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科學啟蒙教育_幼兒科學啟蒙教育50篇
想了解兒童藝術科學啟蒙,請關注我,HandyKid。我們會介紹孩子喜歡的趣味科學小實驗、創意手工教程等,和你一起給孩子更優質的家庭教育!
培養孩子像科學家一樣思考,聽上去很難操作。其實當孩子提出一個問題時,我們引導孩子去尋找各種可能的答案時,就會用到許多科學家們也在使用的技能。
下面就介紹其中三種基礎技能吧!配合趣味科學小實驗,你也可以培養小科學家哦!
當我們用一種或多種感官去搜集有關這個世界的信息是,就是在觀察。
【推薦實驗:鹽畫冰雕】用大牛奶盒凍一大塊冰,讓小朋友在冰上撒鹽,滴入食用色素,一起來觀察冰塊融化的美妙場景。
我們用雙眼仔細看冰塊中的紋路,可以用手電筒、放大鏡來輔助觀察;用手摸摸冰塊,純冰塊、撒鹽的地方、盤中的水,感受它們的溫度有沒有差別;舔舔冰塊,嘗嘗味道……
孩子從自己直觀的感受中學習,爸爸媽媽們則在一旁引導孩子,一點點地講出自己觀察到事物細節。
鹽會促進冰的融化。在北方城市,人們會在冬天冰凍的路上撒鹽來開路,利用就是這個原理。
如果想在教育上更進一步,那就把實驗中觀察到的內容仔細地記錄下來,用文字或圖畫等形式,這樣就把“實驗數據”存下來了,也是梳理自己思路的過程。堅持長期記錄,就是自己的一本成長日志和科學觀測筆記了。
生活中,氣象臺會對第二天的天氣狀況作出預測——最高溫度、最低溫度,是否下雨下雪,風力幾級。“預測”實際上就是根據現有證據和過往經驗,對將來的事情作出推論。
由于預測是推論的一種,當然不會絕對正確,也有可能會出錯。我們在家做科學小實驗時,就可以用過實驗來檢驗預測的正確性。
【推薦實驗:牙簽的毛細反應】拿5根木質牙簽折半,不要折斷。把它們擺在桌上,在中心處滴幾滴水,讓小朋友預測下牙簽會有什么反應。
讓小朋友自己親自做一次實驗,便可以看見牙簽慢慢張開,形成了五角星形狀。
這是因為在毛細作用下,水會慢慢滲入木質牙簽中并使木材膨脹,幾截牙簽開始互相“推擠”,就形成了五角星的形狀。
你有沒有通過畫畫的方式,幫小朋友來理解你所說的意思?這樣的圖畫就是一種模型。
模型是用來顯示復雜事物或過程的手段,建立模型的過程,則能幫助小朋友理解他們無法直接觀察到的事物。
科學家們經常用模型來代表非常龐大或極其微小的事物,比如太陽系中的行星,細胞中的細微結構。這些模型便是物理模型了。我們也可以借助同樣的手段,來演示奇妙的月相活動。
【推薦實驗:觀察月相】用大小兩個球形泡沫(或氣球)作為地球和月球,用個小木棍將月球支在地球上。在不遠處固定一個手電作為太陽,我們便可以在家模擬月相變化了。
房間里燈光關閉,打開手電,慢慢轉動地球,觀察月球表面的陰影變化。
月亮本身是不發光的,它只能把太陽光反射到地球上。在地球上的我們能看到的“月亮”,只是它受到太陽照射的部分。
月亮時刻圍繞地球轉動,不同時刻獲得的光照不一樣,也就是陰影和光亮的比例和位置不同,這便是我們所看到的“滿月”“新月”“上弦月”“下弦月”,即變化的月相。
我們還可以用奧利奧餅干,把月相變化記錄下來。將奧利奧輕輕扭開,用刀叉將中間的夾心部分刮出你所需要的月亮形狀。
把8枚奧利奧依次刮好,按月相變化排好。奧利奧月相圖便做好啦。
除了觀察、預測、建立模型這三種基礎技能外,科學家們還有各種技能,綜合發揮技能,探索世界的未知之謎。
像文章列舉的科學小實驗簡單又有趣,有小朋友自主操作的空間,能讓他們盡情展開想象的翅膀,沒有強制性和考評要求,真正能讓孩子在玩樂中學習和成長,播下科學家的種子。
當然,這樣的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輔助,不是自然實現的,需要爸爸媽媽們的積極引導。放下工作和手機,多騰一些空閑時間,多一些耐心和細致,輔助孩子來完成這些趣味實驗吧!
關于我,@HandyKidHandyKid專注兒童藝術科技啟蒙,介紹孩子喜歡的趣味科學小實驗、科技DIY項目等,平時也會推薦一些好的讀物和紀錄片。
關注@HandyKid,讓教育更精致,讓陪伴更優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