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思想教育_班級思想教育怎么寫
讀完《打造“三個課堂”,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這篇文章,我深受啟發,頭腦中瞬間出現了《論語·學而》中的一句名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作為中國文化中一個重要而鮮明的符號,是語文教材必選內容,婦孺皆知,后“學習”成為固定的復合詞?!皩W”在甲骨文中表示在房屋里手把手教孩子練算習字;“習”甲骨文從羽,從日,會鳥兒在日光下練習飛翔之意。從這兩個字的字形和意思上可看出,教育家孔子認為真正的學習,其實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即理論學習和實踐練習,也就是要知行合一。
我還想到了一件事情。1951年9月底,毛澤東接見安徽參加國慶的代表團,代表團成員中有渡江小英雄馬毛姐。毛澤東關切地問她念書情況,還送她一本精美的筆記本,并且在扉頁上題詞“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我想毛主席所題寫的“學習”兩個字也包含有孔子的教育思想,即學習不應該只是坐在屋子里接受灌輸,還應該到廣闊天地中去,動腦又動手,理論結合實踐,學以致用,將知識變成實實在在的能力。要真正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須秉持“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的方針,而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實行“課堂革命”,切實從改變課堂做起,以此撬動新時期教育的變革,從而全面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三個課堂”,就是從“學”到“習”的過程,是學生核心素養煉成的動態過程。
“站好講臺”是我們最常聽到的話,老師們最多進行的是“第一課堂”。“第一課堂”是根本,體現的是國家意志,也是學生學業的基礎。這個課堂使用的教材是由教育部審定的,具有多種功能。以語文教材為例,首先是開智功能,主要是培養語文能力,傳授知識,積累材料。我們現在能背誦的詩詞文章,絕大部分都來自語文教材,其內容浸潤心靈終身受益。其二是育德功能,主要是進行愛國主義、理想情操、道德教育等,讓學生通過閱讀學習先進優秀的文化,樹立正確的三觀,符合24字核心價值觀的要求。第三是審美功能,即豐富學生審美的感性認識,構建審美意識,培養審美能力。第四是習法功能,即授之以漁,達到葉圣陶先生說的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由此看出,“第一課堂”是我們每位老師的責任田,只有耕耘好這塊田地,才能說是一名合格的老師,也才有余力去深耕校本課程這塊田地。
關于開設“第二課堂”,我深有體會,并且也在身體力行。比如執教中,發現我所在學校高中生的閱讀面非常狹窄,很多學生的讀物只有語文課本,嚴重影響綜合素質,也難以適應新高考。于是,我帶領學校的語文教師深入調查,廣泛征求意見,借鑒經驗,編寫了《中外名家名作》這本校本教材,并在我帶的班級試用。學校也非常重視,將校本課程納入到學校的課程體系中,保證了課時。我在試用的過程中,首先保證國家和地方課程的實施,在此基礎上進行學科拓展,效果顯著。
我現在任教的學校,地處西安高新區,這是一塊教育的高地,設施一流,生源質量相對較好,校內外資源較豐富,開展“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具有非常好的條件和基礎。
因為是新學校,去年九月份開學,我們把突破口定為社團先行。經過調查摸底師資,確定了8個特色社團,所有學生必須選擇一個參加。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老師們漸漸熟悉了解了校本課程開設的要求和實施,便主動毛遂自薦,提出自己的設想計劃方案。這學期又增加了模擬聯合國、射箭、跆拳道、繪畫等。因為社團的增加,學生選擇余地增大,基本能滿足學生興趣特長發展需求。以此為起點,師生們甚至開始進行人生規劃。這就是“第二課堂”帶給師生的影響。
