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旅游必去十大景點_海南景點排名一覽表
海口,顧名思義“入海之口”,又可理解為“海南之口”,地處海南島北部,北瀕瓊州海峽,由本島海南島部分、離島海甸島、新埠島組成。
別稱“椰城”。起源于漢代,開埠于宋末元初。
“海口”一名最早出現于宋代,迄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
歷史上隸屬瓊山縣,名稱沿革有宋代的海口浦,元代的海口港,明代的海口都、海口所、海口所城,清代的瓊州口等。
乾隆《瓊山縣志》輿圖,首次標示了海口的海甸五大島
1926年12月,海口從瓊山縣劃出,獨立建市,稱海口市政廳,1929年8月改稱海口市政局,1931年2月撤銷海口市政局,地域又劃歸瓊山縣管轄。
1950年4月23日,海口市解放。
鳥瞰海口
1956年,國務院將海口市劃為廣東省的地級直轄市。
1988年4月,設立海南省及海南經濟特區。海口市成為海南省省會。
2002年10月,海口、瓊山兩市合并,成立新海口市。
可見,海口城一直附屬于縣治在府城的瓊山,直到1926年海口設市;2002年,海口市和原瓊山市合并,新的海口市誕生,區域包括原瓊山縣(市)的區域。
瓊北民諺有云:“東走西走,不如府城海口。”說到底,歷史上處于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的瓊州府城及其附郭海口所城,也就是近代以來瓊北人掛在嘴邊的“府海地區”或“海府地區”,要比島內很多地方更容易做買賣和過日子。
可見,雖然海口在宋代還是灘涂遍布,連淡水都難覓的偏僻之地,但隨著海運的發展,通海碼頭的建立,海口自然也成了做生意和過日子的好地方,雖然還不及瓊州府城。
另外,海南島還是歷朝歷代的貶謫之地,海口就是“貶謫之口”。
從一個蠻荒之地、貶謫之地,發展為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核心城市,海口歷經磨難,終成正果!
1 觀海臺
遠眺瓊州海峽與海口灣的最佳去處!隔壁還有著名的“假日海灘”!
每到一個城市,小編首先都喜歡登高望遠!荀子曾云“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初到海口,您可以沿著濱海大道,走到位于假日海灘與西秀海灘之間,位處海口西海岸的觀海臺。
雖然“觀海臺”算不上高,但從這里可遠眺瓊州海峽,往東則可把海口灣的景色盡收眼底。
藍色的海,橙紅色的鐘樓,車輛熙熙攘攘...
從清晨到日落,太陽光從不同的方向射過來,都能給這片海灘,映照出不同的美!
說到海灘,隔壁就是海口著名的假日海灘,還有西秀海灘。
長達6公里的假日海灘,一邊是蔥翠的木麻黃林帶,其間錯落著度假村、賓館、游樂場、高爾夫球會等;一邊是碧波萬頃的瓊州海峽,海面船只穿梭,犁銀濺玉。
沿著假日海灘,有寬廣干凈的濱海大道,在這里散步吹風很是舒服,此外,晚上也可以在海灘東邊的劇場看《印象·海南島》實景演出。
這里有座觀海臺鐘樓,與“海口鐘樓”(后面會重點提到)遙相呼應,其實被賦予了特殊的使命,那就是:向西!
實際上,早就20年前,海口就提出了要在西海岸“再造海口”,市中心向西的宏偉目標。
20年來,海口從“西拓”到“西擴”,再到“西強”的城市發展定位,奠定了西海岸“海口副城市中心”的重要地位。
小貼士:登高遠眺,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海口白沙門公園的摩天輪。坐上摩天輪,海甸島、瓊州海峽的美麗風光盡收眼底,甚至還可遠眺對岸。
地址:海口市秀英區濱海大道118號
2 海口鐘樓 府城鼓樓
鐘鼓樓作為中國傳統建筑,古時主要用于報時,是歷代熱門“打卡”地!
