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觀(我的教育觀點一句話)
本文試圖弄清楚:“教育是為了什么”以及“如何實現”。
站在教育的角度,我們必須先弄明白人的一生是如何表現的,一個民族是如何進步的。這有利于弄明白教育是為了什么,以及如何實現。
我把教育人生分為四個階段:家庭教育階段、學校教育階段、工作階段和回顧階段。這四個階段沒有排他性,也就是說,這些階段完全可以疊加。當然也可以就分為兩個階段:學與用。分為四個階段,只是為了描述方便。
1,家庭教育階段。重點是打造人品,養成各種習慣。這個階段還有一個重要的事情要做好,那就是:呵護孩子的天賦興趣!
孩子的天賦興趣很脆弱,任何的持續性知識灌輸都會把孩子的精力引向大人規定的方向,毀了天賦。孩子的天賦,要到十歲左右才有剛性。
孩子的天賦就在他們的童真與快樂之中。因此,保持孩子的童真與快樂,比教給具體知識更重要。
2,學校教育階段。重點是承接知識、提升能力。應該鼓勵孩子往深度學習,而不是逼迫孩子往寬度學習。
3,工作階段。這個階段貌似脫離了教育環境,但實質上是整個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因為要完成以下“任務”:知識應用、自主提高和人才價值引導。
知識應用。這個階段是將所學應用到社會、展示自己人生價值的階段。要想好聽點,可以說是“為社會做貢獻階段”。學就是為了要用。
自主提高。這是“弟子超越老師、后人超越前人”的階段。沒有自主提高,人在脫離教育環境后,其能力就達到頂點了,所有人都不會超越老師,以至于整個民族只會停止不前,沒有創新,不會進步。
也許有人想:我要自主提高干嘛?有人做得好,我跟著學就是了。但我認為:有些個體人這樣想,無傷大雅;如果教育體系也這樣想,那就不要探討教育,就做好培訓、安心為別的民族打工,得了。
人是依據什么動力在展示自己的人生價值的同時又能自主提高呢?歸納起來有三個動力:天賦興趣、使命感和被迫。前兩個動力有主動性,而“被迫”在本質上是壓力。
天賦興趣是與生俱來的最強大最能持久的學習與鉆研動力,它能夠使人如癡如醉入迷,甚至像瘋子一樣執著。它無疑是超越前人的最大動力。
使命感也能夠在特定環境中凝聚精力專注于某個方向,但其動力強度與持久性就比天賦興趣差多了。另外,使命感總是滯后的。因為在時間上落后于問題。問題已經提出(或已經發生),為了解決問題才會產生使命感。或者說,靠使命感進步的民族,只會在民族之林亦步亦趨。
人才價值引導。這個問題關系到:用人機制能否留住人才、發揮作用,以及對青少年起到什么樣的人才價值引導、幫助青少年立志。因此,它既是教育的終點,也是教育的起點。這個事情沒做好,你就算把前面的教育做到極致,最終也是為他人做嫁衣。坊間有個說法:教育的最大問題在教育之外。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4,回顧階段。總結經驗教訓而已,目的是希望后來者做得更好。比如:我們在這里討論教育。
有了以上鋪墊,我們可以討論教育了。討論教育有兩個維度:站在民族發展這個維度,教育必須承接人類全部既有的知識、引導族群開拓知識空間、實現創新,無論是人文還是科技。站在個體的維度,個體不可能承接人類全部的既有知識,只能在一個領域力求站到該領域的最前沿,引領該領域。
族群是由若干個體組成的。教育理念必須使以上兩個維度不發生矛盾。實際上,我們只要把每個個體教育成功了,群體的目的自然就實現了。
因此,我們來回答“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讓下一代在承接前人知識的基礎上超越前人”的公益性的系統工程,力求讓每個受教育者成為他最應該成為的那種人:既具有良好的個人人品,又具有最大的個人能力,使個體的人生價值最大化。教育的內涵只有人品教育和能力提升,除此之外,沒有任何附加的目的。強行把教育引向其它目的,說得好聽點是培訓,說得不好聽就是洗腦,都會危害下一代的成長,降低其人生價值。
一個族群的發展,需要各種人才。因此必須實現因材施教,讓各種人才都能夠成長。好的教育是“以學為核心——你想學、我來教”,而不是“以教為核心——我來教,你得學”。這就要求必須盡可能為每個受教育者提供適配的教育資源與成長環境。教育的結果一定是異質化的,而不是用同質化的要求,把下一代導向某個方向。
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包括家庭教育),起到牽引動力作用的是“人才的社會價值導向”和“人才遴選制度”,前者是立志,后者是鞭策。如果:研究原不如賣茶葉蛋、開拓知識空間不如唱幾首歌,這會把教育引向何方?教育還能夠成功嗎?
