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紅旅游團、夕陽紅旅游團介紹
“我們窮鬼的Citywalk,是逛商場蹭免費的試吃和小樣,對了,還有免費的空調。”
省錢,在傳統觀念里,無非就是“開源”和“節流”,然而當代90后、00后,似乎將省錢做到了“極致”。
月薪一萬,一年存十萬;北漂五年,攢下一百萬......這毅力,讓人瞠目結舌。
甚至,有些人開始分享起“窮鬼生活指南”。
比如網友整理的“一周窮鬼套餐”:周一麥當勞13.9元隨心配,周二塔斯汀買一送一,周三漢堡王9塊9套餐,周四肯德基瘋狂星期四,周五華萊士買一送一。
在很多人想當然地將年輕人定義為“月光族”的時候,這屆年輕人似乎已經活得明明白白了。他們開始奉行一種“該省省、該花花”的消費觀念。
陷入消費主義陷阱?被資本割韭菜?當代年輕人:不存在的!這簡直就是危言聳聽!
01
這屆年輕人,主打一個“摳門”
爭當“窮鬼”的年輕人帶動了“摳門經濟”的崛起。
早上只喝9.9元的瑞幸“窮鬼”咖啡,晚上去超市搶9.9元的“剩菜盲盒”。當然還有“窮鬼式”逛街——只逛不買。“逛商場能賺到我錢的只有餐飲業”“年輕人逛商場只去B1、B2層”等話題一度沖上熱搜,讓人啼笑皆非。
于是,各大商場紛紛破防。但深陷薅羊毛的年輕人,卻樂此不疲。他們甚至開始反向攀比,貨比三家,甚至十幾家,爭取“花最小的成本,博最大的收益”。
平臺的金幣、優惠券,再疊加補貼或者會員優惠,9塊9能拿下的大包濕巾,絕對不會多花一分錢。
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活躍著的年輕人們也紛紛曬出省錢攻略,比如,如何用600塊活一個月。
圖源:小紅書@momo
在很多的當代年輕人看來,“曬窮”不是一件沒面子的事情,反而能夠通過大家的共鳴,贏得新的情緒價值。
但“窮”并不是他們“摳門”的唯一原因,“不花冤枉錢”的理性消費逐漸成為年輕人的共識。往年人們蜂擁而上的“雙11”“618”購物節,出現了越來越多批判的聲音,減少囤貨、買折扣商品或大牌平替成為很多人的選擇。
最讓人大開眼界的是年輕人的“蹭老式消費”。一大批熱血青年瞄準了中老年群體的產品和服務的“高性價比”,積極報名參加價格實惠且花樣豐富的“夕陽紅”旅行團,在低消費的老年社區食堂吃飯,涌入課程多樣的老年大學上興趣班......
當然,也有一些“翻車”案例。一些沉迷省錢的網友上演了一出“我不理財,財不離我”的大戲。
圖源:小紅書@愛干飯的設計師、momo、翯翯訸
理財有“風險”,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實在是有點得不償失!這樣看來,理性決策、合理平衡省錢與理財規劃還是挺重要的。
與此同時,很多人也會發現,攢錢久了會有一種強烈的痛感。因為在克制物欲的同時,精神和內心很容易受到壓抑。
于是,有網友想出了存錢游戲——假裝養娃存錢、假裝重新養小時候的自己、假裝是莊園主、假裝養老......以及,重生之我是甄嬛。十級甄學家們紛紛出山,從“自己”選秀進宮開始攢錢,直至大結局,成千上萬的網友追更打卡。
“今日收支:置辦選秀行頭3兩銀子,耳環1兩銀子,御賜香囊2兩銀子,請各位小主存入賬戶6元。”
圖源:小紅書@甄知否
有人把甄嬛換成了安陵容,因為比起甄嬛這種“大戶人家”出來的大家閨秀,家境貧寒的安陵容更匹配他們的日常開銷。
盡管“摳門”的年輕人,有各種奇奇怪怪看似離譜的省錢方式,但他們并不認為自己是守財奴,他們賦予了“摳”另一種含義——精明的理性消費。
讓金錢配置達到最優效果,如此實用主義的生活,看上去似乎更具性價比。
02
加入攢錢大軍:金錢=自由?