海口鐘樓
府城鼓樓
海口鐘樓與府城鼓樓不在一處,一個在龍華區、一個在瓊山區,聽起來相距很遠,其實兩者之間直線距離,不過5公里。
之所以放在一塊兒說,是因為:一,都是海口地標;二,古代城市,鐘樓、鼓樓都是規制內的重要標志性建筑。
直到今天,許多城市的鐘鼓樓依然是熱門“打卡”地。
北京鐘鼓樓:現存鐘鼓樓中,保存最為完好、體量最大、報時器具最具規模的一組古代建筑
不過,海口鐘樓、府城鼓樓,不是一個年代的產物,海口鐘樓較新、府城鼓樓更老。
先從海口鐘樓說起,位于長堤路旁,是海口重要的標志性建筑物。
靜靜矗立于海甸溪畔,依街傍水的海口鐘樓,是改建過的新海口鐘樓。
老海口鐘樓,是1928年愛國商人周成梅先生倡議集資修建的,為了便于統一全市時間。1929年春,鐘樓落成。當時的鐘樓為一座深棕色的五層四面建筑,高27.3米,歐洲哥特式風格。
1937年,美國人鏡頭下的老海口鐘樓。宋國強翻拍
改革開放后,由于破損嚴重,記時又不準,海口市政府決定改建鐘樓,并從原先位置向西北移30米到海甸溪畔,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見的位置。
新海口鐘樓,1987年底完工,高28米,基本依原樣而建,6層鋼盤混凝結構,大鐘設置在頂層。
大鐘用的是上海555牌電子鐘,30分鐘報時一次,由擴音器從4個大喇叭播出電子音樂。
歷史上,長堤路一帶曾是海南人漂洋過海外出打拼的出發之地。多少年來,這里舟楫往來,高高矗立的鐘樓寄托著瓊籍華僑無限的鄉情。
再說府城鼓樓,原名譙樓,又稱文明樓。
小貼士:府城即“瓊州府城”,自宋以來,一直是海南的政治、文化、軍事中心,延續了一千多年。
始建于元代,但主要修建于明代,當時主要用于懸鼓報更。
正德《瓊臺志》記載:“譙樓即鼓樓...都督張通扁以‘海南壯觀’四字。”當時無高樓大廈,鼓樓又地處高地,下臨曠野,登樓可遠眺府城山川及海天一色的勝景,“海南壯觀”四字當之無愧。
鼓樓又是古代軍事建筑,城隅上置放巨鼓,用于來敵時擊鼓報警。府城鼓樓與民族抗倭斗爭緊緊相連。
當時譙樓的左側還設有鐘樓,當然,并非今天長堤路上的海口鐘樓。正德《瓊臺志》記載了鐘樓興建的過程,提到:“瑩同指揮張玉、石玉捐俸重鑄其鐘,重二千三百二十斤。”
可惜的是,明代的鐘樓早已廢棄,至于那口重達2320斤的大鐘,據說后來移至府城城隍廟內,如今已移至五公祠的學圃堂中。
府城鼓樓上蓋建筑
海口鐘樓地址:海口市龍華區長堤路20號
府城鼓樓地址:海口市瓊山區文莊路鼓樓街27號
3 五公祠
“海南第一樓”,海南貶謫文化的發祥地,海南古祠園林文化之杰作!
