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言傳身教,最好的教育是言傳身教視頻
危害1:過度嘮叨會導致孩子的自信心難以建立。
精神分析大師埃里克森的發展觀中強調,在孩子度過嬰兒期后,意志能力發展起來,他們要發展自主能力,很多事情要自己主動嘗試,如穿衣服、吃飯之類的自理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自我獨立感會越來越強。所以,孩子越大家長就應該越要學會慢慢抽離自己的身份。
家長的過度干涉(譬如嘮叨),會使孩子學不會“自己長本事”,當孩子想去發掘“自身潛能”時可能有心無力,這樣會使孩子喪失生活自信,可能創造出一個“長不大的孩子”。家長用盡了全力進行“引導”,可是孩子就是長不大,何苦哉?
危害2:媽媽會把壓力感傳承給孩子。
很多心理學研究都表明情感是有傳承性的,與父母給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系。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家長在上邊作畫。很易懂的一個道理是:作者帶著什么情緒作畫,這幅畫就會傳達出什么感覺。
“嘮叨”背后的本質,是家長的自我焦慮,每一次的過度嘮叨都是將自己的焦慮傳遞到孩子身上,高頻率的焦慮會讓孩子形成焦慮的習慣。那么捫心自問,您孩子這張紙上的壓力部分面積有多大呢?
危害3:嘮叨很可能正在損害著您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
語言和行為是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有多少次的“嘮叨”是在愉快中度過的呢?“嘮叨”背后傳達的大部分都是不滿、壓力、擔心以及恐懼等負面情感。
如果每一次都是帶著指責和不滿進行交流溝通,親子關系怎么會和諧?
有時就想嘮叨,怎么辦?
方法一:從“心”改變,才是美好一切的開始
嘮叨的父母需要克服完美主義的想法,不要去打造一個完美的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很多不好的習慣,必須加以改正,但是習慣的形成也是需要一定時間,一定的空間的。
對于家長來說,需要對孩子成長這件事情保持著客觀的角度,不去逼迫孩子立刻做到。家長需要更客觀地了解孩子,給孩子空間讓孩子能夠充分的學會自主。給自己空間,同時給孩子空間,同樣也是給好習慣空間。
方法二:以身作則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模仿學習”,即孩子會模仿家長的行為。如果孩子總是做不好什么事情,家長應該反思以下,是不是家長自身有什么不好的習慣傳承給了孩子。
家長想管理好孩子,首先自身先養成良好的習慣做起。當家長知道與孩子一起養成良好習慣,一同成長的時候,家長會發現自己能嘮叨的頻率會慢慢減少,家長少擔心,孩子少焦慮。不斷的自我成長會成就更好自我,同時也能創造幸福家庭。
最后想說,嘮叨是最淺薄的教育,沒有不必要嘮叨,就沒有一些不必要傷害。最好的教育是“言傳身教”,家長不但要用言辭教導孩子,同時家長還能自身養成好習慣,不斷自我成長,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從而引導孩子。
家長們自身的習慣的高度,其實是孩子成長的起點,所以讓我們提升自身素質水平,讓孩子站在我們的頂峰上繼續前行吧。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