“大學生攢到第一個1萬”“人生中第一個10萬”,這些話聽起來仿佛很有“安全感”。但隨之帶來的,是“同輩焦慮”。
“人和人的差距,有時并非工作和能力的差距,僅僅是消費觀念的區別,就足以拉開很大一段距離。”
有網友攢錢一年后感慨,很多東西都很難確定,工作可能會丟,戀人可能會離開,但存錢帶來的安全感卻是前所未有的。
但減少消費并單純不意味著“消費降級”,對于很多人來說,相比消費帶來的短暫快樂,不被物欲捆綁的內心,或許更加自由。
除了心理作用,攢錢也的確有實實在在的好處,就像此前在熱搜上出現的話題“年存款2.4萬是什么概念”。
“它夠你生一次不大不小的病,且不用拖著病體去伸手和人借錢;它夠你在職場上實在撐不下去了的時候,可以辭職以及給自己四個月的喘息時間;它也是你的底氣和安全感。”
圖源:微博@伯文
未知的風險和不穩定因素,會讓人們缺乏“安全感”。就連無房貸無車貸、可以短暫靠父母供給的實習生們(主要指大學生)也開始攢錢了。當他們發現換一個手機屏要幾百大洋,生一場病動輒幾百、多則幾千大洋時,就有了“未雨綢繆”的憂患意識。
尤其是在月末,當面對緊急突發狀況,沒有存款就顯得尤為窘迫。有意識地提高分配生活費的能力,一方面可以用來應急,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攢錢的習慣。
最讓人引以為戒的是,上世紀90年代,日本房地產泡沫經濟的湮滅,無數高位接盤的日本國民從千萬富翁變成千萬“負”翁。
在經歷這場陣痛后,日本民眾對于攢錢意識產生了深刻的反思——不再盲目追逐眼前的利潤,學會理性儲蓄,謹慎投資;減少不必要的奢侈消費,更多地關注實用和必需品。
對于周身所處的環境激烈動蕩的當代人而言,穩定、有保障的生活就顯得尤為重要。
無獨有偶,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我們的生活節奏,停工停產、就業陷入低迷......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到來。
而對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抗擊風險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有足夠的金錢。從2020年到2024年,“中國人四年存了58.24萬億元”,前段時間的熱搜也映射了人們的心理。
在后疫情時代,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賺錢和攢錢的意義,這不僅是受到疫情重創后的認知修復,更是對于未來規劃的重新定位和思考。
畢竟,時代的一粒灰塵,落在每個人頭上便是一座山。
03
大城小鎮各有千秋,
年輕人該何去何從?
拋開攢錢儲蓄,年輕人面臨的最為嚴峻的問題,是生存。
都市繁華的倒影下,是土地的貧瘠。這屆年輕人想要在 “寸土寸金”大城市里擁有一個“家”,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
于是,他們將目光投向“老破小”。“棺材房”改造也爆火出圈,從視頻里可以看到,一張床幾乎填滿整個生存空間,從做飯到睡覺,所有的活動都在狹小的空間里進行。
“光是看到‘棺材房’這三個字就感到毛骨悚然。”
隨著北上廣深的房價飛速增長,互聯網大廠似乎成為僅存的財富積累速度可以和通貨膨脹對抗的行業之一,但工作辛苦程度“堪比生產隊的驢”。
面對超負荷的加班和惡劣的居住環境,有些人選擇“跳槽”獲得更高收益,有些人則開始籌備“逃跑計劃”——“在互聯網大廠賺夠100w以后就回老家”“35歲掙完一輩子工資就退休養老”。
還有網友曬出了存款100萬,靠利息生活的帖子,錢只進不出。
圖源:小紅書@28歲裸辭啦
盡管每個人對生活方式的選擇不同,但這種收入大于支出的生活,可以稱之為打工人的天花板了。
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打工人開始自救,依靠“公園20分鐘”,實現“嗎嘍”變“美猴王”。短暫逃離“方寸格子間”,時間再短一些可能來不及放松,再長一些就變得奢侈,20分鐘剛好最具“性價比”。
圖源:小紅書@牡蠣呀
但有些小城鎮的打工人對此不屑一顧,你們公園20分鐘,我午休2小時,晚上下班后還有大把時間可以放松。并且,小縣城也沒有那么多“鋼筋水泥森林”。
總而言之,大城小鎮各有各的好。
在大城市中,高薪可能意味著更長的工作時間和更高的生活成本。相反,小鎮的生活節奏更慢,壓力可能較小,生活成本相對較低,但機會也可能不如大城市豐富。
當然還有人投奔寺廟,有人從大廠辭職到國企躺平,這無非是在賺錢、省錢和尋求生活質量之間,做出的一種權衡。
圖源:小紅書@C新途徑貴考咨詢
對年輕人而言,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變得至關重要。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或許是面對現代生活壓力的一種解藥。
在尋求“Work-Life balance”的過程中,當代年輕人逐漸意識到,金錢最大的價值,其實是賦予了他們可供選擇的自由。
這種自由意味著,他們不會輕易陷入經濟困境,從而更容易實現他們心中理想的生活方式;意味著他們不必畏懼工作中的壓榨或不公平對待,有說走就走的信心和底氣;也意味著他們清楚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不被無盡的消費主義所綁架,即使面對時代的巨浪,也有抗爭的能力和底線。
當代年輕人在吃穿用度上“精打細算”,但對于幾千元的健身房會員,付款時眼睛都不會眨一下;他們也愿意只為了一場演出專程奔赴一座城市。
有古語說,“有錢能使鬼推磨”,但真如此嗎?攢錢固然重要,但攢下更多的回憶與美好,同樣很珍貴。
或許,找到攢錢和享受生活之間的平衡點,才是更為智慧的選擇。
參考資料:
1、36氪:“月光族”變“存錢罐”,這屆年輕人拒當消費主義的韭菜
2、澎湃新聞:當代90后,攢錢成癮
3、視覺志:摳門成癮的年輕人:不婚不育、只穿破爛,五年攢下一百萬
4、澎湃新聞:58萬年輕人攢錢攢到“喪心病狂”,終點在哪里?
5、澎湃新聞: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后遺癥:年輕人拒絕繼承,老年人急著出手
6、澎湃新聞:年輕人在“蹭老式消費”,銀發族開始為自己花錢
7、36氪:消費主義盛行,為何后浪卻開始熱衷摳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