海口鐘樓往南不遠,就是五公祠景區。
“五公祠”是一組古建筑群,以五公祠為代表,還有學圃堂、觀稼堂、西齋、東齋、蘇公祠、兩伏波祠、泂酌亭、浮粟泉、粟泉亭、洗心軒、瓊園等。
以“海南第一樓”著稱的五公祠,為木質二層紅色樓房,具有鮮明的海南地域特征,也深受嶺南建筑影響,同時還帶有南洋建筑印跡。
唐朝宰相李德裕、宋朝宰相李綱和趙鼎、宋朝大學士李光和胡銓等五公的歷史故事,均“藏于”這座木樓中,經由一代代人傳唱至今。
這五人作為歷史名臣,無一例外,先后被貶海南,但都為海南的文化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因而修建祠堂以為懷念。
因此,這里又是海南貶謫文化的發祥地。
說到貶謫,相對于五公而言,蘇東坡的名氣顯然更大。北宋紹圣四年(1097年)6月,蘇東坡被貶海南,故五公祠景區中更吸引人的,還是蘇公祠。
蘇公祠在五公祠左側,始建于明朝。內有石刻蘇東坡像、蘇東坡的詩詞、碑刻、東坡笠屐圖等珍貴文物。祠外則存有蘇東坡開鑿的浮粟泉和洗心泉。
浮粟泉,被譽為“海南第一泉”,泉水甜,泉面常浮水泡,宛如粟粒,故名
浮粟泉和洗心泉,為蘇東坡被貶海南后,從徐聞遞角場渡海,攜子蘇過途徑瓊州美舍河,借宿于金粟庵時,指導民眾開挖的。之后民眾感念善舉,于泉井之上建了林清亭和濯纓亭(后更名為浮粟亭和泂酌亭)。
這雙泉及雙亭,成了后來五公祠內第一批紀念性園林景觀。五公祠景區的其他遺跡和建筑,都是以雙泉為依托而逐漸修建或者移植過來的。
五公祠景區,分為古建區和新館區。北側古建筑群,建造嚴謹、排列規整、等級分明,莊重肅穆、蔚為壯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景區內的學圃堂,以前是教書育人的地方,現在成了收集和保管海口文物的地方。
學圃堂,位于五公祠右側,清光緒年間初建,是培養學子的園地
其中陳列的一口鑄造于明代的銅禁鐘,乃五公祠“鎮祠之寶”,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口,位于府城鼓樓旁明代鐘樓(早已廢棄)中的大鐘(重達2320斤),曾經響徹瓊州!
五公祠“鎮祠之寶”:明代的銅禁鐘
作為中國祭祀園林的典范,布局嚴謹、方正。園林氛圍,莊重肅穆又內斂含蓄;園林建筑,古樸典雅;園林景觀,則兼收并蓄了嶺南園林、江南和北方園林及海南本土黎苗文化特色,具有園中有園、景隨人意的效果。
整個景區,集園林建筑、文化、園藝、雕塑等美學要素于一身,在中國古祠園林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五公祠內供奉著五公的牌位
如今在這里,既可看“圣祠疊翠”,領略五位歷史名臣及東坡風采;又可賞璀璨“煙火”(打鐵花),體悟非遺文化與現代文明之交融……
地址:海口市瓊山區海府路169號
4 騎樓老街
在“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觀南洋風格的海口騎樓!
騎樓老街就在海口鐘樓旁邊,為“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
對呀,我在廣州、臺灣也見過騎樓老街,不獨有海口,沒錯!
