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視頻
  • 焦點
  • 娛樂
  • 文化
  • 財經
  • 首頁 > 教育 > 考試信息 > 正文

    內蒙古農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_內蒙古農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

    內蒙古農業大學(Inner MongoliaAgricultural University,IMAU),簡稱“內農大”,坐落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學校是原國家林業局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建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是中國首個“雷鋒大學”、 國家西部大開發“一省一校”重點支持建設大學、第一批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入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學校由中國農業大學對口支援。

    1952年,原河北農學院、平原農學院的畜牧獸醫系和山西農學院的獸醫專業整建制遷至歸綏(現呼和浩特),組建內蒙古畜牧獸醫學院;1958年,內蒙古林學院成立;1960年,內蒙古畜牧獸醫學院更名為內蒙古農牧學院;1999年,內蒙古農牧學院和內蒙古林學院合并組建內蒙古農業大學。

    截至2022年4月,學校總占地面積1.5萬畝(包括科技園區),校園占地總面積3360畝(校本部2630畝),校本部教學行政用房面積40.92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1億元;設有24個院(部),開辦本科專業91個;有全日制在校生43575人(校本部29791人),其中研究生4946人(博士研究生724人),留學生198人,教職工2718人(校本部2225人),其中專任教師1691人(校本部1359人);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5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6種。

    • 內蒙古農牧學院

    內蒙古農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_內蒙古農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河北農學院、平原農學院的畜牧獸醫系、山西醫學院的獸醫系合并建立內蒙古畜牧獸醫學院。設置畜牧系和獸醫系。

    1958年,學校增設農學系。

    1960年,學校建立農牧業機械化系、植物保護系;同年秋,改名為內蒙古農牧學院。

    1963年,學校被列為華北地區重點高等農業院校。

    1978年,學校開始招收研究生。

    1993年,學校成為自治區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校。

    • 內蒙古林學院

    1958年9月,內蒙古林學院在大興安嶺扎蘭屯鎮的扎蘭屯林業學校校址籌建;同年11月,學校正式開學。

    1960年7月,學校遷往呼和浩特市。

    1966年秋,學校停止招生。

    1971年,撤銷內蒙古林學院,只保留林學系并入內蒙古農牧學院。

    1978年9月,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決定在原址恢復內蒙古林學院;同年12月,得到教育部批準。

    1979年春,從原內蒙古農牧學院林學系轉回七七級林業專業一個班,并開始招生。

    1999年3月,內蒙古農牧學院和內蒙古林學院合并組建內蒙古農業大學。

    2001年,學校成為國家西部大開發“一省一校”重點支持建設的大學。

    2010年,入選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

    2011年底,入選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

    2012年,學校成為原國家林業局和自治區人民政府“省部共建”高校;同年,學校入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2013年,學校進入國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支持院校行列。

    2013年05月,被授予了“雷鋒大學”牌匾,這是中國首個“雷鋒大學”稱號。

    2020年7月,學校入選第二批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建設名單。

    2021年5月,成為高等農林院校課程思政聯盟理事會員單位。

    2023年4月6日,內蒙古農業大學乳業學院揭牌儀式在內蒙古農業大學舉行。

    2023年6月16日,內蒙古科學技術研究院作為“蒙科聚”創新驅動平臺的成果轉化領軍機構,牽頭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工業大學、內蒙古科技大學等5所高校成立產學研科技成果轉化共同體。

    截至2022年4月,學校設有24個院(部),開辦本科專業91個,學科專業涵蓋農、工、理、經、管、文、法、藝等8個學科門類。

    截至2022年4月,學校有教職工2718人(校本部2225人),其中專任教師1691人(校本部1359人),具有高級職稱教師858人(校本部742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50.74%(校本部54.60%);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1463人(校本部1224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86.52%(校本部90.10%),其中博士學位教師占43.47%(校本部53.00%)。有“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和“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1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資助2人,中組部“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9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93人,國家、自治區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55人次,國家、自治區優秀留學回國人員15人次,全國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3人,自治區深入工農牧業生產第一線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18人,獲國家“青年女科學家獎”1人,自治區“333人才工程”首席專家3人,“新世紀321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8人,入選自治區“草原英才”112人、草原英才團隊41個,內蒙古自治區杰出人才獎11人。獲全國林業和草原“教學名師”2人、自治區級教學名師28人、自治區級教壇新秀18人。入選高等學校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3人、委員9人。獲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在線教育“智慧教學之星”榮譽稱號教師9人。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自治區級教學團隊23個。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獲得者(1人):張和平

