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教育研究院,鹿城教育研究院在哪里
溫州城正在擴大,老城區的占比在降低。當各大新區成為溫州城市建設、產業發展、人口集聚的主陣地,仍將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在老城區,確實不合時宜。
目前,正在走出老城區的鹿城,正在全力趕超發展的龍灣、甌海,都在利用自身優勢與特點,特別是在籌建新建學校時,走出了3條與眾不同的道路。
這3條不同的道路,誰將成為未來溫州教育更好的發展路徑?
鹿城擁有眾多名校,并早已開始集團化辦學。目前,鹿城區正全力打造“學在鹿城”品牌,各大新區所建設的新學校,也紛紛成為這些名校的新校區、分校。
南浦實驗中學
如早在1997年,市實驗中學就吞并了附近的原10中,形成東、西兩個校區,并在當時剛建成的南浦住宅區設立市實驗中學南浦分校(現為南浦實驗中學)。后來,市實驗中學還設立了繡山校區(非轄區),也就是如今的繡山中學(民辦)。
之后的2016年,位于中央綠軸區域的27中建成,并列入市實驗中學教育集團,命名為市實驗中學府東分校。
2018年,溫州組建十大教育集團。其中在鹿城區,19中增掛南浦實驗中學惠民路分校校牌;12中、14中分別增掛市教育教學研究院附屬學校學院路校區、江濱路校區校牌;4中增掛溫州外國語學校九山湖分校校牌。
2019年起,鹿城區在周邊新區大量新建公辦學校,紛紛以名校新校區、分校形式出行,包括市實驗中學集新校區(含附屬小學)、市實驗中學七都分校、建設小學七都分校、南浦實驗中學錦江校區、2中濱江校區、2中城西新校、廣場路小學城西新校、蒲鞋市小學濱江分校,等等。
建設小學、市實驗中學七都分校效果圖
根據鹿城區教育“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實現義務教育城鄉共同體、公辦義務教育學校集團化辦學全覆蓋,城鄉教育共同體比例不低于70%,建成一批知名的集團化名校分校,進一步擴大溫州市實驗中學、廣場路小學、建設小學、蒲鞋市小學、瓦市小學等13所集團名校的美譽度。
甌海沒有鹿城那樣擁有眾多名校,但卻接收了不少鹿城區外溢資源,比如溫州大學、溫州中學等。
今年建成開學的榕園學校,是溫州大學唯一直管的附屬學校。此前,已有多所學校掛牌溫州大學附屬學校校牌,其中公辦義務教育階段的附屬學校均位于甌海區,分別是溫州大學附屬茶山實驗中學、溫州大學附屬茶山實驗小學、溫州大學附屬南白象實驗小學。
來源:溫州商報
地處甌海區境內的溫州第二外國語學校,對學校所在地周邊的梧田、南白象招收一定初中名額。以2021年為例,面向甌海區南白象街道和梧田街道招收132名新生(共分兩批,第一批南白象街道28名,梧田街道14名;第二批南白象街道70名,梧田街道20名)。
位于甌海區境內、被溫州人看作就學圣地的溫州中學,也將為甌海區的義務教育導入優質資源。在溫州中學以南的甌海南部新區,將建設溫州中學附屬初中。結合相關規劃來看,溫州中學附屬初中或許由現南白象中學改造升級。
作為甌海區境內知名民辦學校的溫州育英國際實驗學校,也與甌海區合作,在甌海中心區南片打造公辦溫州育英國際實驗學校婁橋校區(暫名)。
來源:甌海新聞
除了屬地資源,甌海區也積極將外來資源引進公辦義務教育學校,包括21世紀教育研究院溫州附屬小學(南仙實驗小學)、上海慢點教育溫州實驗學校(潘橋中學)等。
龍灣區在打造未來城區過程中,將打造溫州東部“未來教育”高地,充分利用浙南科技城的科研資源,對接本地名校、外地高校,引進優質教育資源。
2018年,龍灣區與浙江師范大學合作共建浙師大附屬溫州市第十五中學(育英)教育集團,15中成為浙師大附屬學校。
今年,浙江師范大學附屬溫州龍灣教育集團成立,服務于狀蒲片區、瑤溪片區,下轄已有的浙師大附屬15中、浙師大附屬溫州育英學校,以及在建的浙師大附屬南洋實驗中學、浙師大附屬南洋實驗小學。
今年與龍灣區簽約的還有浙南科技城的中國科學院大學溫州研究院,聯合創辦國科溫州學校,下設六所中小學(幼兒園),國科溫州實驗小學(龍灣一小)、國科溫州第一小學(規劃中瑤溪北三小)、國科溫州第二小學(規劃中瑤溪北二小)、國科溫州第一初中(規劃中瑤溪北新一中)等,服務于浙南科技城。
來源:溫州發布
據悉,接下來龍灣區其他新建學校落成后,還將繼續引進國內知名師范類高校資源,成為其附屬學校。
溫州外國語學校教育集團也與龍灣區合作,將三廊橋投用的新小學納入其中,成為溫州外國語學校狀元分校。
鹿城擴大本身名校資源,甌海利用屬地優質資源,龍灣導入外部優質資源,就連甌江口也創新“公辦托管”辦學新模式引進道爾頓至九年制公辦學校,每個區域都有各自提升教育質量的模式。
坐擁老城區的鹿城區在教育上遙遙領先,當龍灣、甌海有后來居上之勢,鹿城區的教育優勢,能否繼續保持?可能還需要很長時間,才有定論。
那么,今后這些注入各類優質資源的學校,真的會好嗎?在約50%普高率控制之下,不可能每一所學校都成為名校,短期內很難對現有名校形成挑戰。
一所名校的崛起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僅需要優質的生源、師資、管理團隊,還需要一定時間的磨合、沉淀。因此,從這些新校中冒出名校,還需要很長時間,參考南浦實驗中學的崛起歷程即可知曉。
更重要的是,一所學校光有優質的師資、管理團隊是不夠的,還需要有足夠優秀的生源。師資、管理團隊是可以調動的,但生源無法通過行政手段去控制,只能通過提升城市化質量進行,需要很長時間,甚至可能是一代人的時間。
像商品房集中區域的新校區,哪怕是新校區,依舊受到購房者熱捧,比如七都島北片、集新未來社區、南湖未來社區。屆時,這批新校中的名校,這幾所學校脫穎而出的可能性更大。
對其他區域來講,有個響亮的名頭、優質資源的導入,也好過此前的平庸。對部分實力有限的剛需購房者,在此前下不了手的情況下,如今也愿意入手了。
不管怎么說,優質資源導入與城市化的推進,學校之前、區域之間,正朝著均衡方向發展。即便未成為名校,只要學校之間的差距縮小,能讓更多學生就近享受正常的教育資源、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獲得相應回報,而非被學校天花板所束縛,這也是一種進步。
本文由“樓市溫州”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更多原創深度爆文,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樓市溫州”,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微信公眾號:樓市溫州(id:loushiwenzhou),戳文末擴展鏈接跳轉原文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