有典型明代古建筑特色。殿內現有欽頌“萬世師表”、“圣集大成”、“德齊幬戴”、“圣神天縱”、“圣協時中”、“斯文在茲”木雕匾額六塊。殿內原設至圣先師孔子及其弟子神位已毀。東西兩廊和其它附屬建筑尚保存完好。

    ?

    民國時,文廟曾被軍閥部隊占用,后為安岳縣簡易師范學校校址。解放后曾作糧倉。1977年將崇圣祠拆走,戟門外兩碑亭和三洞拱橋改建為燈光球場,萬仞宮墻、蔚起人文石坊、欞星門、泮池猶在,文廟的主體建筑雖然多次維修,但其基本格局仍保存完好,是全省少數幾個工藝精湛、氣勢巍峨的明代古建筑群。

    來源:檸都人在和城

    備案號:贛ICP備2022005379號
    華網(http://www.668528.com)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

    QQ:51985809郵箱:51985809@qq.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人与zxxxx与另类| 久久99热精品| 特级无码毛片免费视频尤物| 国产三级国产经典国产av| 巨胸流奶水视频www网站| 女人与公拘交酡过程高清视频 | 欧美欧洲性色老头老妇| 免费看国产精品麻豆| 丰满的奶水边做边喷|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人妖| 亚洲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美女被免费网站91色| 国产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永久免费| 国语做受对白xxxxx在线| 一级黄色免费大片| 日产欧产va高清| 久久精品加勒比中文字幕| 欧美一日本频道一区二区三区 | **aa级毛片午夜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国产情趣免费视频| 一本一道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av|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蜜月| 欧美交换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高清在线一区| 香港三级韩国三级人妇三|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观看不卡| 99xxoo视频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好男人官网资源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日本娇小videos精品| 久久青草免费91观看| 欧洲成人全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小视频网站|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观看| 精品一区中文字幕| 午夜在线亚洲男人午在线| 中文天堂最新版www在线观看| 国产边摸边吃奶叫床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