廣州騎樓老街:第十甫路
西方殖民運動帶動了騎樓建筑傳播圈的形成,傳播方式就是利用海運貿易。這種建筑形態在印度初步形成后,隨西方殖民擴張傳入馬來半島,并以馬來半島為節點,沿海上三條路徑向太平洋沿岸的廣州、海口、臺灣傳播開來。
騎樓建筑傳播路線圖
由于海口地理位置上靠近越南、泰國、新加坡、印度,并有直接的商貿往來,因此海口騎樓的建筑形態與上一級的傳播源十分相近。其建筑風格明顯受南洋文化的影響,建筑立面喜用支提窗和券窗,并以白色灰泥粉刷墻面。
海口騎樓老街建筑細節
將海口騎樓與海南文昌、儋州、三亞及周邊的北海、湛江等地的騎樓作對比發現,除在建造年代、規模、尺度、形態上存在差別外,它們之間也存在相似性。這也充分說明商貿活動確實帶動了建筑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海口騎樓老街的形成與發展還與海南華僑有關。1924年,粵軍第一軍旅長兼任瓊崖善后處處長的鄧本殷負貴海口所城擴建,他邀請華僑回鄉投資建房,僑民的回歸不僅帶回了金融資本,也帶回了西方先進的建筑文化。
粵軍虎將鄧本殷,掌管瓊崖長達5年多時間,也是抗日英雄
據史料記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海口老城的四牌樓附近修建了的第一棟騎樓,隨后,騎樓建筑逐漸遍布東門、南門、西門及北門大街。
海口騎樓一般為磚木結構,多為兩三層,最高不超過五層。建筑立面分為三段,下段為騎樓列柱走廊,中段樓層,上段為女兒墻。一般是商住兩用,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
騎樓融合了“巴洛克”等建筑及裝飾風格,造型豐富多樣,其女兒墻、窗楣、窗間墻、陽臺,以及外墻紋樣,墻面的窗洞、線角等,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藝術效果。
海口騎樓老街,每條街道的建筑風格都有所不同。如仿巴洛克風格,較多在得勝沙路、中山路及博愛北路;仿哥特風格,較多在振東街及新華北路;當然仍有不同建筑風格的騎樓,相互穿插在每條街當中。
在老街區中保存完好的歷史文化建筑有:永吉安本記、泰昌隆、中山紀念堂、邱家老宅、五層樓、裕大樓、云氏會館、阜成豐、海口商會、大亞酒店、瓊崖一大舊址、老海關、冼夫人廟、天后宮、西天廟等。
永吉安本記,海口騎樓老街第一類歷史建筑
其中五層樓(又稱海口大廈)尤為壯觀,建成于1935年,是海口當年集豪華酒店、舞廳、餐廳和戲院于一身的吃住娛樂綜合體,可謂風華絕代,冠絕一時。
這座仿羅馬式建筑,位于得勝沙路,由文昌華僑吳乾椿、吳坤濃父子投資50萬銀元所建,直到上世紀60年代前,五層樓一直是海南最高的樓房,是當時名副其實的海口地標。
在獨特的騎樓建筑群中,還有一座不甚顯眼的仿古牌坊。
這里就是海口天后宮,有著700多年歷史的古廟,是海南規模最大的“媽祖廟”,作為媽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天后宮被譽為老海口的保護神,承載著海口老城區不可割斷的文脈。
海口騎樓的價值,在于較好地保留著20世紀初期,由南洋歸僑帶回海南的南洋騎樓建筑風貌,尤為珍貴!
地址:海口市龍華區,分布在得勝沙路、新華北路、中山路、博愛路及解放路一帶
5 海口石山火山群
在距市區僅15公里的地方,觀海南獨一的火山奇觀!
圍繞海口石山火山群,如今修建了國家地質公園,全稱“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這里是海南獨一的火山奇觀,離海口市區僅15公里,其擁有的休眠火山群是世界罕見的第四紀火山群(距今1萬3千年前)。
該火山群的時間線其實拉得更長:距今2.7萬年至100萬年間火山爆發所形成的休眠火山口群;
該火山群的范圍其實更大:這里只是雷瓊世界地質公園的一部分,還包括與海口隔海相對的湛江湖光巖火山群。
整個雷瓊火山群位于廣東和海南兩省間的瓊州海峽兩岸,這里是中國最南部的火山區。自中白堊紀,南海西南部開始擴張,導致雷瓊裂谷形成并持續張裂拗陷而形成火山噴發。
