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主題班會
原標題:大力弘揚和踐行集體主義精神
習主席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集體主義作為一種道德原則,具有正確處理個人利益、集體利益與國家利益關系的重要作用。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牢牢把握集體主義的深刻內涵和時代價值,大力弘揚和踐行集體主義精神,畫好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最大同心圓。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中國人看來,國家與家庭、社會與個人,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從古代先賢的“協和萬邦”“天下為公”理念,到近代中華兒女團結抗爭抵御外侮,再到新時代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奮力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休戚與共、守望相助的集體主義精神。《周易》的“二人同心,其利斷金”,《荀子》的“民齊者強,民不齊者弱”,《呂氏春秋》的“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淮南子》的“乘眾人之智,則無不任也;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以及民間口耳相傳的“人心齊、泰山移”“一個好漢三個幫”……無不體現了中國人自古以來對集體主義的追求。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積極弘揚者,中國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集體主義的精神內核,將之貫穿于黨的百余年奮斗之中,成為我們黨的基本價值觀和道德原則。在革命戰爭年代,集體主義體現為個人服從集體的原則和人的自我犧牲精神;和平發展時期,集體主義體現為國家利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統一,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進入新時代,圍繞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這一主線,我們黨提出一系列反映集體價值理念的命題和觀點,賦予了集體主義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時代內涵和價值特質。
回首百余年波瀾壯闊奮斗征程,我們黨所取得的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成就、創造的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無不閃爍著集體主義的光輝??箲鹁瘛⒈贝蠡木?、抗洪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等諸多精神瑰寶,正是中國人民集體主義精神的有力彰顯。偉大勝利必然離不開集體智慧的凝聚和集體力量的迸發,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是一項復雜艱巨、挑戰重重的偉大事業,需要上下同欲、集智而為。習主席指出:“14億多中國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同舟共濟、眾志成城,就沒有干不成的事、邁不過的坎?!碑斍?,面對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價值觀念多元多樣多變態勢,必須加強集體主義教育,在全社會大力弘揚集體主義精神。要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萬眾一心的偉力,確保全國上下擰成一股繩,以更加堅定的信念、更加有力的步伐,共同書寫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壯麗華章。
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沒有捷徑,唯有凝心聚力、實干苦干。習主席指出,要牢固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自覺在大局下行動,堅持小道理服從大道理、地方利益服從國家整體利益。黨員干部作為黨和人民事業的骨干,要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自覺站在全局和戰略高度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堅持算大賬、算長遠賬;涵養“為大公、守大義、求大我”的犧牲奉獻精神,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發生沖突時,要堅持以集體利益、全局利益為重,自覺做到個人服從集體、局部服從整體,必要時甘愿放棄或犧牲個人利益;強化“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在工作中敢挑大梁、唱主角,把單位當成家來看、當成家來建、當成家來守,為這個“家”添磚加瓦、增光添彩;提升“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把“小我”融入“大我”,強化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多為集體和他人著想,以大格局主動承擔“分外事”,在互幫互助中增強集體凝聚力;發揮好先鋒模范作用,以集體榮譽感為動力,充分激發大家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匯聚眾力,努力將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顏鵬飛)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