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成果_教育教學成果及效果怎么寫
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是中國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的最高獎項,2014年、2018年分別開展了兩屆評獎活動,在基礎教育領域和社會各界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以點帶面的引領作用。依據《教學成果獎勵條例》規定,教學成果獎每四年評選一次,2022年度的評選為第三屆。
2022年9月,教育部印發《關于開展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審工作的通知》,部署了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四類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審工作。在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指導下,中國教育學會繼續承擔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評審工作。經過長達半年多的積極籌備,于2023年3月底順利完成了評審任務,2023年7月21日教育部發文正式公布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F將總體情況綜述如下。
1. 評審總體情況
本次成果獎在各省(區、市)、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認真遴選推薦的基礎上,經資格篩查后最終進入網絡評審成果共1796項(其中港澳地區成果8項),根據《教育部關于開展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審工作的通知》的分類要求,將其分為45組進行網評,由各組專家在審閱本組材料的基礎上進行獨立打分,網絡評審系統在去掉兩個最高分、兩個最低分后自動統計平均成績。網絡評審結束后,共911項成果入圍會議評審。
會議評審中,按照相近類別歸并、總量相當原則,將成果分為20組,評審專家經獨立審閱成果材料、小組評議、大組合議、在線答辯、評審委員會會議和投票表決等程序后,最終確定了特等獎擬授獲獎成果2項,一等獎擬授獲獎成果70項,二等獎擬授獲獎成果498項。
相比2014年和2018年,社會各界對評獎的關注度更高、參與面更廣,評獎的影響力更大。各級教育部門、中小學、幼兒園和社會各界都更加關注并高度重視教學成果獎的培育、推薦和申報,更為細致周密地籌備前期相關工作,參評成果的平均水平得到整體提升。
2. 評審結果分析
本次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參評成果共1796項(含港澳地區8項),進入會評成果911項,入圍會評率為50.7%。會議評審后,產生獲獎成果570項,會評通過率為62.6%,總獲獎率為31.7%。
按地區分析——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港澳地區均組織參加了本次成果獎的評審,所有地區均有成果獲獎,其中高于平均獲獎率(31.7%)的地區有上海、浙江、澳門、江蘇、北京、廣東、四川、重慶、天津、西藏、陜西、山東和福建,共13個?。ㄗ灾螀^、直轄市),共有428項成果獲獎,占獲獎成果總數的75.1%。
特等獎和一等獎獲獎成果共72項,由上海、江蘇、北京、浙江、廣東、四川、山東、河南、天津、福建、湖北、湖南、陜西、寧夏、吉林、安徽、黑龍江、河北共18個?。ㄗ灾螀^、直轄市)獲得,覆蓋面比上屆進一步擴大。二等獎實現了所有省份全覆蓋。
按學科類別分析——按《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申報表》“分類二”的要求(同類歸并),將成果分為學前教育、德育(思政)、綜合實踐活動、語文教育、數學教育、外語教育、歷史教育(含歷史與社會教育)、地理教育、生物教育、物理教育、化學教育、科學教育(含普通高中科技教育和工程教育)、技術教育、中小學教育技術、藝術教育(含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教育、勞動教育、教學管理、課程、教育評價、中小學綜合改革、家校社協同育人、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其他等25個學科類別。
各類成果中獲獎率最高的是技術教育,為55.56%;獲獎率在40%—50%的學科類別有生物教育、歷史教育和藝術教育;獲獎率低于30%的學科類別有教師專業發展、外語教育、家校社協同育人、教學管理、中小學教育技術、化學教育和其他。
按學段分析——按照《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申報表》“分類一”的要求,成果分為學前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合并初中、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及其他類別,“其他”指涉及上述兩個及以上階段或領域,或涉及基礎教育與其他教育的銜接等。在獲獎的570項成果中,中學教育獲獎率為28.21%,小學教育為31.00%,特殊教育為31.15%,學前教育為32.09%,其他類為36.36%。
按成果申報者所在單位性質分析——在獲獎的570項成果中,一線成果占比71.20%,其中中小學、幼兒園獲獎成果占比69.82%,一線學校和教科研單位聯合申報的獲獎成果占比1.40%;教科研單位、教育行政部門獲獎率占比17.02%,高校占比11.75%。兩項特等獎成果均為中小學一線成果。