    “國家優秀青年基金”資助獲得者(2人):張文羿、孫志宏

    中組部“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張和平、劉廷璽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8人):張和平、劉廷璽、李金泉等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91人):邵金旺、姚云峰、德力格爾桑、鄭克寬等

    國家、自治區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51人):于卓、王喜明、喬光等

    國家“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1人):李國婧

    全國林業和草原“教學名師”(2人):高永、韓國棟

    高等學校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3人):芒來等

    高等學校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9人):王春光、朱守林、李文寶、趙麗芹、龐保平、郝永清、鐵牛、王明玖、修長柏

    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在線教育“智慧教學之星”稱號教師(9人):王俊、王壽東等

    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家畜遺傳繁育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自治區深入工農牧業生產第一線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18人):劉景輝、祁生旺、索全義、杜文亮、鄭克寬等

    自治區“333人才工程”首席專家(3人):張和平等

    自治區“新世紀321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8人):王志剛、李瑞平、賈立國、馬艷紅、于曉芳、史小紅、姚利宏、劉文俊

    自治區“草原英才”(91人):史彬林、張少英、張永平、張生、李立軍、李瑞平、陳永福、敖長金、萬方、劉大程、吉日木圖、閆祖威、閆素梅、張國盛、楊樹青、孟和畢力格、屈忠義、段開紅、格日勒圖、高永、任長忠、郭麗如等

    自治區草原英才團隊(36個):蒙古高原鄉土草種質資源遺傳改良與利用創新人才團隊、羊疫病防控關鍵技術的集成創新與應用創新人才團隊、防沙治沙科研創新人才團隊、改善奶牛乳腺健康和乳品質的營養調控技術研究創新人才團隊、張家chusheng物信息學及應用創新人才團隊、天然藥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藝及其藥理學研究創新人才團隊、北方旱區農業節水技術與環境效應研究創新團隊、玉米高產高效創新人才團隊、旱生植物遺傳資源挖掘與利用創新人才團隊、沙生灌木纖維化能源化開發利用技術創新人才團隊、牧區草原畜牧業產業組織體系研究和草原畜牧業理論與實踐創新人才團隊、草原畜牧業裝備智能化技術創新人才團隊、高效綠色肉與肉制品生產和加工關鍵技術與產業化開發創新人才團隊等

    自治區杰出人才獎獲得者(10人):劉景輝、李金泉、劉廷璽、于卓等

    自治區級教學名師(28人):朝倫巴根、裴喜春、申向東、王耀強、王立群、王春光、裴國霞、蘇婭、徐莉林、鄭宏奎、葛茂悅、杜健民、李培鋒、史海濱、閆祖威、蘇金梅、李平、許輝、馮貴宗、薛河儒、郝拉柱、閆素梅、王純潔、敖特根巴雅爾、根鎖、布和額爾敦、芒來、李正英

    自治區級教壇新秀(18人):郁志宏、鄒春霞、張玉香、劉翠蘭、姚占全、李海軍、胡敏、陳忠軍、霍秀文、李瑞平、郭艷光、宗哲英、張雁、侯占峰、李為萍、周海龍、劉海紅、賀斐

    自治區級教學團隊(23個):水資源保護與利用教學團隊、家畜遺傳繁育系列課程教學團隊、草業科學創新教學團隊、數理化基礎課蒙漢雙語授課教學團隊、工商管理專業教學團隊、普通物理教學團隊、測量學課程教學團隊、農業機械化工程教學團隊、高等數學教學團隊、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教學團隊、農業水利工程核心課程教學團隊、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學團隊、力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園藝技術專業教學團隊、電工電子系列課程教學團隊、森林資源經營管理教學團隊、木材干燥學教學團隊、電力電子與控制技術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教學團隊、家畜病理學課程教學團隊、汽車構造課程教學團隊、會計學教學團隊、運動馬馴養與管理專業教學團隊

    截至2022年4月,學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5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6種,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3個、省部級重點培育學科26個、自治區一流建設學科11個。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3個):畜牧學、農業工程、林學、獸醫學、草學、生物學、林工工程、農業經濟管理、生態學、作物學、水利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農業資源利用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3個):生物學、生態學、水利工程、農業工程、林業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作物學、畜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獸醫學、林學、草學、農林經濟管理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4個):應用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生物學、生態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農業工程、林業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風景園林學、作物學、園藝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植物保護、畜牧學、獸醫學、林學、草學、農林經濟管理、公共管理、設計學

