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教育智慧平臺
來源:【浙江教育報】
教育的智慧哪里來
書 名:《迷戀專業成長:讓教育充滿智慧》
作 者:羅樹庚
出版者: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寧波高新區實驗學校 陸青春
《迷戀專業成長:讓教育充滿智慧》是《教師如何快速成長:專業發展必備的六大素養》一書的姊妹篇,作者是浙江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羅樹庚。
羅樹庚用樸素的語言向我們娓娓道來,將理論與案例有機結合,每個字眼都流露著真誠,透出深邃的教育功底和充盈的教育智慧。
智慧是認識的觀念與方法,能在一塊石頭里看到風景,在一粒沙子里發現靈魂。教育之路,唯有與智慧同行,才能在飽含詩意與激情之時,又不乏專業性與科學性。
細細地讀著、品著、思索著,折服于有智慧的人帶來的快樂,也期待著得到“教育的智慧哪里來”這樣一份答卷。
一、教育的智慧從課堂中來
優秀教師在課堂上總是那么得心應手、游刃有余,不管學生出現什么狀況,他們都能及時、巧妙地作出引導,讓課堂因生成而精彩,給聽課教師以藝術的享受。這都是因為他們往課堂注入了教育智慧,有智慧的課堂才能煥發出本真的美麗。
課堂中的教育智慧主要體現在教師對學科的深入理解、對所教學生的深入了解、對教育的本質功能和社會價值的深入認知上,書中的《課比天大》《苦練基本功》《語文可以是有情、有趣、好玩的》等篇在這些方面給了我們適恰的啟示。一個有智慧的課堂設計不是告知、指示、要求學生,而是不留痕跡的指引。
而《將教學設計改為學習設計》《教師不能做“漂移者”“第三者”與“偷盜者”》巧用比喻,告訴我們,教師專業成長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師要迎接時代發展帶來的挑戰,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最終實現教育智慧的成長。
二、教育智慧從研究中來
羅樹庚認為,沒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緒化的教育,是教師素質提高與專業發展的最大障礙。并用《教師是課程建設的關鍵》《用寫作倒逼自己》《用寫作豐滿教育人生》《我成長路上的三把金鑰匙》等篇告訴我們:教師應有研究問題的意識、習慣和心態。
當我們把課堂問題、班級問題、學生問題當成一個個課題去探索、去思考、去研究,就會不斷地增長自己的發現力、感悟力,不斷地提煉新見解、新觀點,從而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教育工作就會充滿樂趣。
如《一門校本課程誕生記》一文啟示我們,專業成長中向身邊的教師學習、向書本學習,教育智慧便會積少成多。
三、教育智慧從反思中來
反思是對自己的實踐審視、咀嚼、解剖、追問……人類的智慧是通過反思獲得的。
羅樹庚認為:反思是智慧型教師的特質,伴隨反思的實踐是獲得教育智慧的重要途徑。我們每天面對學生,開展各種日常工作,處理突發事件,如果不帶著一顆思考的大腦,每一天都會平平無奇。
通過《舒服藏在細節里》《被自己邊緣化的教師》《成長路上要當心的》這些文章中的身邊案例,我們可以看到,每天反思自己教育生活中的不理智之思、不和諧之音、不練達之舉、不完美之事,會讓你感受到進步,進而發現教育的人生價值與生命意義。
因此,反思是智慧的源泉,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保證。唯有通過反思,我們才能更好地認識和發揚自己的長處,并不斷提醒自己、激勵自己、超越自己,專業發展之路才會不斷延伸,并且走得更穩、更好。
四、教育智慧從管理中來
教育智慧的培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來自長期的環境熏陶和自我修養。因此,校長既要遵循學校管理的規律,又要講究管理藝術,提高管理水平。
作為一名校長,羅樹庚用智慧管理學校。他認為,只有融入智慧的管理,才能從管理中生出智慧,扎扎實實地規劃師生成長,使學校發展駛入快車道。
羅樹庚尊重、關心、信任每一位教師,挖掘教師潛能,善于“給猴子一座山,給巨龍一條江”,為教師搭建成長的平臺。書中的《讓空氣里飄來的都是智慧》《小平臺變形記》《升旗儀式上的思政大課》等篇就是最好的例證。
五、教育智慧從磨礪中來
莎士比亞說:“那腦袋里的智慧,就像打火石里的火花一樣,不去打它是不肯出來的。”教育智慧也不是天生的,天賦只是潛在的資源,如果離開長期的實踐探索,那么教育智慧勢必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羅樹庚用《艱辛的正高評審歷程》《老師,你為什么受不了批評》《沒評上,不等于你不優秀》等篇,講述自己的經歷和身邊人的故事,告訴我們:教育是實踐,教育智慧是在實踐中磨礪,在磨礪中發展,又在發展中得到檢驗、豐富和充實。
掩卷深思,確有茅塞頓開之感——教育智慧是一份來自教師自身的財富,它的產生又植根于教師的文化素養、研究品質與創新精神。相信教師在此書的幫助下,一定能夠遇到最好的自己。
本文來自【浙江教育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