3. 獲獎成果特點分析
教學成果獎的評審是對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檢驗,獲獎成果都是立足解決實際問題和引領基礎教育教學的改革創新,對促進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地方和學校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起著積極作用。
堅持正確方向,體現國家戰略
獲獎成果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很好地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教學成果無論是學科教學,還是課程、評價、綜合改革等大類,都注意結合基礎教育實際,讓黨的教育方針政策真正得到有效落實。
如一等獎成果《“服務中成長”:協同育人的創新實踐》《從德育滲透到課程思政:某某市中小學學科育人三十年研究與實踐》等成果,從育人的角度進行探索。一等獎成果《“生命·實踐”教育學視域下學科教學育人價值的深度開發與實踐轉化》《構建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早期培養體系——高中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30年實踐》《中小學“五色”勞動教育實施譜系的地方化建構與特色化實踐》等,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政策導向性,不斷引領并服務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不斷取得新突破和新成就。
特等獎成果《大情懷育人:扎根鄉村40年的行知教育實驗》,結合鄉村學校特點,推動黨的教育方針落實。一方面,成果貫徹落實素質教育、課程改革、鄉村教育振興、教育現代化等一系列方針政策,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始終把握好行知教育實驗的正確方向,構建了“愛滿天下”的大情懷育人體系,開辟了“生活即教育”的行知教育實驗道路,形成了“教學做合一”的課程與教學范式,搭建了“社會即學?!钡膮f同育人平臺,推動了一流鄉村學校建設,培育了5000多鄉村兒童,接待了50余萬城市學生和1.2萬境外師生研學,成為全國研學營地、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帶動國內外一批學校開展行知教育實驗。另一方面,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學校將鄉土情懷、鄉村資源作為鄉村學校育人的根基,發揮出一所鄉村學校的育人優勢,促進了教育現代化在農村的實踐探索,解決了鄉村學校辦學條件差導致師生流失嚴重、因封閉辦學導致城鄉教育差距大等問題,帶領落后村小發展成為現代化教育集團,成為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讓鄉村兒童享受到了高質量的教育。
遵循教育規律,指導教學實踐
獲獎成果立足素質教育,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在破解基礎教育教學領域重點難點問題方面有著很強的實操性,可推廣性強,獲獎成果大都經過多年的實踐檢驗,通過試點和實驗等方法驗證了問題解決的思路、方法的有效性,提煉總結出了對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提升效果明顯的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等,也為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化提供了契機。
如一等獎成果《做數學:義務教育學科育人的創新實踐》《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理念探索與創新實踐》《學習即研究:指向素養發展的物理課堂轉型與重構》等項目,從學科教學、學科育人的角度進行了探索。一等獎成果《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單元學歷案設計與教學的探索》《素養如何落地:項目化學習育人的上海創新與實踐》《培養未來科學家的小學課程創新二十年研究與實踐》等,從多學科、跨學科以及課程整體建構等角度,進行了多角度探討。
一等獎成果《問題化學習20年:學與教的變革》為突破長期以來課堂知識體系建構與學生問題探究難以兼顧導致學與教方式改變困難,教師日常教學優先落實雙基、難以關注素養培育導致學生學習內動力不足,學生問題解決過程缺乏系統性、難以建構學科知識體系導致學習經驗斷裂化與學科知識碎片化的現狀,扎根課堂教學探索20年,形成指向核心素養的學科“知識邏輯”與學生“心理邏輯”有效融通的學習方式與教學實踐體系,以學生問題為起點、學科問題為基礎、教師問題為引導,實現學科素養目標,在持續解決問題中建構學科知識體系,發展高階思維。成果持續扎根課堂教學探索,深耕教學一線,聚焦課堂轉型,形成了適用各學科的實踐模型,并在全學科、全學段內進行推廣,解決了學科教學普遍存在的難點問題,實踐成果豐富,育人成效顯著。
聚焦關鍵環節,實現重點突破
開展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評審和表彰不是最終目的,重要的是通過評審聚焦教育教學改革中的關鍵環節和重點、難點問題,創造性提出科學的思路、方法和措施,并經過若干年的實踐檢驗,在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提升教育質量、實現育人目標等方面成效明顯,系統總結出我國基礎教育領域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基本經驗加以推廣,產生積極廣泛的示范引領作用,從而促進國內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