    國家級重點學科(1個):草業科學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3個):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農業水土工程

    • 學科評估

    2017、2018年,學校農業科學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學校11個學科進入全國同類學科前70%。

    • 質量工程

    截至2022年4月,學校有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國家級18個、自治區級8個。擁有國家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項目2個(含8個專業),有國家級特色專業7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自治區級品牌專業40個、重點建設專業6個、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個、通過國家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業4個。有國家級一流課程4門、國家級精品課程5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門、自治區級一流課程42門、自治區級精品課程72門、優質精品課程4門。有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教育部和農業農村部首批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3個、自治區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9個

    國家級特色專業(7個):農業水利工程、動物醫學、草業科學、動物科學、林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農學

    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動物醫學

    國家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項目(2個):復合應用型(農學、林學、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農業水利工程)、拔尖創新型(草業科學、動物科學、動物醫學、食品科學與工程)

    國家級精品課程(5門):《家畜育種學》《牧草與飼料作物育種學》《治沙原理與技術》《實用植物生物學基礎》《家畜病理學》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門):《家畜育種學》《牧草與飼料作物育種學》

    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2個):病毒的血凝及血凝抑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植物根的結構與功能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

    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22項):教師BIM應用技術及相關課程提升培訓、物聯網實踐條件和實踐基地建設、基于雨課堂的實驗課程改革與實踐、內蒙古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機器人創新實驗室建設、基于學堂在線慕課平臺的在線 課程建設模式實踐、基于中德工業4.0產教融合理念的新能源專業教育工程師培訓、校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管理平臺研究與實踐、森林工程智能自走作業機械實踐教學平臺建設、內蒙古農業大學金融實驗室綜合建設、基于全真模擬的《道橋專業生產實習》之過程控制條件的建設等

    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畜牧獸醫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植物學實驗教學中心、動物醫學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正大有限公司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

    教育部和農業部首批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3個):鄂爾多斯絨毛用羊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伊利奶牛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烏蘭察布燕麥蕎麥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

    自治區級品牌專業(40個):農業水利工程、農業機械化與自動化、林學、動物醫學、動物科學、草業科學、木材科學與工程、水土保持與沙漠化防治、生物技術、食品科學與工程、農業經濟管理、水文學與水資源工程、土木工程、園藝、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農學、給水排水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植物保護、農業電氣化與自動化、農業資源與環境、環境工程、金融學、藝術設計、森林工程、園林、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測繪工程、工商管理、交通運輸、食品加工技術、畜牧獸醫技術、園藝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食品營養與檢測、園林技術、旅游管理、食品生物技術、計算機信息管理 會計

    自治區級重點建設專業(6個):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農業水利工程、園藝技術、農學、農業電氣化、木材科學與工程

    自治區級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個):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

    自治區級精品課程(72門):《實用植物生物學基礎》《家畜繁殖原理與應用技術》《管理學原理》《食品分析技術》《園藝作物生產與環境》《食品微生物》《數據庫原理與技術》《園藝植物實用生物技術》《投資項目評估》《材料力學》《市場營銷學》《森林生態學》《汽車保險與理賠》《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電氣控制技術》《交通工程學》《汽車構造》《工程水文學 工程力學》《道路工程》《有機化學》《家畜環境衛生學》《汽車電子技術》《數據結構》《動物生理學》《生物統計附試驗設計》《電工技術》《普通化學》《數據庫應用》《綜合英語》《家畜解剖學》《林木種苗學 計算機網絡》《交通工程設施設計》《畜牧業經濟管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大學英語》《機械原理》《路基路面工程》《灌溉排水工程學》《耕作學》《道路建筑材料》《分子生物學》《土壤學》《花卉鑒賞與花文化》《普通昆蟲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生物化學》《家禽生產學》《水泵與水泵站》《牧草種子學》《木材干燥學》《家畜繁殖學》《設施園藝學》《動物營養學》《發展經濟學》《Visual Basic程序設計》《作物栽培學》《家畜育種學》《森林資源經營管理學》《管理學原理》《畫法幾何及工程制圖》《理論力學》《結構力學》《牧草與飼料作物育種學》《分析化學》《水力學》《測量學》《高等數學》《液壓與氣壓傳動》《物理學》《食品工程原理》《治沙原理與技術》《植物學》《材料力學》《 造林學》《家畜病理學》《中獸醫學》

