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富翁中國之旅游戲規則、大富翁中國之旅游戲規則銀牌
談起“大富翁”一詞,混跡在游戲圈兒的玩家腦中都會回想起當年那番場景:三五好友圍坐在桌子旁,桌子上擺放著一張畫著大小不一的方塊區域,中間還赫然印著“大富翁”的游戲圖紙。好友們投擲骰子,控角色走格子,征收土操地或者交過路費,歡聲笑語不絕于耳。
《大富翁》的魅力不僅限于它本身的玩法,最重要的是它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很少聽說會有玩家喜歡單機的《大富翁》,無論是實體游戲還是電子游戲,基本都是和親朋好友在聚會時、休閑時才玩上幾局。
然而時至今日,隨著游戲種類的豐富性以及移動游戲的茁壯發展,《大富翁》漸漸地褪去了熱度,不再是玩家線上線下聚會的首選,不再風靡全球,仿佛變成了遙遠的經典。曾經我們與“大富翁”系列的快樂回憶正在逐漸消散,為了情懷永駐、經典永存,本期老談“電子游戲,從頭細看”將與各位玩家深度解析策略圖版游戲——《大富翁》。
玩家第一次接觸到《大富翁》游戲,十有八九是在90年代末和千禧年之間。那是正直“策略圖版游戲”(粗略些講就是“投骰子走格子”之類的游戲)在國內盛行,市面上以盒裝的游戲棋最受歡迎。還記得《大富翁中國之旅》、《大富翁世界之旅》以及其他形形的盒裝游戲幾乎堆滿了各個小學初中門口的攤位。這類《大富翁》游戲棋的出現仿佛沒有一絲預兆,就像是突然在生活中出現的玩具一樣,但是追根溯源,它們最古老的出處其實是美國。
早在上個世紀的美國,一個本來與經濟學息息相關的詞——“Monopoly(壟斷)”出現在了游戲界。有位名為“伊麗莎白·瑪姬”的媒體人為了形象的為大眾解釋何為“壟斷”與“反壟斷”,控訴美國財閥搞地產壟斷會出現什么樣的問題,開始著手制作游戲棋盤。這個游戲棋盤就是后來《大富翁》游戲的原型,而在美國它也被稱之為“Public Treasury”。
由這張圖不難看出,它的四周也被區分為各個城市或地產,每一塊土地都明碼標價,有首次購買的費用以及其他玩家經過該土地(有買主)時所需的過路費。中間區域除了游戲的Logo之外還描述了游戲幣一共有哪幾種面值。
最初的“Public Treasury游戲棋”涵蓋兩種玩法規則:
(1)壟斷玩法:與如今的大富翁玩法相同,玩家買賣土地后收取相應的過路費,隨著玩家接連破產,最終剩下的一名玩家即為勝利者。
(2)繁榮玩法:在繁榮玩法下棋盤上的土地屬于所有玩家,任何玩家在土地上賺到了金幣,所有玩家都可以參與分紅。游戲的目的是幫助資金最少的玩家最先賺到兩倍的錢,在這個規則下所有玩家都會取得勝利。
由伊麗莎白·瑪姬創造的初代“Public Treasury”并沒有贏得任何一家桌游發行商的青睞,原因很簡單,并不是它的政治敏感性太強,而是游戲的玩法過于繁瑣。兩種游戲模式共同存在的玩法比較復雜,當時還講究休閑為主的桌游顯然不愿意承擔這樣的風險,因此雖然該游戲的出發點很好,但最終沒有獲得大范圍的推廣。
就這樣,游戲眼看著沒有受眾而被放棄,一名叫“查爾斯·達洛”的玩家開始對其改良了起來。他做的非常簡單,那就是完全摒棄掉“繁榮玩法”,只保留“壟斷玩法”,讓游戲規則有了統一性,并且最終只有一名玩家勝利的規則也有了游戲的實際意義。此外,查爾斯·達洛還對壟斷玩法進行了升華——土地的升級與隨機性。
玩過《大富翁》的玩家都知道,在游戲中購買土地后,如果自己是該土地的持有者,當再次停留在該土地時可以對其進行升級加建,建造后的土地會收取更加昂貴的過路費;此外,相鄰或者相同顏色的土地完全歸一名玩家所有,過路費還會加倍;再者,在《大富翁》棋盤上有幾處問號區域,會隨機發生一些事件,比如免費為土地升級、或者丟失金幣等等。這些玩法的增加其實都是從查爾斯·達洛的改良版“Public Treasury”那里過渡的。
當游戲增加了這些隨機性和更耐玩的要素,桌游發行商紛紛拋出了橄欖枝,于是一款被稱為《壟斷》的策略圖版桌游誕生了,查爾斯·達洛被視為創始人賺得盆滿缽滿,而最初設計原型的伊麗莎白·瑪姬則完全被玩家們遺忘。
查爾斯·達洛改良的《壟斷》桌游新增了哪些要素:
(1)持有人在土地區域再次停留后,可以選擇是否加蓋房屋。
(2)棋盤上被劃分出了問號事件區、休息區等。
雖然如今一提到這類游戲棋,玩家們總會第一時間反映出它叫做《大富翁》,但實則不然,《壟斷》桌游引入中國后第一個名字就是《地產大亨》。在美國版《壟斷》火爆游戲界后,香港最先接觸到這款游戲,但是考慮到國內玩家對于游戲名的講究,以及為了“盜版”方便,游戲被翻譯成為了“財源廣進”。
然而第一版游戲名兒聽起來怪怪的,雖然符合游戲的特質但是始終不像是一款游戲,于是第二版游戲更加具有本土化特色,直接命名為“地產大亨”。不但如此,為了讓國內玩家獲得更身臨其境的爽快體驗,原本在《壟斷》中出現的各個土地區域也被改為了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各個地段名稱。《地產大亨》的出現,標志著國內即將出現大批量的類似策略圖版游戲(當時廠商稱其為“紙牌交易游戲”)。
時間來到了1989年,《地產大亨》在香港賣的風生水起,隔壁臺灣剛剛成立的“大宇資訊”游戲公司瞅準了商機,直接將同類型桌游改良為“電子游戲”,并命名為《大富翁》。說起初代電子游戲《大富翁》,它的創始人玩家們一定再熟悉不過,就是仙劍之父“姚壯憲”。在神作RPG尚未問世之前,這是姚壯憲進入了大宇游戲公司后的處女作。
當時姚壯憲以桌游為原型,在此基礎上又加入了銀行系統、股票系統等《大富翁》特色要素,黑白的游戲畫面絲毫沒有影響它的精致性和耐玩性。該作問世后,就掀起了全民《大富翁》的時代,無論是桌游亦或是電子游戲領域。
《大富翁》曾在游戲界書寫了一段傳奇,但還是那句話,任何游戲都是有“保質期”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快節奏的游戲逐漸成為玩家的新寵,動輒需要大量時間的《大富翁》系列不再受到歡迎。
即便真的有玩家愿意花費一兩個小時耐心玩上一局《大富翁》,也根本無法再找回當初好友一起嬉笑擲骰子的樂趣。物是人非,無論桌游還是電子游戲,《大富翁》系列仍然在那里不曾變過。唯一改變了的,不過是我們玩家的心境而已。
原創不易,搬運請私信。我是老談,一名專注于游戲的自媒體人,您的點贊、評論加關注是對老談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