如一等獎成果《重組·互融·共生:集群教師發展共同體創新實踐》《現場改課:促進教師全員專業成長的小學數學教研范式》《新時代普通高中拔尖創新人才一體化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區域構建普通中學教育質量增值評價體系的實踐探索》《優質均衡發展中城鄉學校教育幫扶共同體實踐模式探索》等,直面區域教育發展、教師專業能力提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教育評價、城鄉教育幫扶等熱點和難點問題,提出了一定的問題解決方案。
一等獎成果《優化教育生態: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省域實踐》就是聚焦教育教學改革中的關鍵環節——教育評價,針對區域、學校開展評價過程中的資源結構失衡、教育過程略化、評價維度缺損等問題,以優化教育生態為指向,以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為抓手,創建了“三維質量評價”。首先,構建“學生發展+成長環境”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其次,探索以過程型質量為核心的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機制建設;再次,深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綜合評價。經過十余年的實踐探索,結構型質量已納入縣域教育生態監測與教育現代化監測指標體系,“三維質量評價”成果轉化為行政決策并被廣泛推廣,優化教育生態的成效初步顯現。
注重創新特色,實踐成效顯著
獲獎成果都圍繞基礎教育領域教學實際問題創造性提出了科學的思路、方法和措施,成果的創新性著重體現在新穎和實效上。成果內容與國內同行相比具有鮮明新穎性,圍繞構建高質量的教育教學體系,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取得學科(領域)教學改革重大突破,解決了之前未能破解的問題,并經實踐檢驗,對學生發展、教師發展、教學改進具有顯著的實際效果。
如一等獎成果《綜合素質評價促進育人方式改革的上海探索與實踐》《為未來做準備——上海市青少年科學創新實踐工作站的改革探索》等,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創新。
一等獎成果《主題引領的雙微機制:有效激發教學改革行為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研究與實踐》,針對教師學習中理論理念向實踐轉化應用難即學用脫節和專業發展未能有效支撐教改的問題,通過小規模校本實驗和探索突破,提出“核心基礎、思維課堂、輸出為本”系列主題,開展“雙微機制”行動研究,即組建規模適中異質化“微團隊”,設置目標精微貼近最近發展區的“微任務”,從而化解了因改革難度大、耗時長、成效不明顯、缺少勝算把握等風險帶來的不安全感和低效能感。成果注重理論創新、方法創新和技術創新,經過10年實施應用,帶動了大批教師積極參與教改,培育了一批創新團隊和教改成果,成果推廣至十余省市(含港澳地區),受益面超過兩萬余名教師。
運用信息技術,賦能模式創新
獲獎成果中有不少將信息技術滲透到教育教學實踐中。一方面,信息技術與教學的互動融合,極大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展了教學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原有的教學形態;另一方面,兩者的融合也促進了學生自主化、多樣化發展,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隨之不斷變化,助推了基礎教育新型教與學模式的建構。
這些探索更多體現在《中小學一體化人工智能課程體系構建與實踐研究》《區域教學大數據平臺建設及其教學運用》《教育數字化支撐大規模因材施教的區域實踐》《中小學“人工智能+教學診斷”深度融合的高質量教學體系的探索與千校推廣》《澳門學校踐行國家政策,助力灣區發展之AI課程實踐及應用》等獲獎成果中,為我們打開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新天地。
特等獎成果《數智技術與情感教育雙驅動的小學育人模式實踐探索》,持續12年堅持開展數智技術與情感教育雙驅動的育人模式探索實踐,運用最新的數智技術,通過人技結合解決新時代小學育人模式轉型難題,破解了傳統小學“五育”難融合、學科各自為政、知行脫節,教育信息化“只見技術不見人”,重技術輕育人、重設備輕應用、重建設輕效果,評價改革難落地,難以擺脫“唯分數論”等影響教育信息化推進、制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的難題,構建了小學育人新模式。一方面技術應用堅持育人導向,形成“雙驅動”的實踐特色,依托“情感教育”實踐研究,明確小學階段育人模式轉型的內涵和目標;另一方面,發揮數智技術和情感教育各自優勢,形成了“數據采集—分析—干預—評價反饋”人技結合踐行立德樹人的運行機制,使得學生成長更全面、教學流程更優化、評價反饋更精準。該成果模式嘗試在薄弱小學開展推廣,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成果學校經過長達12年的持續實踐研究,緊抓教育根本、創新引領發展,為教育信息化發展樹起了“育人為本”的標桿。
《中國教師報》2024年01月03日第2版
作者:中國教育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