我們并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6月3日,“名校+”教育聯合體成果推廣應用研討會暨大美陜西課程研討教學展示活動在我校召開。這個活動有我們自己的想法,一是按照教育局和聯合體的要求,進行知行課程之大美陜西的推廣;二是我校博雅課程的匯報展示;三是崗位練兵,全員提升;四是探索實踐,浸入培訓。這是我校摸著石頭過河的又一次成功探索。老師們從開始的茫然、無從下手,猶豫不決,到選定內容備課磨課,到體現生本課堂理念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到成型后再反復打磨,到最后的精彩呈現,可以說每一步都很艱難,數易其稿,最后呈現出來的幾乎都跟一稿完全不一樣。但我們的收獲非常大,一是這些課可以看作各個備課組目前水平下的代表性的校本課;二是這些課具有我校鮮明的特色;三是這些課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有價值可以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四是這些課只是開始,部分科目已經有了系列校本課程的計劃;五是所有人都見證了學生的成長,看到了他們在這些課堂中對“第一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活學活用,無論是課本劇、小品、手抄報、現場播報、朗誦等,都將課堂和生活場景緊密結合。學生自己寫劇本,自己排練,其表現真是出乎老師們的意料。“第二課堂”給了師生廣闊的舞臺,讓大家能盡情展現個性,“學”與“習”在這里打破了界限,完美融合。
對于“第三課堂”,我也深有體會,以去年疫情封閉在家為例,我策劃了我省市名師工作室的兩次活動,把課堂從校內移到了校外,走入家庭,依時依地而為,使“第三課堂”顯示了溫度、深度和廣度。
這兩個活動的主題是“濃濃親情寄傳里,深深歲月藏物中”在活動方案中,我給學生說,在迫不得已暫別外界期間,與親人朝夕相處,享受難得的親情時光是多美好的事情。疫情困住了我們的腳步,而人固有的自我反思與自我調整能力不會停止。工作室向同學們發出號召并希望家長一起協作完成:
做一次訪談吧,去數一數爺爺奶奶慈祥滄桑的臉上有多少皺紋,去問一問父親母親是什么染白了他們的兩鬢。順著血脈追尋,你會知道自己從哪里來,你也許會找到自己成長的密碼,而你的這次探訪,其實就是家門的溯源,是家族精神的傳承。
找一個物件吧,也許它壓在箱底,也許它躲在角落,也許它藏在后院,也許它就在眼前天天與你見面。它不一定有多值錢,不一定有多漂亮,可是它對于你,對于你們家卻有著非同尋常的價值和意義。你叫它傳家寶,你叫它老伙計,你叫它小可愛,或者干脆就叫它老物件,你會發現,原來這件東西早已經和你、和你的家庭融為了一體,看見它,你就看見了光陰里的故事。
兩個任務對同學們來說都有難度,是過去從沒有做過的事情,要采訪,要搜尋,要整理提煉,要形成文字,太有挑戰性。但學生們卻對兩個任務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對于傳記這種特殊體裁敢于嘗試,并能大膽突破常規,謀篇布局巧妙精當,很多學生挑戰用文言文寫作。在批閱的過程中,我們多次熱淚盈眶,深深地被同學們筆下人或物的故事打動,在娓娓述說和細膩描寫中,看似平凡人的平常事,卻直達人內心深處,引發了強烈的共鳴,產生了強大的藝術力量。如果沒有熱愛,沒有責任,是無論如何寫不出如此有溫度的文字,正如高爾基所說“富于感情這是寫好作品的最好手段”,從這點來看,我們的目的達到了。學生把“第一課堂”學到的自覺遷移到了課外,外延到了真實的生活場景中,這不正體現了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特性嗎?
這就是我名師工作室的“第三課堂”,可能這不是一個標準的“第三課堂”,但是我們做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這必將成為我們繼續開展教育教學的經驗和動力。2017版的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要“注重時代性,構建開放、多樣、有序的語文課程”,語文課程應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和學生對語文教育的不同期待,精選學習內容,變革學習方式。語文是這樣,其他學科也是這樣,這從近年來的高中就可以看到。
“三個課堂”,讓廣大教師的思路更清晰,目標更明確,我們將會立足各自學校的實際,因地制宜,不斷探索,以學生為本,致力于課堂的變革,讓學生在多樣的課堂中提升核心素養,成長為棟梁之材。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編輯:馮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