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旅游攻略;大理三日游攻略和路線
行在大理,處處風景
風花雪月不止蒼山洱海
熱門景點之外
隱秘村鎮(zhèn)更適合慢逛細品
8個大理小眾目的地
慢來聽風,有閑看雨
用松弛感對抗班味
讓你找回身心久違的輕盈
大理·云龍
云龍縣山林廣闊,舉目蒼翠安寧,是野營與徒步的好去處。位于云龍縣苗尾鄉(xiāng)的天燈海坪,則是《有風的地方》中謝之遙的馬場取景地。走進云龍,不見人山人海,只見駿馬與山水相依,假期后半場不妨走進這山林中,慢慢度過。
云龍的古鎮(zhèn)古村在漫長時光中靜默等你。諾鄧古村依山而建,錯落有致,自唐代南詔時期以來從未更名。寶豐古鎮(zhèn)則是云龍縣的老縣城舊址,街道星羅棋布、人文古跡眾多。沒有千篇一律的古鎮(zhèn)模樣,吹風看花,觀星賞月,時光就在這里停留。
大理·周城
周城村,是全國最大的白族自然村,隸屬大理市喜洲鎮(zhèn),被譽為“白族扎染之鄉(xiāng)”。五一期間轉眼過半,如果眼睛看累了風景,不妨來周城村動動手,比如做一件與劉亦菲、趙麗穎、白露等明星同款的扎染裙,染一條表達心意的方巾,看看扎染歷史,感受非遺魅力,體驗一次最真實的身心治愈。
每件手工扎染,都是獨一無二的孤品。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館是全國首個民營性質白族扎染博物館,在這里的白族阿奶教學下,你拿起剪刀、綁帶,學習扎、縫、縛、綴、夾等手法,將捆扎好的織物浸入藍靛,染出深深淺淺、層次豐富的“洱海藍”。等大理的風吹干了衣物,扎染紋樣顯出大千萬物,你就擁有了自己的風花雪月與花鳥魚蟲。
大理·洱源
沒有什么比春日溫泉,更能洗去調休加班的班味。“三步溫泉四步湯,氣蒸霧迷似仙鄉(xiāng)”,洱源的溫泉水源于地下深處,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手捧冰牛奶,身體浸泡在溫泉中,所有疲憊一掃而空,不愧是素有“中國溫泉之城”““高原水鄉(xiāng)”之名的溫養(yǎng)之地。
獨特的溫泉菜值得一試。在溫泉水溫高的地方,部分店家會利用溫泉水蒸氣制作蒸氣房進行料理,溫泉燉土雞、氣磺蛋、溫泉蒸排骨、溫泉蒸米飯.....鮮嫩可口,回味無窮。當城市的喧囂和繁忙逐漸遠去,人潮散盡,蒸騰水氣安撫疲憊的心,相信這里一定會給你留下難忘的回憶。
大理·鶴慶
大理州鶴慶縣,東草海國家濕地公園,花朵競相開放,水鳥與草海相映成趣。很難相信,高原地帶的水鄉(xiāng)更為清麗,你可以在岸邊發(fā)呆,也可以騎著自行車環(huán)湖而行,還可以坐船游蕩在水道之間。
看遍自然美景,再賞人文畫卷。到“中國銀器第一村——新華村”走一走,叮叮當當?shù)男″N敲打銀器聲不絕于耳,琳瑯滿目的銀器,沉淀著白族傳統(tǒng)村寨的千年技藝。怎能不吃一次糯嘰嘰的鶴慶米糕呢?老少咸宜的傳統(tǒng)食品,色香味俱全,一口下去軟糯香甜,讓人贊不絕口。
大理·永平
永平不只有黃燜雞,更有曠野、老街、古道組成的豐富韻味。在天井鋪,看一朵云,聽一陣風,與羊群為伴,自然使人神清氣爽,心境隨之豁然開朗。在曲硐,地處大滇西旅游環(huán)線重要節(jié)點,曾經(jīng)西南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博南古道穿村而過,水隨巷走,民居鱗次櫛比,石板街青幽如玉,映射出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沿著博南古道繼續(xù)前行。在花橋村,東漢永平十二年置“博南縣”的所在地,去山隱書屋,閑讀幾頁書。步入博南古道博物館,身臨其境地觸摸古道馬幫的傳奇故事。再動身踏入杉陽古鎮(zhèn),登頂臨風,尋訪世界最古老的鐵索橋——霽虹橋遺址,一睹大瑞鐵路橋、中緬輸油管道橋和新霽虹橋“三橋同框”的跨時空奇觀。
大理·古生村
古生村是一個典型的白族村落,位于大理市灣橋鎮(zhèn),東臨洱海,西至大麗路,村莊從南至北沿海而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幢幢青瓦白墻的白族民居錯落有致,就像一座民居建筑博物館。
在蒼洱鄉(xiāng)愁旁轉身,坐在洱海邊吹吹風,吃一支乳扇冰棍,洱海風光等你打卡立此存照。走近龍王廟,感受當?shù)匕鬃逄赜械臉非c文化,跳跳霸王鞭。伴隨稻香撲面,品嘗特色白族美食,欣賞秀美田園風光,你能感受到生命力從身心緩緩升起。
大理·漾濞·阿尼么
沿著石板路,走進阿尼么村,露天電影、黑白電視機、老唱片、老石磨,慢慢感觸時光定格著的田園美景,訴說著曾經(jīng)的往事。藝術農(nóng)莊菜肴很有特色,弓魚配番茄、大蔥等食材,用柴火熬制,魚湯奶白濃郁,魚肉鮮嫩可口。除了弓魚,農(nóng)莊還有趕馬雞、火腿、爬沙蟲等特色菜肴。回味無窮的烤山羊,抹上鹽、花椒、草果、辣椒等佐料,再配合香蕓葉、薄荷、魚腥草、茴香等十幾味中草藥,來到這里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從舌尖上體驗到漾濞的鄉(xiāng)愁味道。
大理·賓川·萂村
萂村,坐落于洱海東岸與雞足山之間的山間小壩中,早在西漢時期,就有白族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至今保留著較為完整清晰的村落格局。青石板鋪成的主干道貫穿南北,目之所及是典型的白族傳統(tǒng)村落,以“家家藏書、戶戶種花、處處藏珍”為文化傳統(tǒng)。
老太廟、報國寺、文昌宮、本主廟、古村碉樓、城墻、水井等古跡,無聲訴說著萂村曾經(jīng)的輝煌與燦爛。文化積淀留存美食智慧,一道名菜“泥鰍鉆豆腐”曾經(jīng)登上央視,還有萂村米糕、豆腐乳、韭菜根煮鱔魚、油炸螞蚱、豆米煮白杜鵑花、“百抖茶”、“三輪菜”、“三道茶”、“三冷”(涼皮、生皮、凍魚)、“三熱”(雞、魚、肉)、“八大碗”、“三巡酒”等特色飲食,流連風光時勿忘一飽口福。
來源:“開屏新聞”微信公眾號、“民生周刊”微信公眾號、大理州人民政府網(wǎng)、永平縣委宣傳部等
編輯:胡楠
審核:鐘玲
終審:彭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