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合肥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是幾本
時光荏苒,一眨眼合肥教育學院畢業已經37年了,忘不了諄諄教誨的恩師,忘不了朝夕相處的同學,忘不了激情燃燒的歲月。
1984年9月,懷揣夢想,我們從來到寧國路的合肥教育學院脫產進修,這屆生物系有38位同學,都是在職教師,大部分來自農村中小學,多數是中師畢業生,來自六安、安慶、合肥、巢湖、新疆地區,其中肥東11人,新疆4人,男女比34:4,最小的高朝暉19歲,最大的新疆的李慧蓮同學已經35歲、三個孩子的媽媽了。
合肥教院前身是合肥師專,從金寨路搬到合肥十八中不久,一個校園兩個學校。合肥教院屬于專科成人高校,招生不久,主要招收中專或高中學歷的在職教師,當時沒有像樣的教學樓和宿舍樓,當年我們的宿舍是油氈屋頂的臨時平房,借用附近的前進路小學教室上課,后來教學樓落成,回到學院上課,宿舍也搬到正規平房。雖然學院條件簡陋,生源質量應該是杠杠的,大多數是出生農村的初中學霸,當年為了謀個飯碗上了中師,他們當年如果上普高,考上211應該問題不大。
由于時間太久,有的老師姓名、所教科目和課程內容都記不清了,畢業后教了一輩子初中數學,當年學的生物知識基本上還給老師了,不具備中學生物教師的專業素養。一年級班主任是范寧老師,教生物化學,好像安醫大畢業不久,是個年輕活潑的美女老師,和同學們打成一片,班主任工作細致入微。系主任谷行嚴是個風度翩翩的學者,教植物解剖學,入學前,我們基本上對生物一竅不通,只是參加前突擊自學了一下高中生物,谷老師知識淵博、身材高大、頭發一絲不亂、衣著講究、治學嚴謹,厚厚的課本爛熟于心,使我們了解了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特別讓我們驚嘆的是,在實驗室里,同學們顯微鏡觀察到的所有疑問,谷老師都能夠當場做出準確的解釋。陳燕老師教植物分類學,感覺陳老師童心猶存,談起植物分類如數家珍,背包里經常帶著植物標本,帶我們去大蜀山、逍遙津公園、瑯琊山辨認植物、采集植物標本。陳國莉老師教動物學,對所教學科了如指掌,使我們知道了動物的分類、進化,了解了門綱目科屬種的意義。二年級班主任是朱為志老師,教人體解剖學,談吐幽默,以誠待人,寫得一手好字,中醫學院畢業,所教科目的專業水平可想而知,讓我們對人體結構有了系統的了解。李正平老師教遺傳學,和藹可親,讓我們了解了DNA、性別與X、Y性染色體的關系、為什么會有遺傳病?張世華老師教動物分類學,讓我們了解了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動物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包括圓口類、魚類、爬行類、鳥類、兩棲類、哺乳類等六大類;無脊椎動物包括原生動物、軟體動物、蠕蟲、昆蟲、甲殼動物等門類。李軍老師教我們微生物,籃球場上,瀟灑的三分球動作令人感受到青春的活力。黃石衛老師教心理學,把枯燥的心理學知識詮釋得淺顯易懂,課堂上的幽默語言令人捧腹大笑,他說:情緒和時間變化有關系,約會等待時,感覺時間過得很慢,分別時覺得時間過得太快了。令人難忘的是去南京植物園、上海動物園實習,不少同學是第一次去大城市,張老師擔心我們去大城市走丟了,一再交代注意事項,順便參觀了中山陵、莫愁湖、雨花臺,逛了上海的南京路,感受到南京路真的太長了,大開眼界受益匪淺。去中醫學院看人體標本,了解了人體基本構造;去省教院大禮堂召開元旦晚會,徐先才、王雪黎合唱的十五的月亮韻味十足,領略了新疆少數民族同學的能歌善舞。
許多同學沒有學過生物,只是參加高考前自學了高中生物,可以說是死記硬背,在合教院是生物的啟蒙教育,班級學風純正,晚上自覺自習,沒有老師看管。李坤維同學真的聰明,平常很少上自習,喜歡看小說,考試前突擊復習,成績名列前茅,畢業后成了太湖中學高中數學名師。當時許多同學進修的目的是拿個大專文憑,當個合格的中學教師;有的在農村教書,想拿到文憑后調到城市中學;不少人外語不行,不敢奢望考研;當時專升本不考英語,有的同學想考專升本,可惜當年華師大專升本沒有招生,也沒有其它專升本途徑,只能斷了這個念頭。我喜歡數學,當年時數學沒有復習,滿分120,考了112,當年合教院數學系沒有招生,聽說中學缺生物教師,考慮將來想調動工作,就報考了生物系。同學們英語水平普遍不高,當時不少同學參加了校外外語培訓,后來四個同學考上研究生,謝維矢志不渝,考上南京鐵道醫學院碩士、南大博士、留美,后來是東南大學長江學者、博士生導師,是同學中學術最高的。魏勝林、張平同學自學日語,考上碩士,分別成了安農大(后來調入蘇大)教授、央企高管,章軍同學考上碩士,在國企工作,后來成了私企老總。謝維同學是我師范學長、合教院同學,是我最佩服的同學,從他身上可以看出:科學家一定要有智商、有理想、有毅力,他在合教院時志趣高雅,除了讀書,喜歡篆刻,那時候就能看出其不是等閑之輩。
合教院畢業以后,張奎許友義考入省教院脫產進修本科,四人考上研究生,伍小平改行當了公務員,張慶年王雪黎進入教育局,周曉媛改行去了327地質隊,高朝暉同學先去烏魯木齊市教書,后來下海去廣州,自學成才成了IT高手,其他的都在中學教書,大部分教中學生物,不少人如愿以償調入城市學校,李坤維龐振華倪作華成了中學數學老師,不少人成了骨干教師,基本上都評上中高,彰顯了當年合教院學生不俗的素質。后來合肥教院并入合肥學院,寧國路校址成了合肥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擔心評數學中高專業不對口,2000年我和龐振華再次進入寧國路校區,函授學習數學專業。
歲月如梭,周黎明的二胡聲、魏幫錦的小提琴聲、高朝暉的吉他聲還在耳邊回蕩,丁松海徐曉紅徐先才張慶年籃球場上馳騁縱橫的矯健身姿還在眼前晃動,彈指一揮間,37年過去了,合肥教院的歲月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如今,同學們已經滿臉溝壑,兩鬢斑白,青春不再,激情已退,陸續退休告老還鄉了,少數老師和同學已經離大家而去。
年近六旬,回頭望望,人生其實很簡單:青少年時期好好讀書,考取學校謀份工作,工作后立足崗位,爭取事業有所建樹,找點成就感,培養好自己的孩子。如今功名利祿都是過眼云煙,腰纏萬貫與生活幸福未必有多大關系,與世無爭、自得其樂、含飴弄孫,才是今后我們應該追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