    自治區級優質精品課程(4門):《測量學》《牧草種子學》《作物栽培學》《家畜繁殖學》

    自治區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立項(14門):《馬學》《家畜病理學》《動物生理學》《西方園林史》《植物生理學》《機械原理》《食品包裝學》《食品分析技術》《高等數學》《大學英語》《計算機組成原理》《分析化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家畜育種學》

    • 隊伍建設

    2021年,入選教育部第二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立項建設單位名單。

    • 教學成績

    截至2022年4月,“十三五”以來,承擔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國家級7項、自治區級210項,主編省部級規劃教材117部,獲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全國農業教育優秀教材獎8部,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8項、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獎73項,獲全區民族教育優秀科研成果獎13項。2021年獲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2項、銀獎2項、銅獎2項。

    2019年,學校學生獲第五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銀獎2項、自治區金獎3項、銀獎5項。獲第十一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全區競賽本科組“優勝杯”,40項作品獲獎。獲第十五屆全國大學生“新道杯”沙盤模擬經營大賽一等獎,獲第八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沙產業大賽全國二等獎。第六屆全國高校“聯盟杯”互聯網+虛擬仿真經營大賽二等獎、三等獎。獲自治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總決賽6個獎項。

    已建成科技部、教育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自治區科技廳、自治區教育廳等省部級科研創新團隊33個。、已建成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科技部“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等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野外臺站及哲學社會科學基地)88個。

    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2個):乳酸菌與發酵乳制品創新團隊、寒旱區水文過程與環境生態效應創新團隊

    教育部科技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團隊(3個):乳酸菌與發酵乳制品應用基礎理論研究創新團隊、草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研究創新團隊、寒旱區水文過程與環境生態效應創新團隊

    農業部創新團隊(2個):燕麥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創新團隊、乳酸菌與發酵乳制品應用基礎研究創新團隊

    國家級野外科學研究觀測站(1個):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國家林業局生態定位站(3個):內蒙古賽罕烏拉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內蒙古烏梁素海濕地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內蒙古杭錦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站

    農業部科學觀測站(3個):農業部馬屬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科學觀測實驗站、農業部東北區域農業微生物資源利用科學觀測實驗站、農業部華北黃土高原地區作物栽培科學觀測實驗站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乳品生物技術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草地資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農業部重點實驗室(4個):農業部動物疾病臨床診療技術重點實驗室、農業部肉羊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農業部飼草栽培、加工與高效利用重點實驗室、農業部奶制品加工重點實驗室

    林業和草原局(原林業部)重點實驗室(2個):沙地生物資源保護和培育重點實驗室、沙漠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國家林業局重點實驗室(籌建)

    教育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乳品生物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林業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文冠果工程中心

    國家地方聯合共建工程實驗室(1個):乳酸菌篩選與乳品發酵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共建工程實驗室

    “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1個):中國-蒙古生物高分子應用“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

    自治區科技創新團隊建設計劃團隊(9個):內蒙古自治區乳品生物技術與工程科技創新團隊、內蒙古自治區玉米高產超高產高效關鍵技術集成創新科技創新團隊、內蒙古自治區家畜功能基因組與繁育生物技術科技創新團隊、內蒙古自治區草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科技創新團隊、內蒙古自治區草原家畜遺傳資源創新與品種培育科技創新團隊、內蒙古自治區農業節水技術與水土環境效應科技創新團隊、內蒙古自治區燕麥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科技創新團隊、內蒙古自治區沙生灌木纖維化能源化開發利用科技創新團隊、內蒙古自治區抗逆植物遺傳資源利用與分子改良科技創新團隊

    自治區重點實驗室(15個):風沙物理與防沙治沙工程重點實驗室、水資源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重點實驗室、森林培育林業菌根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作物栽培與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基礎獸醫學重點實驗室、野生特有蔬菜種質資源與種質創新重點實驗室、內蒙古生物制造重點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沙生灌木資源纖維化和能源化開發利用重點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土壤質量與養分資源重點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馬屬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學重點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植物逆境生理與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乳品生物技術與工程重點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草地管理與利用重點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大數據研究與應用重點實驗室