海口石山火山群屬于地塹一裂谷型基性火山活動地質遺跡。
地質遺跡的主體,為40座火山構成的第四紀火山群。火山類型齊全、多樣,幾乎涵蓋了玄武質火山噴發的各類火山,既有巖漿噴發而成的碎屑錐、熔巖錐、混合錐,又有巖漿與地下水相互作用形成的瑪珥火山。
火山地質景觀極為豐富,熔巖流——結殼熔巖,如繩索狀、扭曲狀、珊瑚狀,無不稱奇,令人嘆為觀止。熔巖隧道有30多條,最長到2000余米,其內部形態與景觀豐富、奇妙,為國內外所罕見。
進入地質公園,滿眼都是黑黢黢的石頭,其中最顯眼的是一座黑石山,取名石山。這種黑石頭就是火山石,學名玄武巖。石山應該就是古人用玄武巖堆砌而成。
沿環山步道一路前行,路邊都是熔巖流保護區,沿途可觀賞到多個火山口景色。
最值得一觀的是:馬鞍嶺火山口,因其海拔最高,也是火山口群中最大的一個,更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死火山口之一。
航拍海口馬鞍嶺火山口 張茂 攝
馬鞍嶺由風爐嶺和包子嶺兩嶺構成,其中風爐嶺海拔222.8米,是瓊北最高峰。站在這里,遠可眺望海口城,近可俯瞰火山噴發后形成的深坑。
站在風爐嶺上遠眺
倘若時間充裕,還可沿步道進入深90米、形如大鍋的馬鞍嶺火山口底部。
園區內還保存有:千百年來,人們利用玄武巖所建的,古村落、石屋、石塔以及各種生產、生活器具。記載了人與石相伴的火山文化脈絡。
園區主要景點有馬鞍嶺、雙池嶺、仙人洞、羅京盤等。
地址: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
6 萬綠園
在城中超大的濱海綠地,觀海南島神奇的椰子樹!
萬綠園,是海口市最大的開放性熱帶海濱生態園林風景公園,總面積1234畝(含內湖水面),位于前面提到的,假日海灘(觀海臺)與海口鐘樓之間的濱海大道上。
萬綠園海口位置示意圖
萬綠園,全年全天24小時免費開放,包括16個景區,數百個景點和配套設施。
在這塊千畝公園里,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大海為前景,摩天樓群為依托,藍天、綠水、青山、白房融為一體,小橋流水、音樂瀑布、假山名石,曲徑亭榭形成人間仙境。
萬綠園,最大的看點還是綠化,滿眼都是翠綠,據悉綠化率達到了84%以上。
熱帶植物比比皆是,棕櫚、芭蕉、三角梅、仙人掌、龍血樹、木麻黃、白樹、木棉樹、椰子樹等等,以椰子樹為主,據說有上萬顆。
一踏進萬綠園,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大道兩旁一排排高聳云霄、挺拔秀麗的椰子樹。
海口這個城市的美麗,是和椰子分不開的。海口也稱為椰城,椰子樹遍地都是,它們是美麗的,更是神奇的。越是人口密集的地方,越能生長,而人煙稀少的地方,反而長得少。所以當地人都說椰子樹喜歡人,喜歡與人做伴。
椰樹葉也是神奇的。沒有垂柳拂風般的詩情畫意,但椰樹葉四季常綠,細小的葉子沿著葉柄對稱地展開,然后再從高高的樹頂上垂下來,就像一把把綠茸茸的大傘,別有一番風味,真可謂“玉房九霄露,碧葉四時春”。
萬綠園有一好去處,叫“椰林聽濤”,路過時,一陣海風吹過,椰樹葉便輕輕搖曳發出“沙沙沙”的聲響,與海浪聲此起彼伏、交相成趣,讓人流連忘返。
據說椰樹葉還可編籃子和當做屋頂材料,干葉子還可以制作刷子和掃帚。唐人王睿有詩云“蓪草頭花椰葉裙,蒲葵樹下舞蠻云”,可見那時椰樹葉居然是可作裙的。
椰果也是神奇的,它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禮物。一棵椰樹一次可以結一二十顆果實,一年結好幾次。“叢生調木首,圓實檳榔身”,椰果有嫩綠飽滿的,也有木黃厚實的。
椰果渾身是寶。椰果的外層叫椰青,可做成椰棕、麻繩;椰子殼可雕刻成各種工藝品;炎熱的夏天喝一口椰汁,真是甘涼無比,椰汁富含氨基酸,極富營養,因此被戲稱為“海島茅臺”;椰肉也可以吃;椰果甚至能釀酒,唐人李珣說“歌聲遠,椰子酒傾鸚鵡盞”。
當你走在萬綠園濱海長長的椰林步道上,心情那個舒暢,真難以用語言表達...
