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是誰提出來的,活教育理論的內容
攀登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活教育”思想之高山,我不僅看見了“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教學觀,還窺見其基于兒童心理學和教學實踐經驗所提出的17條教學原則之育人意蘊。漫步其中,思考其理,有3條原則讓我感悟至深。
第一,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為什么陳鶴琴先生要把這條教學原則列為第一原則?其中蘊含了哪些教育哲理?傳遞著怎樣的教學思想?他說:“‘做’這個原則,是教學的基本原則,一切的學習,不論是肌肉的,不論是感覺的,不論是經驗的,都要靠‘做’的。”頓時,我茅塞頓開——教育是“做”的哲學,教學是“做”的學問,教研是“做”的學術,教師是“做”的學人,兒童是“做”的學生……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育工作者可以教導、引導或輔導學生,但絕不能代替學生。只有當學生去做時,才能與事物發生直接的接觸,才能得到直接的經驗,才能知道做事的困難,從而認識事物之性質和特征。這一過程就是真學習,就是活體驗,就是慧成長。這與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新課標所倡導的“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等教學理念一脈相通。
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弘揚“做”的行動精神及生命氣象。在某種意義上,生活本質上就是行為主體“做”的總和,有怎樣的“做”就有怎樣的生活。誠然,“做”的大廈,既要“思”的構設與向往,也要“能”的支撐與構建,還要“慧”的鑄造與實現。“教學做合一”的旨趣就是通過教、學、做的有機統一,致力于提升學生真實的生活能力,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生活智慧,使其成為現實生活中的活人慧者,從而提升生命品質和生活質量。
第二,積極的鼓勵勝于消極的制裁。或許是因為具有共通性,當讀到這條教學原則時,我很自然就聯想到戰國時期著名水利專家李冰治理都江堰的思路和策略。同樣的道理,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與其堵之,不如導之。換言之,校長和教師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引路人”,而不是“封路者”,要多用積極鼓勵的方式督促學生的學習及行為養成,而非用消極的制裁來禁止他們這樣不行或那樣不行,因為這往往會適得其反。積極的鼓勵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我能行”的心理暗示和自我激勵,從而促進他們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和各種潛能的發揮,進而明晰成長的方向和可為的地方。
如何發揮好積極鼓勵的作用、避免消極的制裁?基于陳鶴琴先生的觀點,教育工作者不要禁止學生亂丟垃圾,而要鼓勵他們把垃圾丟到垃圾桶里;不要禁止學生在墻上或桌上亂涂亂畫,而要鼓勵他們把墻壁或桌子擦干凈;不要禁止學生在教室里高聲說話,而要鼓勵他們學會在公共場所輕聲講話。讓學生逐漸養成把垃圾丟進垃圾桶的習慣,懂得把墻壁或桌子擦干凈,學會輕聲細語。我認為,當機體形成了“正”的免疫系統,就能抵御“負”的病原體的攻擊;當寬厚了“正”的臂膀,就能經受“負”的風雨的襲擊;當產生了“正”的色彩,就能中和“負”的色光。
第三,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道理不難理解,因為文本教材是相對固定的、死的,而不是變化的、活的,學生是活生生的、變化的,且學無止境,大自然、大社會有著“活知識的寶庫”之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如果把學生比作魚兒,那么大自然、大社會就是能讓魚兒暢游的活水。
對從事中學生物教育的我來說,在日常教學中,我常常把自然中的生命現象,特別是學生身邊的生物資源和生活中的社會性議題等引入課堂,讓學生從中找到所學教材內容與校園生活、社會生活甚至大自然的真實生命現象的連接,為其學以致用創造最大可能。例如,在教授“植物的營養器官和生殖器官”時,我常常組織學生以校園植物或校外植物為觀察和研究對象,甚至制作成植物標本……每當這個時候,學生都興致勃勃,參與熱情高漲,且常常提出許多新問題,收獲不少小驚喜。
陳鶴琴先生曾說:“親愛的教師,大自然是我們最好的教師。大自然充滿了活教材,大自然是我們的教科書,我們要張開眼睛去仔細看看,要伸出兩手去縝密研究。”在我看來,把教材打開,就是把教育工作者教學育人的格局和視野打開,就是把學生生命成長的長度、寬度和高度打開。
(作者單位系嶺南師范學院附屬中學)
《中國教師報》2023年08月16日第11版
作者:李文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