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健康教育名詞解釋、簡述社區健康教育的概念及目的
“家里布局變啦,桌子挪過去客廳寬敞了,老人看著也舒心些!”提著出診箱,穿著白大褂的邵麗穎輕車熟路地快步經過客廳,直奔臥室看望老人。由于經常上門為老人做檢查,她早已對病人家中的布局非常熟悉,一點變動都能被她察覺。
邵麗穎是北京市豐臺區大紅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主任,2013年從山西醫科大學碩士畢業后,就在社區醫院扎下了根,做了8年的家庭醫生。目前她的家庭醫生團隊已經和1971名居民簽約,成了居民能隨時聯系上的醫生朋友。
蔡大爺家是邵麗穎當家庭醫生服務的第一個社區家庭。7年前,蔡大爺的老伴股骨骨折術后行動不便,老兩口一同簽約邵麗穎為家庭醫生。“當時經常上門為蔡老的老伴測量血壓、血糖,因為距離近又時常打交道,一來二去關系更近了。”邵麗穎說道。
老夫妻的子女都在外地,邵麗穎定期為老人做檢查、送藥。相處久了,老夫婦也將邵麗穎當做自己女兒般看待,在家里做好了饅頭、餃子,都會去社區服務中心給邵麗穎送點。
幾年過去,蔡大爺的老伴因病去世,他也于一年前查出結腸癌伴多發轉移,曾經上六樓都不費勁的老人在病痛的折磨下變得瘦骨嶙峋,現在由小兒子在身邊照顧。邵麗穎每兩個星期會上門為蔡大爺檢查身體,如果老人出現身體不適的突發情況,她也會隨時上門。
“什么時候藥快吃完了,邵大夫都清楚!有她在我們家屬心里踏實。”蔡大爺的兒子說道。邵麗穎輕輕為老人翻身,仔細查看老人因長時間臥床而受壓的皮膚狀態。一番細致檢查后,她為老人掖好被單,輕聲向家屬叮囑注意事項。
定期檢查、上門送藥、逢年過節看望……社區里像蔡大爺這樣需要居家出診的病人可不少。一開始,不少老人家屬對家庭醫生的工作并不理解,但隨著多次入戶,邵麗穎的專業能力和貼心服務讓不少家屬逐漸轉變態度。“從質疑到相信,需要不斷通過時間和行動來證明我們的服務價值。”邵麗穎說,幾年相處下來,好多家屬也主動簽約家庭醫生。
工作10年來,邵麗穎真切感受到居民對于家庭醫生信任度的不斷提升,她帶領的家庭醫生團隊簽約率逐年攀升,從2019年之前的600多名到如今近兩千名居民簽約。
邵麗穎的日常工作忙碌而繁瑣,除了門診、病房診療、居家出診、社區健康教育等工作之外,她還會在手機上回復居民的咨詢信息。
“邵大夫,最近體檢報告里尿酸有點高,要緊嗎?”“邵大夫,孩子從昨天晚上開始發燒咳嗽,怎么辦?”……為了方便居民能隨時聯系到自己,邵麗穎手機24小時待機,時常半夜接到居民焦急詢問的電話,不管電話何時打來,邵麗穎都會耐心解答,給出專業建議后,還不忘記紓解家屬和病人情緒。
為了給居民提供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邵麗穎和團隊成員也注重學習和實踐,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不久前,邵麗穎榮獲2024年首都勞動獎章。面對榮譽和贊許,她始終保持著一份謙虛和淡然,她說:“我們是居民的健康守門人,是朋友,更是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