萬綠園,果真是綠色遍野,無所不綠;徜徉其中,綠草翠樹、蔽日蔭蔭、藍天碧海、波光粼粼...
在萬綠園,可遠觀海口標志性的世紀大橋
地址:海口市龍華區濱海大道38號
7 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
沉浸在島嶼型熱帶雨林生態中,看海南的動植物精華!
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因地處海南島,有其特別之處。
它是一座天然博物館:不僅濃縮了海南島的動植物精華,而且全景式地展現了島嶼型熱帶雨林生態系統。
這里熱帶森林覆蓋率高達99%,進入景區,宛如進入了一個天然的“大氧吧”!園區內珍禽異獸達100多種,2000多頭(只);珍稀熱帶植物有280科,1000多品種!
園區一改城市動物園高墻鐵籠的囚獸格局,各類猛獸自然散養,游人驅車在車行區內穿行,可充分體驗“人在籠中獸在外”的奇妙感覺。
這里有:非洲長頸鹿樂園、探秘恐龍園、獅虎獸家族、猴山、熱帶黑熊谷、非洲獅園等經典景觀。
整個園區分為車行區和步行區。
車行區線路示意:麋鹿—角馬—斑馬—獅子—大象—棕熊—黑熊—矮馬—駱駝—盤羊—金毛羚牛—東北虎—孟加拉虎—梅花鹿—坡鹿—鴕鳥—白水牛—停車場
步行區線路示意:科普長廊—猴山—黑熊—河馬—鱷魚—環尾狐猴—長頸鹿—天鵝—侏羅紀公園—歐洲矮馬—龜園爬行館—蟒蛇—松鼠樂園—禿鷲—東北虎—美洲獅—長臂猿—陸龜—狒狒—火烈鳥—熊貓世界—停車場
動物里面最有看點的,不是大眾常常關注的獅虎、黑熊、鱷魚、大象,甚至熊貓(最好去成都看),而是有“海南名片”之稱的海南坡鹿。
海南坡鹿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物種,棲息在海南西部的丘陵草坡地帶,是中國17種鹿類動物中最珍貴的一種!
海南坡鹿擁有極富記憶點的“C”字鹿角,又名“眉杈鹿”“眉角鹿”
20世紀曾瀕臨滅絕,當然隨著生態的改善,現在數量逐漸增多、種群逐漸穩定。
園區內的熱帶植物也很有看點,譬如海南十八怪“菠蘿蜜”(水果越臭越好賣)、會流淚的樹“橡膠樹”、會行走的樹“旅人蕉”、長有火紅花朵的“鳳凰樹”、熱帶雨林奇觀“根抱石”...
世界上最高的草,會行走的樹“旅人蕉”
在這里,景觀自然天成,莽莽林海和茂密的植物為動物營造了良好的野生環境;既是動植物科普博覽、保護繁殖區,又是觀光旅游、休閑度假區,值得一游!
地址:海口市秀英區東山鎮
8 長影環球100奇幻樂園
海南的電影娛樂王國,色彩斑斕、璀璨神秘!