既然教育必須讓各種人才都能夠成長,則遴選制度就必須為各種人才鋪設羅馬大道,而不是只有獨木橋。
綜上,我認為教育改革首當其沖的是改革中高考方法,摒棄獨木橋,取消必考科目,由考生自報學習方向。中考由考生自報五六門科目參加選拔,高考由大學各專業確立所需的基礎知識組合,考生自主選擇某個組合參加選拔。也可以由考生自報三門科目參加選拔。
現在的6A高考,超出了孩子們的學習能力,逼得孩子們去死記硬背、反復刷題和補短板。極不利于孩子們在自己的興趣與擅長方向發展,壓抑專才和天才苗子。
我有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人的學習精力是有限的,好比是擁有的一筆資金,學習好比是去購物。如果你只買一樣物件,你能夠買到你最喜歡的、也是最有用的(成為一個領域的精英人才);如果要你買很多物件,那就只有去掃地攤貨了(成為什么都懂一點的通才型庸才)。當下的補短板,猶如逼著你去購買你不喜歡的物件,買回來也只能成為垃圾(一時記得住的東西,不會形成今后的能力),純屬浪費時間浪費精力。大學有哪個專業方向需要中學的6A學業支持?絕大部分專業只需要一個主攻科目、1~2個助攻科目。通才型的專業,要求的基礎知識面可能寬一點,但深度要求相對較低。
大學各專業確立了所需的基礎知識組合,寫成一本書發布,就會讓青少年立志有了方向指引。同時將高考變成了“各大學自主招生”的集中考試,為各種人才鋪設了羅馬大道。各種人才只與自己的同類人才(相同的高考組合者)競爭。在高考前就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擅長選擇了專業方向。高考沒有被錄取的人,可以再填報一次志愿,參與職業院校錄取。這些院校晚一個月開學。
考試卷面也要進行相應的改革,力求杜絕反復刷題者博取高分。被選拔的人才坯子應該是“具有對某個領域的興趣與能力”,而不是做題速度的快慢。因此,凡屬于畢業考試的內容,一般不再考試。卷面題目不多,但有深度,部分題目可能相當于大一大二。只有往深度學習的人有可能博取高分。最好是讓大學相同專業聯合出題,取消中學老師聯合出題。
每張考卷都要求寫一篇短文,闡述對心儀專業領域的認知與志向。要說這是對非語文專業者代替語文考試也未嘗不可。
容許所有19歲以下的人參加高考,無論是普高、職高或社會青年。這有利于改善職高學校的學習環境,讓所有孩子都覺得有奔頭。
其次是實現因材施教。
人才遴選制度為各種人才鋪設了羅馬大道,學校老師家長及其它機構自會形成巨大的教育力量,把孩子推向成功。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有可能實現因材施教。說起來很簡單,實行走班制,容許偏科,鼓勵單科跳級。讓孩子自主選擇學習方向,而教育體制必須為各種學習需求提供適配的教育資源。
說得通俗一點就是:你某個科目的學習進度太快(或太慢),我教不了,換個老師教你。這就是在為他提供適配的教育資源。這是因材施教的核心。
因材施教不是老師的事情,但教育體制必須做到。
每個年級都要辦興趣班,為學有余力的孩子提供所需的教育資源。經考查合格,準予單科跳級,鼓勵孩子往深度學習。如果有幾門課實現了跳級,那他就是高年級學生了。這才是我們需要的學霸。或許他們在十二三歲時就達到了大學某個專業領域的入學要求。
還有很多細節,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我的其它文章。
限于篇幅,就說到這里。
歡迎點評,共同探討我們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