    自治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個):沙生灌木資源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畜產品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草品種育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內蒙古雜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馬業科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內蒙古自治區寒旱區水文科學與水資源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內蒙古自治區設施園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內蒙古自治區農田土壤肥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內蒙古自治區山羊遺傳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內蒙古自治區草業與養殖業智能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內蒙古自治區俄蒙進口木材加工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內蒙古自治區寒旱區作物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內蒙古自治區中蒙藥材良種育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內蒙古自治區草食家畜飼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自治區工程實驗室(4個):內蒙古自治區乳酸菌與乳品發酵劑工程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家畜新型種質材料創制工程實驗室、蒙古馬遺傳資源保護及馬產業工程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燕麥工程實驗室

    自治區工程研究中心(2個):水資源高效利用與河湖濕地修復技術內蒙古自治區工程研究中心、農業基因組大數據內蒙古自治區工程研究中心

    自治區人文社科基地(2個):內蒙古畜牧業經濟研究基地、內蒙古鄉村振興戰略研究中心 自治區高校重點實驗室(3個):高校遺傳育種實驗室、高校動物生物技術實驗室、高校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實驗室

    自治區高校工程中心(1個):高校燕麥工程研究中心

    自治區高校人文社科基地(2個):高校蒙古族工藝美術研究所、內蒙古農村牧區發展研究所

    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部省共建)(2個):農業農村部馬屬動物種業創新重點實驗室、農業農村部北方寒旱區作物高產高效栽培與耕作重點實驗室

    截至2022年4月,“十三五”以來,學校先后主持承擔各級各類科研課題2800余項,科研進賬經費逾14億元。獲批包括優青、重點項目、重點國合等在內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88項,經費1.96億元;牽頭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6項,經費近1.57億元;依托“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主持承擔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7項。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省部級科技和社科成果獎67項,其中內蒙古自治區科技獎26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3項;作為主要完成單位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發表高水平論文2000余篇,授權專利1032項

    2019年,學校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431項,科研經費總進賬突破2.31億元。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項,自治區科技獎5項,作為合作單位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自治區科學技術獎3項;獲第四屆中國林業產業創新獎1項;組織申報專利43項,授權專利122項;獲批自治區專利費用資助項目26項;完成自治區科技成果登記21項。

    • 館藏資源

    截至2018年底,內蒙古農業大學圖書館館藏紙質文獻1663716冊,中外文期刊1100余種,電子圖書194.1萬冊,電子期刊2萬余種。訂購74個中外文數據庫,自建3個特色數據庫,本地數據存儲容量達266517GB。

    • 學術期刊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的在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期刊。學報設有“動物科學與醫學”、“生態環境科學”、“植物品種資源”、“生物工程”、“食品工程”、“林業科學”、“植物保護”、“園藝科學”、“水利與土木工程”、“機電工程”、“林業工程”、“計算機及其應用”、“基礎科學”等欄目。學報被CA化學文摘(美)(2014)、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年版、2011年版、2017版)收錄;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生物學文獻數據庫(CBA)》《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華藝》中文電子期刊全文收錄;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和《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CAJCED)》統計刊源;被《中國農業文摘》《中國生物學文摘》《全國報刊索引》《中國農業資源環境文摘》《中國畜牧獸醫文摘》《中國糧食經濟作物文摘》《中國林業文摘》等文摘刊物作為收錄期刊。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的在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期刊。學報設有“政治”、“理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經濟”、“管理”、“社會”、“哲學”、“法學”、“教育”、“德育”、“文化”、“歷史”、“黌門文翰”以及學術爭鳴、學術動態等欄目。學報被維普網、萬方數據庫、知網數據庫收錄,被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館藏;入編《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和中國期刊網等網絡數據庫。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蒙古文版)是經內蒙古新聞出版局批準,由內蒙古農業大學主辦的內蒙古自治區內部資料。學報設有“畜牧學研究”“獸醫學研究”“生態學研究”“教育學研究”“農學研究等欄目。