總占地6191畝,計劃投資380億元,建成后將是當前國內投資最多、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完全自有知識產權文化產業項目。
首期工程—長影環球100·奇幻樂園,已于2018年12月31日開業。
這個電影主題樂園,擁有六大主題分區,分別是:絲路探險、光影奇境、魔幻谷、機動迷城、長影廣場和不夜島。
走進樂園,仿佛走進了一座色彩璀璨如插畫般的童話小鎮。
在這里,您能夠體驗到4D特效電影《瘋狂實驗室》的身臨其境,感受到《鄭和寶船》《星際穿越》《奇幻翱翔》等球幕電影的震撼;
在這里,您還可以在“魔音劇場”中,欣賞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開國大典》《黨的兒女》《的槍聲》《五朵金花》等影片;在長影(海南)電影博物館,觀摩長影的紅色歷史。
樂園內,各個獨特的建筑藝術景觀高低錯落,各類世界先鋒娛樂設備應有盡有,各種創新影視技術眼花繚亂...
樂園中的景點名稱,聽起來就覺得神秘刺激:樓蘭探險、鄭和寶船、激浪飛人、古堡魅影、魔音劇場、星際穿越...
還有各類文化藝術展演,讓你欲罷不能!
夜晚,景色尤美,如夢如幻...
魔幻神秘、驚險刺激、電影科技、文化融合,值得點贊!
地址:海口市秀英區椰海大道100號
9 瓊臺福地
觀古時海南政治文化中心,白云蒼狗、歷史悠悠!
走到瓊山區關帝巷,遠遠就能看見佇立在巷口的仿明代石牌坊,坊匾上書四個燙金大字——“瓊臺福地”。
這里曾是古瓊州府臺衙門,其所在地亦稱為瓊州府城,是古時海南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
小貼士:相傳海南地形極像一只縮頭神龜,宋太祖怕它伸出頭來威脅王朝的統治,便將州城遷來神龜縮頭處,就是此處。
明朝時期的瓊州府地圖。來源/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宋時的都監臺、元時的元帥府都曾設于此,因為古時人們習慣尊稱朝廷官衙為“臺”,故有“瓊臺”之稱。
瓊臺福地坐落在抱珥山上,明朝在山之南建的瓊臺福地牌坊和其他建筑,早已消失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之中。
1999年,瓊山市政府在瓊臺福地舊址上,重建了瓊臺福地牌坊,重修了關帝殿,又新建了福地軒、瓊臺閣、東廡廊、西廡廊等,恢復了昔日的輝煌和熱鬧。
重建后的瓊臺福地規模比從前小了許多,整體由三進式建筑組成,一進建筑為山門福地軒,二進建筑為瓊臺閣,三進建筑為偏殿。
山門福地軒為紅墻綠瓦、飛檐若翅、雕梁畫棟的單檐歇山式建筑,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大門前的兩根盤龍石柱,柱上還雕刻著八仙。
走入二進院落,華麗的瓊臺閣映入眼簾,是整個建筑群的核心。
二層重檐、琉璃瓦蓋頂、四檐高翹,檐頂的兩條游龍和四只麒麟栩栩如生。
瓊臺閣前,有一關公金身塑像,手持大刀威風凜凜。關公也是海南普遍信奉的一位神祗,關帝廟遍及全島。
這里也有一座關帝廟,穿過瓊臺閣后院墻的小門即可到達。
關帝廟
關帝廟的左右各有一配殿,分別為媽祖廟和觀音廟;這是基于海南人的海神信仰,崇拜主體有媽祖、海龍王和觀音菩薩。
瓊臺福地遺址南側,就是前面提到的“府城鼓樓”;附近,還有曾是古代海南最高學府的“瓊臺書院”、被譽為“瓊州第一塔”的明昌塔以及被譽為“海南明清第一巷”的達士巷。
鳥瞰瓊臺福地
瓊州府城、歷史悠悠,如何保護與活化歷史,任重道遠!
地址:海口市瓊山區關帝巷18號
10 海南省博物館
南溟奇甸,文物眾多;文史璀璨,文明獨特!
