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教育_新青年教育機構
作為一項語文綜合性能力檢測試題,高考作文既是對學生審題理解能力、文體結構把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書寫能力的一次全面評測,也是檢測一名學生透過現象深入本質、分析、歸納、推理、想象等思維能力,對生活實踐的參與能力,對社會文化的建設能力以及在思想觀點、語言構思上的個性化創造能力。
試題命制就是設計一個誘導因素。某種意義上說,社會對高考語文試題的關注,也是對尋找這一有效誘導因素的共同興趣,是對試題有效性、公平性、價值性以及它與社會生活關聯性的共同檢視。
2018年高考北京卷語文作文試題是:“今天,眾多2000年出生的同學走進高考考場。18年過去了,我們的祖國在不斷發展,大家也成長為青年。請以《新時代·新青年——在祖國的發展中成長》為題,寫一篇議論文。”試題先從一個俯視的角度切入,呈現出一幕剛剛發生在所有考生身上的動態畫面;隨即進行視角換位,從考生自我反思的心理出發,將考生自我的成長置于祖國近20年來發展的背景之中,陳述00后嶄新世代成長的歷程。
從公平的角度講,這是讓每名考生對自己身上或身邊所發生的事情發表認識與觀點,大家都有完全相等的話語機會與言說權利。祖國的發展與進步有目共睹,也是每名考生的親身經歷。置身于我國社會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之中,反觀一個青年群體的時代責任,在這一點上,每一名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感受與思想火花。
從與社會生活的關聯角度講,語文源于生活,廣袤的社會生活是一切寫作素材和觀點的源泉。正如題干內容所示,今年這一批考生正代表著特殊的一代。這正是“新時代·新青年”的題中之義,也是這一群考生所面對并身處其中的社會生活的最大真實。
可見,“新時代”既給予“新青年”感受時代、觸摸時代、享有時代的大好機遇,也考驗著“新青年”認識時代、理解時代、投身時代的深度與廣度。作文題的價值導向是語文課程人文屬性的直接體現,也是教育改革目標與使命的公開展示,更是激發廣大青年文化特質與稟賦、豐富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的一次生動實踐。
時代是思想之母,時代也是教育之母,是催生教育思想、倡導教育改革、鼓勵教育創新的根源。廣大青年要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肩負起國家和民族的希望。而教育則是國之重器,是培育青年一代投身偉大事業的鑄魂工程。培育“新青年”,建設“新時代”,理當是教育工作的光榮使命。曾有一種說法,教育即社會母性,是社會為青年一代提供的一種特殊滋養。“新時代·新青年”,兩個強烈渲染“新”的詞語,所宣示的正是對教育母題的自覺回歸。
既然是一個立德樹人的教育母題,“新時代·新青年”就不僅是一個宏大的社會命題,而是一個擺在每一名青年學子面前的現實命題。這一命題考核學生的人文積淀、家國情懷、時代旨趣,以及理性思維、問題意識、探究精神。它要求考生面對理論與實踐、感性與理性、時間與空間、個體與群體、自身發展與社會發展等諸多關聯,善學、樂思、篤行,既反躬自省,又辯證推斷,積極參與到對時代主題的討論與對話之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青年是同新時代共同前進的一代。“新時代·新青年”已經成為一個偉大的教育母題。每一個青年都應該通過這一坐標尋找并確立其方位,用生命發展的軌跡描繪出時代發展的立體圖景。作文也不應只是個人情意的抒寫、個人才藝的展示,而是一種公共理性的覺醒、家國情懷的爆棚。
《中國教育報》2018年06月26日第6版