    截至2022年4月,學校2013年學校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高等學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建設計劃。入選“十三五”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相關崗位科學家與綜合試驗站教師13人,學校獲批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國家級職業院校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內蒙古農牧廳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培訓基地,獲批自治區科普示范基地2個。2018年成立鄉村振興研究院,通過“校-地-企”合作,建設了10個鄉村振興綜合試驗站、68個特色產業基地與科技服務點。成立內蒙古種業協同創新聯盟、鄉村振興產業服務中心,與正大、伊利、蒙牛、蒙草抗旱、金宇集團等企業簽訂100余項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與土默特右旗人民政府共建“敕勒川農博園”,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橫向科研項目497項,經費13657萬元;5個益生菌菌種、11個獸用疫苗、3個牧草新品種及相關技術,6項發明專利實現轉化,轉化總金額5353萬元。27項動植物品種培育(選育)專項資助項目累計培育出新品系62個,新品種15個,制定技術標準14項,授權專利19項。

    截至2022年4月,學校先后與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日本和蒙古國等二十多個國家的70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校際合作及學術交流關系,成立了“中加可持續農業研究與發展中心”“馬利克管理中心內蒙古農業大學分中心”。近五年,學校選派教師到國外訪學、學術交流240余人次,國外來校開展學術交流、訪問講學、科研合作等活動的專家教授700余人次。學校成立了“‘一帶一路’研究所”,參加了有關“一帶一路”教育援外項目及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2012年學校成為商務部援外培訓項目承辦單位,承辦多邊和雙邊援外培訓29期,累計培訓來自54個國家的762名學員。2015年學校成為“教育部出國留學培訓與研究中心”,累計培訓學員8000多人次。

    • 校徽

    學校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校徽是學校的象征。

    學校徽志分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的糧倉代表“農”(其中“A”、“U”兩個變形英文字母分別是“農業”、“大學”的英文縮寫),下半部分的林帶代表“林”。

    學校徽章為題有毛澤東手書體校名的長方形證章。教職工佩戴的徽章底色為紅色,校名文字顏色為黃色;學生佩戴的徽章底色為白色,校名文字顏色為紅色。

    • 校旗

    學校校旗旗面為綠色長方形。旗面左側正中為學校徽志,右側上中下分別綴蒙古文、中文、英文校名。校名文字顏色為白色。蒙古文校名字體為竹體,中文校名字體為毛澤東手書體,英文校名字體為黑體。

    • 校訓

    團結、求實、博學、創新

    • 校歌

    學校校歌為續維國作詞、阿拉騰奧勒作曲的《內蒙古農業大學校歌》。

    歌詞:在祖國北疆的草原青城里

    一座美麗的校園桃李芬芳

    這里有團結求實的優良校風

    這里有博學創新的智慧之光

    啊,內蒙古農業大學

    為了那金色的憧憬和綠色的希望

    廣育英才,鑄造內蒙古明天的輝煌

    截至2019年12月,學校有校級社團37個; 截至2019年10月,學校開展了美育講座、美育學術節、高雅藝術進校園、金馬杯、大學生新年音樂會、迎新晚會、社團文化進公寓、社團文藝匯演、索倫歌藝術團展演、社團文化節、校園十佳歌手大賽、校園主持人大賽、藝術團、社團培訓、妙筆剪影、攝影、繪畫、書法、征文、名著導讀、名曲名畫欣賞、影視評論、課外閱讀等學生活動。

    2020年11月,被評為“2017至2019年全國內部審計先進集體”

    2022年1月,入選首批全國急救教育試點學校名單。

    備案號:贛ICP備2022005379號
    華網(http://www.668528.com)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

    QQ:51985809郵箱:51985809@qq.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mv视频| 精品国产美女福利到在线不卡| 国产高清天干天天美女| 一级做a爰片性色毛片新版的| 日韩成人一区ftp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另类春色校园小说|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无码福利在线看网站| xxxxx日本人| 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免费 | 福利区在线观看| 国产xvideos国产在线| 黄色污污视频下载|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aaa| 91精品福利一区二区| 天天色天天射综合网| 两个人看的www高清免费观看 | 国产网站麻豆精品视频| a级黄色毛片视频| 小说区图片区综合久久88| 中日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视频精品| 亚洲av永久精品爱情岛论坛 | 性无码专区无码| 中文成人无字幕乱码精品区| 日本成人免费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毛片| 极品一线天馒头lj| 亚洲国产模特在线播放| 欧美黑人xxxx猛战黑人| 人人爽天天爽夜夜爽曰|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啊灬啊灬别停啊灬用力啊免费| 草莓视频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偷窥女洗浴在线观看| 黄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性xxxxbbbb| 国产特黄特色的大片观看免费视频| 18以下岁毛片在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