海南省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館藏文物26200件/套。
目前,博物館展覽內容以明代海南才子丘濬的《南溟奇甸賦》為綱,依次對海南的地理、資源、文史、風俗、非遺和海洋文明展開陳列。
備注:丘濬是明代海南最有功名成就的學者,官至武英殿大學士。明太祖朱元璋敕曰:“南溟之浩瀚,中有奇甸數千里”,丘濬依此作《南溟奇甸賦》。
含三大基本陳列:“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陳列”“方外封疆—海南歷史陳列”“仙凡之間—海南風情陳列”;
兩大專題展覽:“木中皇后—海南黃花梨陳列”“香中魁首—海南沉香陳列”;
以及非遺“四個一”:“瓊工坊—海南傳統手工技藝陳列”“瓊肴街—海南飲食文化陳列”“瓊崖村—海南少數民族非遺陳列”“瓊戲臺—瓊州表演藝術陳列”。
多層次、全方位地展示了海南本土文化的魅力。
“孤懸海外”的海南島歷史悠久:戰國之前,地在荒服之外,為百越的駱越之地;秦時,海南島為象郡之外徼;及至兩漢,朝廷二度遣伏波將軍南定,置珠崖、儋耳兩郡,海南島正式歸入漢朝版圖;三國,吳主復征朱崖,屬吳之交州;隋滅南朝,冼夫人率部歸附,請置崖州,復為一統;入唐,建置益備,以崖州都督府轄諸州縣,海南島自此稱“瓊”,其中南部的振州(在今三亞)管轄西南至大海千里;宋代,中土人士往來絡繹不絕,舟船遠航千里長沙、萬里石塘;入元,設海南道,更行南海天文測驗,厘定海疆;明清,置瓊州府,人文蔚起,奇甸日新,已然瓊臺福地。
海南的本土文化豐富多彩,南海海洋文明、海島文化、宗教文化、各民族文化等交相呼應、大放異彩!
這里有豐富的水下沉船遺物,再現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海外貿易文化交流歷史盛景;
這里當然有沉船——南宋裝載著瓷器的“華光礁I號”,是我國在遠海海域發現的第一艘古代沉船,是南宋時期海外貿易的重要遺存之一;
這里有豐富的海洋生活遺跡遺物,再現了南海海域木帆船時代的生產和生活場景;
這里有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天南椰雕、瓊作木雕、南海貝雕、天涯編織、“大安”剪紙、椰島樂器、瓊崖炭畫、“后安”鍛刀等巧奪天工;
這里還有海南少數民族非遺,黎族獨木器、黎族骨器、黎族鉆木取火、黎族船型屋、黎族樹皮布、黎族藤竹編、黎族紡染織繡、黎族原始制陶、苗族刺繡蠟染等嘆為觀止。
博物館最顯眼的鎮館之寶,是戰國“越王亓北古”錯金銘文青銅復合劍。
上有錯金鳥蟲書銘文“戊(越)王亓北古,自乍(作)元用之”。據考證,此劍之主應為越王勾踐之孫越王丌北古(盲姑),是當時的極品,是我國兵器史上最珍貴的文物之一。
另一件鎮館之寶,為漢代弦紋雙耳銅釜。
海南省東方市感城鎮布磨村出土。釜是古時炊具,據考證,應該是漢朝軍隊遺留下來的行軍炊具,是漢朝軍隊平定海南島戰亂的鐵證。
海南省博物館館藏文物眾多,恕不一一列舉。
地址:海口市瓊山區國興大道76號
海口還有許多值得稱道的景點,如瓊州文化風情街、海瑞墓園及海瑞故居、秀英炮臺、文筆峰、榮山寮村、馮小剛電影公社、白沙門公園、海之語海洋世界、東寨港紅樹林、海南熱帶飛禽世界等等。
除游玩景點外,海南四大名菜“文昌雞、嘉積鴨、東山羊、和樂蟹”,以及地道海南特色小吃古早糖水、清補涼、小酸芒果等,也值得一嘗。
您還知道哪些海口有意思的景點,歡迎留言探討!
看新科技、新文化,敬請關注《助八界 微信公眾號》(ID:ZBJmedia)。
助八界:助人、跨界,八方興旺;文化、科技,文武雙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